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文革”中,清真寺遭到破壞。大殿內的匾額、地毯全都不翼而飛,大殿被街道工廠占用。由于人為破壞和年久失修,大殿有兩間坍塌,講堂搖搖欲墜,三間沐浴室只剩斷壁殘垣。1981年,中共哲里木盟委統戰部和哲里木盟民委撥款修繕清真寺。修復工作由阿訇王秉坤和幾名回族長者主持,依照原貌修復了大殿、講堂和寺門,新建四間土平房作為沐浴室,新砌寺院圍墻。修復后清真寺較以前更具規模。
二、開魯清真寺
開魯清真寺座落在開魯鎮偏東南和平街。寺院面積1520平方米,其中教堂面積250平方米。始建于清宣統三年(1911年),當時開魯縣僅有回族數十口,在今清真寺路東建三間土平房作為清真寺。民國五年(1916年),寺址遷至路西,由楊樹德、趙廣順、楊明聲、胡英臣等鄉老主辦,重建三間磚木結構的草頂清真寺。1919年,在草頂房西側又建磚平房三間作為禮拜大殿。同時寺里辦了阿文小學,民國十五年(1926年),寺院內增加土平房12間。民國十六年(1927年),開魯縣的回族達到1800多人,原有的清真寺容納不了參加禮拜的誦經者。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阿訇楊啟瑞“乜貼”,募集大洋8000多元,參照義縣清真寺和天津水房的圖樣設計,修建禮拜堂大殿和3間沐浴室。
禮拜大殿坐西朝東,東西長18米,南北寬14米,均為49厘米墻體,為磚、木、瓦結構。前墻以抹1米高的白色水刷石面為基礎,再上抹水泥方格面。正門口上方用水泥橫刻凸狀大字:“伊斯蘭教堂”和“認主獨一”。落款豎刻“姜明遠”(當時的街長,后為縣長)。之上有阿訇楊其瑞、馬玉岱書寫的陽刻文“都娃依”,意為“的確安拉所重視的宗教就是伊斯蘭”。1930年,胡英臣自家乜貼主辦在大殿前15米處修建了一座雙起脊翹角式前廊后廈門樓。門樓對外有2米寬兩扇綠色板門,門柱為紅色,柱頂柁頭鑲著“清真”木牌。門里兩邊為磚砌門洞,西有隔扇門。在寺內主體工程和門樓逐年修造的同時,四周也相應地壘墻、垛墻,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院落,至此,清真寺的規模和建筑基本定型。
1980年和1981年,開魯縣委和政府兩次撥款將大殿、門樓、院墻、沐浴室修葺一新,由楊文寬、楊鳴歧、張洪斌等主辦。并把“文革”中被砸毀的大殿門面上的“伊斯蘭教堂”和“認主獨一”九個大字,由楊顯廷書寫,改修為“伊斯蘭教”和“清真寺”七個大字。維修后的清真寺,面目一新,寬敞堅固,高大壯觀。
清真寺作為開魯縣的一處重要的宗教建筑,其風格獨特堪稱宗教建筑的典型,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對進一步研究伊斯蘭教文化在內蒙東部地區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參考價值。
三、通遼清真寺
中華民國初年,通遼是個人口近萬人的小鎮。到1925年,全鎮回民達100戶,人口近600人。回族群眾推舉趙子元為通遼清真寺首任教長,開始籌建清真寺。但當時回民的生活都很貧寒,無力解決建清真寺的資金。趙子元教長和主辦鄉老劉敬久、馬連生、石蘊章、王煥章等人分頭到回民聚居區募集錢糧,籌備了一小部分資金。另一位鄉老張殿甲找到駐通遼的道尹(相當于鐵路分局局長)馬龍潭(漢族),向其述說興建清真寺的困難,請求資助。馬龍潭慷慨解囊,解決了清真寺大殿和講經堂的全部建筑材料,并給回民劃撥墳地兩處。1926年春,通遼清真寺破土動工,1927年春全部竣工。清真寺是磚木結構,大殿3間,講經堂5間,倉庫1間。大殿有紅明柱8根,橫梁4根,地面鋪著4條毛毯。講經堂里有教長室和沐浴室。眾生的沐浴室分男大池6個、小凈池6個;女大池2個,小凈池1個。馬龍潭書寫“亙古清真”,至今仍懸掛在清真寺大殿門的上方。清真寺是全市回民做禮拜舉行宗教儀式唯一之地(位置在現通遼市永清大街永安路西北側)。
“文革”期間,清真寺遭到破壞,寺內辦起街道企業。1979年,回民的宗教活動得到恢復。1983年,通遼市政府撥款7.5萬元,回族群眾自愿募集2萬多元,修復清真寺大殿,新建望月樓,重建沐浴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