微信掃一掃
一座通遼城,從一九一二年建城至今,才八十年。可是,其城名含義,人說各異,爭論了許多年,搞得四方學者,八路行家,聚聚散散,散散聚聚,你引經,我據典,你論來,我辯去,雖也紅火,但誰也說服不了誰,唯有“通遼”這個城名,依舊是死死地這么叫著。“生不改名”,意在難倒這能識文斷字的一班人。到目前為止,好像能站得住腳的兩個觀點是這樣的:
一、因通往遼源而得名之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通遼建鎮時隸屬于遼源縣,所以,叫“通遼”。此說法筆者認為站不住腳。試問,因歸哪管轄而得名的先例還有嗎?以此為先例,那就更難自圓其說了。在這個觀點之中,還夾雜著一個“從通遼修路到遼源”的說法,亦是不值得提的。
二、“鄭通鐵路”得名之說:持這種觀點的,認為是因一九二一年四月開始,由鄭家屯修鐵路,一直修到遼河(指西遼河),修到現在通遼這個地方,所以有了通遼這個名稱。可發此議論者不要忘記,早在一九一二年,“通遼”一名就有文字可考了,一九一二年和一九二一年之間相差八九年呀!筆者認為,此說不可信服。還有一個觀點不入上述之列,屬筆者“自產”后來又“自銷”了,也可以說是自生自滅了。今夕撰文,也不妨聊出來。早在七十年代初,筆者就對通遼這個名感興趣,老是琢磨著它的含義,后認定是因意愿而得名,是希望連年洪水泛濫的遼河暢通的意思。這類地名在我國是很多的,如黑龍江省東南部,松花江北岸有個地區叫“通河”,是希望河流暢通的意思;甘肅省東部有個地區叫“通渭”,是希望渭河支流暢通之意;四川東北渠江支流有個地方叫“通江”,亦有通暢之意。以上所舉幾例,都是臨水之城,大概設城之初,人們想到水患,意愿中便有了希望城不為水所迫,愿水暢通之意了。那么,通遼有沒有此意呢?當年筆者認為是有的,而后來在通遼東部的一個屯子,聽一個進入耄耋之年的村翁捋著盈尺的白胡子閑話釋通遼時,竟為他的話所服。
老人姓白,年輕時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能讀《紅樓夢》,能講《三國演義》。當筆者談到先有白音太來,后有通遼的說法時,他笑了。現在追憶起來,二十多年前他是這樣說的:
“其實,通遼北邊太來(指白音太來)名聲大。當時方圓兒百里的人都知道那個地方,只不過是那地方不存人算完事啦(指沒有什么常住的居民,都是過客)!早頭兒遼河水大,河面也寬,水溜子可急吶,一般的地方都不好過河。左中有個嘎達梅林,漢名叫孟慶山,還有個名叫那達木德。他起了義,帶兵打仗就是淹死在遼河里了。那時,就是等到水少時過河,人們也得薅著馬尾巴走。方圓幾百里,也就邊太來西北上那一截股遼河河底子平,好過。所以,那兒就是個渡口。有個來來回回過遼河擺渡的船,可那地方沒個名兒,都叫它‘通遼河的地方’。咱們這兒以前是個蒙古人居住的地方,人們的習慣是看見什么,遇見什么,比如山啦,樹啦,牛啦,鷹啦,就用這些,就是用看到的物體的名字給這個地方起個名。如“花吐古拉”,這個名是咋回事呢?就是那個村的牛盡下些個黃牛犢子,所以,黃牛犢子成了村名,蒙古語叫花吐古拉。還有“腰力毛都”也是蒙古語,是樹上有老雕的意思。那個村子的北面過去就有兩棵大樹,樹上常落老雕呀!翻回來說,‘通遼河的地方,就是個地名,頭百十來年,誰都知道,那時候過河,到了邊太來歇一晚上,第二天到能‘通(過)遼河的地方’就過去了,水淺時也能趟過去,那兒地勢平呀!要不小鬼子都想在那兒建橋呢!后來不是又建木橋又建鋏橋嗎?毛主席的第一領兵大元帥朱德不還來看過那橋嗎……”
那老人很健談。古云“好為人師者善言其所知之”,當筆者問到通遼城的事時,他說:
“唉!那都是王爺干的事,早頭兒這兒都是達爾罕王的旗地(科左中旗),那時胡西喇嘛(指色旺端魯布)說了算。他住在北京,蓋公館,吃喝玩樂,花老鼻子錢了。借了好多債,還不上,有人就捅咕他放荒還債,就讓他放荒招墾,放現在通遼這塊地方的荒,其實是有人都看好了,這兒水陸方便,能通過遼河呀,當時荒是不隨便放的呀!聽說是袁世凱恩準的呢!就這么,放荒建了個歸遼源縣管的鎮,起了個名叫通遼。說得明白了,讓胡西喇嘛放荒這塊地方,就是看到這兒遼河上能來回過著方便,跑買賣干什么的過著方便。這地方一放荒,不歸達爾罕旗管了,對放荒來這兒的人來說就又方便了。沒幾年,通遼的商號就起來了,一個接一個,都是河北、山西、奉天來的。民國十一年又通了鐵路,走了火車,通遼就這么整起來了,越整越大扯了……”
以上為筆者所聞,雖過了二十余年,但記憶猶新。筆者覺得從這老人的話里,可以看出通遼一名的來源,就是從“能通(過)遼河的地方”的長句中減縮出來的。以此作為通遼一名的根據,比前面的兩個觀點和筆者的那個“自生自滅”的觀點都有說服力。查閱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一月,巴林愛新荒務局呈奉天都督的呈文,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字:
去年十二月,會同卓里克圖親王暨在事漢蒙各員,履勘查巴林塔拉(白音太來)西北平甸一區,南臨大道,西枕遼河,東倚平岡,北憑廣野,地勢高爽,永無水患,而水陸之使,尤為他處所不及,擬即設立鎮基,定名通遼。
從這段文字中的“而水陸之便,尤為他處所不及”便可以看出,選這塊地方是重水路和交通之便的。因此,這又可以成為那老人所持觀點的一個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