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至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哲里木盟的回族人口不斷增多。全盟回民總戶數達680戶,四千多人。
1945年至1947年,由于反動統治階級奉行民族歧視政策,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得不到尊重,教門冷落。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群眾同其他宗教徒一樣獲得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1966年至1976年,清真寺遭到破壞,宗教活動被迫停止。1978年以后,落實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冤假錯案得到平反糾正。1981年,庫倫旗、通遼市和開魯縣人民政府專門撥款修繕清真寺,恢復其宗教活動。同時在回民較集中的蘇木鄉鎮設簡易的禮拜堂、沐浴室。1998年,全盟有伊斯蘭教阿訇15名,滿拉7名,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群眾達12000名。
一、庫倫旗伊斯蘭教的源流
清嘉慶25年(1820年),隨著少數回民的遷入,伊斯蘭教信徒穆斯林的宗教活動隨之在庫倫旗開始。自嘉慶末年至光緒初年的50余年間,庫倫街的回族已有百余戶。光緒元年(1875年),庫倫街穆斯林募資修建了清真寺。清真寺為三間土房,坐落在當時的庫倫街小南長子旁(今回民小學附近)。
民國元年(1912年),庫倫街回民已增長到300余戶,原有的清真寺過于簡陋狹小,不再適用。于是庫倫街穆斯林再次募集資金,依照新立屯清真寺的樣式改建清真寺。改建后的清真寺(即今清真寺)坐落在庫倫街南山,整座建筑由寺門、大殿、沐浴室建筑組成,占地面積近700平方米。清真寺的大殿坐西朝東,為五間青磚平頂瓦房。大殿前出一廊,中間設門,兩邊開窗,南北山墻上又開有窗戶。大殿內有四根朱漆擎梁明柱,地上鋪有地毯,十分整潔寬敞。
庫倫清真寺的阿訇大多由沈陽請來,但由于庫倫街回族遷入較早,建造清真寺的歷史較長,最初在清真寺任職的阿訇已經無從考查。但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任阿訇是楊承聚,任職時間當在1880年前后,他任職期間曾從河北請來一位張姓的阿訇,抄寫了庫倫清真寺第一部《古蘭經》。這部《古蘭經》精心抄就,字體工整而娟秀。經書貼藍色布面,共30本,分裝在兩只檀色木匣里。哈三阿訇也是庫倫清真寺較早的阿訇。哈三,字從龍,山海關人。據他的墓碑文推算,在光緒十年(1884年)前后在庫倫清真寺任阿訇。
在庫倫清真寺先后任職的阿訇有張蘭、張長信、韓阿訇、馬阿訇(河北滄州人,1918年在任)、馬錫三(遼寧凌源人,1924年在任,后來去開魯)、黃振海、劉鳳彰(河北孟村人,1935年在任)、楊啟瑞(河北遷安縣人,1938年在任)、楊廷奎(沈陽人,1940年在任)、馬子真(河北人,1943年在任)、白鶴璽(1949年在任)、時連凱(1950—1953年在任),時阿訇離任后,回族老鄉楊阜財便請來王秉昆阿訇(山東人),現任張會健,1993年任職(從天津請來)。
按伊斯蘭教規,每任阿訇任期為三年,三年期滿即另行請阿訇。同時還規定就任阿訇不能攜帶家眷。在任阿訇不吝錢財、濟貧善施、深受教徒擁戴的,也可連任。
二、科爾沁區伊斯蘭教的源流
伊斯蘭教于中華民國初年傳入通遼地區。當時,通遼已是幾萬人口的小鎮,由于該地出產牛、馬、羊,適宜回民做牛、馬、羊生意來謀生。至1925年,全鎮回民已達百戶,人口近600人,極需建清真寺,回民群眾推舉和聘請趙子元擔任通遼清真寺的首任教長。同年,在趙子元的主持下,由劉敬久、馬連生等人在回民聚居區募捐錢糧,籌集資金。同時,鄉老張殿甲與通遼好友道尹(相當于鐵路分局局長)馬龍潭(漢族)請求資助,解決了清真寺大殿和講經堂(清真寺北側的一排房)的全部建筑材料,并劃撥墳地兩處(現造紙廠的東邊和北邊),再加上外地募捐的款,解決了清真寺的全部建筑資金。
(待續)
喬子良 崔寧 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