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青春伴夕陽 踐行孝道路
---記甘旗卡鎮下崗職工、好兒媳劉迎慧
平凡的家庭,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是她有一顆善良之心,大愛之舉。年近六旬的劉迎慧本該頤養天年,卻17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照顧植物人婆婆,她用超越了血緣的親情,續演了感動人們的“婆媳情”。17年,劉迎慧一直踐行踐言著老一輩傳承下來的孝道,用歲月詮釋著愛的厚度,將這份“有情懷、有溫度”的孝心讓婆婆不再孤單。生活中,她是好媳婦;風雨中,她是好妻子、好母親,她像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珍珠,處處閃耀著鮮活的人格魅力。她用真心、真情、真誠在生命的琴盤上,默默演繹著一曲“上善若水”的頌歌,劉迎慧的人生沒有遺憾。
誓言----互敬互愛 挽手伴終生
劉迎慧,1959年出生,滿族。于1979年7月畢業于甘旗卡第一中學。一名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自從選擇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她就與丈夫一起肩挑背負、披星戴月,勤儉持家。1981年在全旗招工考試中,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科左后旗乳品廠,當上了一名包裝工人。在廠期間,她曾擔任車間組長,鑒于工作上的出色表現,劉迎慧多次被廠里評為“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后來由于體制改革,她下崗后自謀職業,先后開過商店,賣過鞋,做過加工米面等工作。期間有艱辛的汗水,也有工作成功的喜悅。她更感到是生活動力的來自家庭對她的巨大的支撐!平凡的女人,也一定要做家庭的脊梁,她發誓與丈夫一起,再苦再累也要經營和睦幸福的大家庭。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她對丈夫始終如一的敬重和關愛,生活上面面俱到體貼入微,工作上更是全方位支持,從來不扯丈夫后腿,盡全力保證丈夫沒有后顧之憂,她的無私奉獻贏得了丈夫對她真誠的愛和贊揚,夫妻之間多年如一日的相濡以沫,17年不離不棄照顧植物人婆婆,影響和教育了周圍的人,大家紛紛以她示榜樣。
信念---擔起照顧重任
在劉迎慧努力奮發興家大干的時候,身體一向很好的公公突然猝死,面對這樣的噩耗,劉迎慧真想這不是真的!可事實終究是老人離去,任何人改變不了的現實,她和家人只能選擇面對。公公的突然離世對于患了腦血栓病的婆婆更是一種打擊,畢竟老人家一輩子相攜為伴。有句老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只要家人團圓,和和睦睦才能幸福、快樂。劉迎慧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公公去世了,要讓婆婆好好活下來,于是她和丈夫帶著家里僅有的積蓄,帶上婆婆去外地的多家醫院求醫問診,每到醫院里見到大夫,劉迎慧就和大夫說:“你們行行好,一定要治好俺婆婆,哪怕俺砸鍋賣鐵都行!”經過大夫們的治療和劉迎慧的精心護理,婆婆的病情逐漸好轉,可以借助拐杖獨立行走,但語言功能完全喪失。2000年春節,婆婆的腦血栓再次發作!那一年,劉迎慧42歲,現實總是殘酷的,婆婆由于腦部血管大部分栓塞壓迫,婆婆最后變成了植物人。植物人自己不會吃喝、拉尿不知,也就意味著生命時刻都處在崩潰的邊緣。和睦的家庭,能給每個家庭成員帶來溫暖、帶來快樂、帶來力量、帶來興旺。婆婆對于劉迎慧的家來說就是一切……對于丈夫,婆婆是一個生她、養她、愛她,并默默支持她、鼓勵她、推動她的了不起的母親,丈夫的世界需要母親,劉迎慧的世界也需要婆婆、孩子的世界更需要奶奶!婆婆的一生共生育5個兒女,丈夫是老人唯一的兒子,自從成家到現在,公公婆婆一直與劉迎慧在一起生活,公公去世了,婆婆又不能自理了,作為老人的唯一兒媳婦,劉迎慧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的時間來伺候婆婆,因為她的婆婆更需要兒子,更需要兒媳”。于是,在婆婆患病成植物人時候,劉迎慧在本不富裕的家庭果斷地辭去了工作,站在身為植物人的婆婆面前,對婆婆講:“婆婆,你放心,只要有我在,就會讓你活下去,”于是她在家中就開始了照顧婆婆的生活起居的生涯。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真誠、善良,無私詮釋書寫了自己默默盡孝道孝敬婆婆的不平凡人生。她始終牢記,婆婆說不出話來意識清醒時候,為了感激感恩劉迎慧,婆婆用肢體語言比劃著要劉迎慧為她找到紙張和筆,劉迎慧清楚記得婆婆在紙上寫下的一句誓言:“迎慧,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我要把你身上所有的疾病帶走,我要保佑你!”也許就是婆婆的這一句走心的話,讓劉迎慧用行動去陪伴婆婆。婆婆雖然是植物人,但劉迎慧只想讓老人過得舒服點,她用近20年的光陰見證了深厚的“婆媳情”。
忠誠—-無微不至的堅守
當我來到劉迎慧的家采訪時候,隨著她走進婆婆的臥室,看到79歲的婆婆紅光滿面,干凈的躺在床上,沒有一絲疼痛的面相和表情,看起來老人被照顧得很舒服。雖然是植物人的婆婆,可劉迎慧卻說老人家早逝的老伴沒她有福氣,我孝順她,照顧得好,不然她也早不在了……一語激起往事,這么多年,她沒為照顧老人抱怨過。劉迎慧的一天是從早晨五點左右開始的,先打掃房間衛生,給老人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再準備早飯。可以說,在近20年的時間里,劉迎慧和丈夫連一宿安穩的覺都沒睡過,她每晚要數十次的給老人翻身、按摩。她每天為婆婆脫衣穿衣,整理被褥,端屎倒尿,洗澡擦身,飲水喂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婆婆,稍不留意她就將大小便拉在床上、身上,往往很多時候換下來的衣服、床單還沒來得及洗,剛換上的干凈衣褲又被弄臟了。近20年來,劉迎慧洗的床單5000余件次,由于劉迎慧的精心貼心照顧,婆婆近20年來沒有患過一次褥瘡,劉迎慧每天日夜忙碌著跟陀螺似的。劉迎慧從不嫌棄老人,特意為婆婆縫制了幾十個棉布墊,以便及時清洗更換。在采訪時,劉迎慧打開床下面的一個柜子,我們看到里面擺滿了拆洗干凈的尿布和棉墊。每當忙碌一天的她端起飯碗要吃飯,婆婆開始了大便的時候,她寧可自己先餓著,也把婆婆侍弄干凈,婆婆由于常年臥床,導致經常便秘,大便困難,大小便的時間更是不確定,她就察言觀色尋找答案,在她家的日歷上每一天每一篇都有她的記錄,那是婆婆一天的作息時間,吃飯時間、喝水時間、大便時間、小便時間,她在這樣的記錄里尋找婆婆的生物鐘規律,因為婆婆是植物人,從表情上觀察,婆婆是給不到劉迎慧要做什么的信號,婆婆有時大便困難她就帶上橡膠手套幫她摳出來,長時間臥床不活動的宿便的那種惡臭,可想而知!可是劉迎慧看到婆婆大便后安靜的面孔劉迎慧就心安了!清理婆婆的大便,劉迎慧自己卻惡心著、吐著,每次收拾婆婆的大便之后,端起飯碗她本來饑餓的胃再也吃不下了,她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最后不厭其煩的過程,她挑戰了自己的承受力,這些年她一直堅持著……劉迎慧68.7平米的房子,陽臺上都掛滿了換下來的尿布。她愛干凈,老人住的房間非但一塵不染,而且沒有絲毫別的味道,幾盆鮮花、一盤水果,根本看不出那是老人住的房間,老人的穿戴從里到外看不出一點兒污漬。腦梗塞還造成老人吞咽功能困難,就連喝水都會嗆咳!經過不斷地摸索與總結,她將米飯、蔬菜、肉末放在一起用高壓鍋煮成糊狀,給老人吃,這樣就大大地降低了嗆咳的發生。婆婆今年已經79歲了,結婚那陣劉迎慧就知道老人家愛吃餃子,這些年劉迎慧一個星期就要保證婆婆吃兩頓餃子。老人活動少,胃口不好,她就變著花樣為老人做可口的飯菜,調節飲食,一日三餐她保證為婆婆烹飪一頓養生蘿卜菜。為了讓老人能夠吃得輕松點兒,劉迎慧用水把餃子煮的熟熟的,她很下功夫,肉陷餃子煮得很爛,再加上切得很碎的蔬菜……一天三頓飯,都得劉迎慧親手做,她告訴我們,餃子帶皮在水里再煮熟了,香味就沒了,最感動的是劉迎慧親口嚼著餃子一口一口喂婆婆,她滿足植物人婆婆年輕時候最愛吃的餃子美食。每年劉迎慧還要為患病的婆婆定期檢查,婆婆不方便,她就把醫院的教授請到家中為婆婆診療,醫院的大夫說,婆婆是科左后旗的“腦血栓明星”了,就連大夫都說婆婆活這么久是奇跡了,現在體重還保持在130多斤。
陪伴——做甘于奉獻的“守家奴”
陪伴,是對孝道最好的告白。每天,劉迎慧和老人形影不離,為了方便照顧婆婆,她把婆婆放在自己臥室床的一邊,婆婆每一個風吹草動,她看在眼里,聽在耳邊。快20年的人生歲月,劉迎慧并不是生活在真空。她與每個人一樣,也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這些年她沒出過一次遠門,連坐火車的程序她都不清楚,就連如何坐電梯她也不會摁……劉迎慧即使出門也是沒超過2小時,每次同學家孩子結婚升學她都到不了場,即使在甘旗卡鎮街里到場,她也是主食還沒上就匆匆往家趕,因為家里臥床的植物人婆婆是她最深的牽掛。有人問她:“這些年你一次沒遠行,沒有看過外面的好山好水好風景,你不覺得虧欠自己嗎?她的回答,婆婆就是我眼里心里最好的風景。相反,如果自己出去遠行,沒有照顧好婆婆,心里會很不安的。”是的,快20年了,為了照顧婆婆,她從未出過一次遠門,就連前幾年她在保康一中上班的親姐姐的突然病故,她也沒能前去與姐姐做最后的告別。她心里默默念道,姐姐一路走好,活著的我一定會把自己交待自己照顧好婆婆的事情完成好!愿姐姐在天國過得更好!這樣一個女人,用孝德可嘉“收藏”了人生四分之一的大好時光,近20年來,沒有人要求她怎么對待婆婆,只有她自己一直在要求自己,那么嚴格,那么徹底,默默奉獻,不問索取,一天天,一年年,一步步“愿得行孝道,白首為婆婆”走出了生命的高度,走出了人生的高度。在她身上有社會上一道美麗的風景,在她身后的土地上,孝敬父母,關愛老人,傳承中華孝道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種子已深深扎根,她將用人間最孝道的溫情帶動更多的年輕人用實際行動尊老、敬老、助老、孝老。
天道---孝賢感天地 恩德惠子孫
孝道,是炎黃子孫繁衍興旺的文化血脈,孝道,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美德。孝,寄托著中華祖先生命永生永續的偉大心愿,流淌著華夏兒女知恩圖報,立德做人的道德信念。孝心伴孝行,不在乎驚天動地,而在于日常照細微之中,貼心呵護,踐言踐行,持久耐心,方顯真情。有不少人問她:“照顧這樣的植物人癱瘓婆婆,你難道就不嫌臟,不怕累嗎?”劉迎慧卻回答說:“習慣了就不覺得累了”。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是劉迎慧卻實踐著自己的誓言,多年來,她把照顧婆婆當成一種習慣。平常就是美麗,持久就是美德。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17年如一日地重復去做一件事。即便如此,她也從未疏于對孩子的教育。丈夫要工作,為了家,她一邊照顧婆婆同時還要照顧教育好孩子。如今她的女兒英語8級,日語2級,已經研究生畢業,當上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兒子也已大學畢業,做了一名麻醉科醫生。孩子們的優秀滿有理由留在大城市就業,可是兩個孩子都選擇了回老家,留在劉迎慧的身邊。孩子們說,她和爸爸一直是她們的榜樣,等她們老了,也把養老敬老的美德作為一種本能來傳承。
要問她苦嗎?苦,要問她累嗎?很累,生命中如果有恩情,有感動,那么即使有委屈,有淚水,也會隨之而淡化,因為她只想讓老人家活下來。這么多年在親戚朋友面前,她總是透露著一股堅強和自信。她的想法既簡單又沉重---那就是:“她要婆婆好好活下去。”
多年的日升日落,寒來暑往的滄桑輪回,這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這個普普通通的人,把孝心,愛心當成了習慣,當成了生命的一種必然,作為兒媳,尊敬孝順老人;作為夫妻,相互愛護,關心扶持;作為母親,以身作則,誰能說她不富有呢?
當厄運降臨時,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面對植物人婆婆,她不言放棄。17年來,無怨無悔、盡心盡力照顧植物人婆婆。她普通而又樸實的信念,詮釋著孝行天下大愛無疆,激起千萬人心中的漣漪。“心中有愛才有家,她用真情呵護,讓愛駐進溫暖的港灣,孝敬老人的路上,她一直在擔當”。好兒媳劉迎慧,她就像科爾沁草原上綻放的一束鏗鏘玫瑰,砥礪歲月風雨,挺立如山!
后記:這位平凡女人是我在旗婦聯工作期間樹立的“孝老愛親”標桿,也是我見過的最孝道的女人。前后通過零距離進家和電話采訪三次,幾易其稿。劉迎慧每一天的故事,天天在腦子里翻騰,聽她講自己的故事,我與胡春霞、劉淑玲姐姐在采訪記錄過程中被感動的稀里嘩啦!在寫劉迎慧事跡的過程中也是越寫越敬佩,這位女人堪稱完美。遼闊的情懷,高尚的心靈,多年堅守孝道,實屬罕見。她的家庭,2013年3月被旗文明辦和旗婦聯評為“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2013年10月被自治區民政廳授予“敬老孝星”;2014年3月,被通遼市宣傳部評為市級“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 2014年5月被中華婦女全國聯合會授予全國“最美家庭”提名獎。2015年6月被旗委宣傳部、旗婦聯評為“最美家庭”稱號;2016年6月被通遼市宣傳部和市文明辦授予“通遼好人榜”稱號;2016年被自治區文明辦入選為“內蒙古好人榜”和全國扶貧日活動通遼市組委會授予的“愛心模范人士”稱號。人們修佛修禪,抄經捐廟,在我看來,都不及這位女人家這般接近佛的賢良善愛孝老境界。
作者:科左后旗人大 王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