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通遼清真寺于1926年春破土動工,1927年春竣工。當時建成的工程就是現清真寺大殿和北側講經堂兩部分。資助道尹馬龍潭為大殿親書橫匾“亙古清真”。
1951年,楊福明擔任通遼清真寺第七任教長,教民增加到1500人左右。
1966年,“文革”開始,回族的伊斯蘭教信仰遭到嚴重破壞,回族的宗教活動被禁止,清真寺被損壞,第九任教長楊文善被迫中止教長職務,清真寺內辦起街道企業。
1979年,黨和政府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楊文善教長被平反,并由石明華擔任通遼清真寺的第十任教長,恢復回民信仰伊斯蘭教的自由。1983年,通遼市政府撥款7.5萬元,回民群眾自愿募捐集資2萬元,修復清真寺大殿,新建望月樓,重建沐浴室,恢復清真寺的活動。通遼清真寺有禮拜堂、講經堂、沐浴室。清真寺只向穆斯林開放,不接納異教徒。殿內設有娛樂活動,禮拜堂里不供奉什么偶像,內部主要保持清新、安詳、獨特的氣氛,成為回族人民能夠直抒胸臆的自由天地。
1984年后,每年爾代節期間,盟、市領導和盟、市政協、統戰、民委等部門的領導均到會祝賀。
1987年,通遼清真寺有房屋20多間,固定資產30多萬元。教民人數由1950年的1500人,增加到1998年的6000人左右。
2008年,清真寺在各界的努力下徹底重建。建成后的新清真寺完全符合伊斯蘭風格,高大的禮拜堂兩側塔樓高聳云端,正中園頂金光燦爛;有高大的門樓,氣勢恢宏,成為科區一處新的人文景觀。
三、開魯伊斯蘭教的源流
隨著放墾置縣,墾民大量遷入,伊斯蘭教傳入開魯,為回族民眾所信奉。
1917年,縣內有回族人口數十人,以三間土平房為清真寺,禮拜念經。到1927年,山東、遼寧、庫倫旗等地回族紛紛遷入,總戶數達280多戶,1800多人。1929年擴建了一座高大、寬敞,甚為考究的清真寺。伊斯蘭教在開魯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1945年至1947年,由于戰爭和自然災害等原因,縣內回族人口減少到不足千人,教門冷落。新中國建立以后,回族人口逐漸增多,宗教活動恢復正常。1952年,中央民族訪問團到開魯縣,阿訇楊文善組織回族群眾和鄉老迎接,并接受贈予的一面錦旗,至今仍懸掛在清真寺講堂。1966年秋至1970年初,宗教活動被迫停止,清真寺關門封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政策,糾正平反了冤假錯案,縣政府幾次撥款維修清真寺,同時在麥新鎮建三間大瓦房,作為回族宗教活動場所,全縣回族宗教活動恢復正常。到1988年,全縣回族人口達到1812人。1999年回族人口為1772人。
伊斯蘭教在開魯縣自1911年設立清真寺開展宗教活動起,到1988年,共到任10位阿訇,6位寺師傅、8位五師傅。
1958年以前阿訇一年一辭,辭后可以再任。第一位阿訇劉玉慶,以后是時廣瑞、時克(光)盛、巴慶林、白國泰、楊啟瑞、馬玉岱、楊文靜、楊文善、楊文寬。楊文寬去世后,1998年石建民接任阿訇。
第二節 穆斯林的宗教活動
五功:穆斯林五項基本功課的總稱,即念作證詞、禮拜、齋戒、天課、朝覲。
清真言是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對伊斯蘭教基本信條的專稱,內容是“除了安拉,再沒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禮拜的方式是教徒面向麥加天房祈禱的宗教儀式。禮拜前要做小凈。禮拜的動作依次是主站、誦經、鞠躬、叩頭、跪坐等。一般由教長(或阿訇)帶領集體舉行,也可以單獨舉行。每日五次,在晨、晌、晡、昏、霄舉行;每周星期五稱主麻拜;每年的開齋節和古爾邦節都舉行禮拜。主麻日:主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聚會”,該教定星期五為聚禮日,通稱“主麻日”。這天正午后信徒舉行的集體禮拜稱主麻拜,也習稱一周為一個主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