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我市選手參加男兒三藝比賽中
波依闊
通遼運動員麗麗(左)比賽中
通遼市押加運動員比賽中
文 圖/本報記者 斯琴塔娜
七月的呼倫貝爾,草含情、水含笑,草原上天高地綠,微風沁入心田,涼爽適宜,隨著在12日上午首場進行的賽駝賽開賽,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正式拉開帷幕。連日來,我市參加了全部14個競賽項目的運動員團結向上、積極拼搏,賽事正酣,我市體育健兒摘金奪銀。
通遼馬術隊名譽海外成績斐然
7月14日上午九時。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內蒙古民族體育中心賽馬場1800米賽道。5400米速度賽馬進入決賽,共有各盟市代表隊22人參加,我市選派4名選手參加此項比賽,經過激烈角逐,最終我市選手包攬了此項比賽的前三名。
比賽第一名獲得者劉煥,一身賽馬服走下馬場,神采奕奕地說:“5400米的比賽中我跑出了7分10秒的成績,感覺很滿意,達到了預期目標,在今后的比賽中我會更加努力,期待更好的成績。”
截止7月14日,我市馬術代表隊獲得了7400米異程接力冠軍、5400米走馬冠亞軍,包攬5400米速度賽馬前三名等優異成績。
“波依闊”,中國曲棍球鼻祖來自莫力達瓦
在自治區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賽場上,一個名為“波依闊”的表演項目吸引了不少群眾駐足觀看。這項運動是達斡爾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體育活動,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時間。如今,“波依闊”依然深受呼倫貝爾草原人民的喜愛。
“波依闊” 是達斡爾民族一項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這項運動在達斡爾族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數百年前便開始流傳于達斡爾族民間。據考證,早在遼代契丹人中,曾盛行這項體育活動,而“波依闊”就是達斡爾族現代的曲棍球。“波依闊”運動員郭旭光說,開始打的那個木質的那個球達翰爾語叫“波列”,球棍叫“貝闊”。不論全國還是全區的民運會都有這個項目,我們現在一直列為表演。
新中國成立后,傳統的曲棍球運動在達斡爾族居住的城鄉得到了廣泛的開展,并被列為國家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1975年,莫力達瓦旗成立了以達斡爾族運動員為主的業余曲棍球隊,這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縣級地方球隊,也是中國第一支專業曲棍球隊,并且以莫旗曲棍球隊員為主體組建的國家隊在許多重大國際比賽中為國家爭得榮譽,在全國的重大賽事上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也取得了驕人戰績。1989年,國家體委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命名為“曲棍球之鄉”。
體育競技大比拼 信心滿滿再出征
14日,共進行了馬術、布魯、押加等項目的25個決賽比賽,我市參賽運動員發揚團結協作,敢打敢拼的精神,在賽場上摘金奪銀,取得了良好成績。押加教練包龍山介紹道,押加項目七個級別里面有七項金牌,預測(15日)68公斤級如果拿冠軍的話,通遼市押加隊就三塊金牌,這樣我們就達到預期目的,我們押加隊充滿信心!
通遼女子搏克隊總教頭薩仁高娃是一名資深搏克運動員、教練員,她所帶領的團隊曾連續獲得四、五、六、七四屆冠軍,這一次她們的娘子軍團信心滿滿再沖刺!
14日下午,在蒙古象棋比賽場館內,一片寂靜。隊員們屏氣凝神,認真專注。通遼蒙古象棋隊教練員張風險老師指著一位正參賽的運動員介紹道,這位來自扎魯特旗的29歲牧民小伙子圖日根白乙拉,出身于蒙古象棋世家,從小師從父親,如今他的父親都七十多歲了,仍耳聰目明思維敏捷,他本人也極具天賦,相信我們蒙古象棋隊會取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