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第四章 天主教
第一節 傳播沿革
天主教也稱“公教”“羅馬公教”或者“加特力教”,有時也稱“舊教”,以區別于基督新教。1933年,天主教教徒楊玉田、張修女(名不詳),從凌源來到開魯縣,租借商人劉鶴軒的5間正房、8間廂房(今開魯二中偏東南斜對門處),進行傳教活動。其神甫居住在四平市,一年到開魯縣傳教2~3次。當年有30多人接受“洗禮”,成為教徒。1935年神甫卜善銘(加拿大人)到開魯縣,主持修建了一所有30多間房屋的天主教堂(今民主小學處)。當年教徒發展到125人。其中:男67人,女58人;地主豪紳為少數,平民百姓占多數。
先后到任的神甫有卜善銘、杜森林(加拿大人)和馮、張、鞠(名不詳)5人。1941年12月爆發太平洋戰爭后,外籍神甫回國。在剩下的馮、張、鞠3名神甫和教徒中推選出4名會長、副會長,管理天主教堂和教會內、外事務。194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后,天主教神甫、修女、修士逃走,縣內天主教解體,天主教堂由教友李賀三和一名老太太看守。1947年開魯縣第二次解放,天主教堂被縣衛生部門占用。
天主教堂經常組織教徒念經。每年從3月20日起,持續40天吃齋,為嚴齋月;平時堅持星期五齋戒不吃肉,星期日做禮拜;教徒需參加教會組織的念經和一年一度的四大瞻禮,即圣母升天瞻禮、耶穌復活瞻禮、圣神降臨瞻禮、耶穌圣誕瞻禮活動。天主教要求教徒必須遵守“十戒”;未婚男女擇偶必須是同教人。
第二節 天主教堂
1933年春,天主教租借商人劉鶴軒在開魯縣的一個院落進行傳教活動。5間正房為教堂,8間廂房為教友居住。
1935年,經卜神甫(卜善銘、加拿大人)主持,責令教徒陳子衡負責,由四平街主教府撥款資助,興建了新的天主教堂。教堂大門頂的鐵架上,鑲嵌著三個黑色大字“天主堂”。在主字的頂端,沖天豎一鐵十字架,上釘有耶穌銅像。
一進院20米,東側建有6間尖脊鐵蓋磚房,為天主堂的管事先生和教學先生及男教友學習天主教經典之處。再往北50米是第2排8間鐵蓋尖脊磚房。這排房子的西5間是教堂,是神甫主持帶領教友念經、祈禱、做禮拜的地方。東邊三間是神甫的寢室、餐廳、廚房和經堂。教堂的最西間,搭設祭臺,臺的中央設一小木樓,小樓外面雕刻著美麗的金色花紋,這里象征著放耶穌圣體之處。院子的西北角,建有6間房,為女教友和女孩子們學習及住宿用,院子的最東邊,建有十幾間東廂房,為倉庫。
天主堂建成后,由杜森林(加拿大人)神甫主持教會。為了增加和籌集活動經費,還在西北城墻外購買了兩頃耕地。其中10畝作為天主教徒的墳地。
天主教于1945年解體。1947年2月,天主堂的院落被縣衛生部門占用。1949年春,改作民主小學校。
第五章 伊斯蘭教
第一節 傳播沿革
“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順從”。伊斯蘭教是公元7世紀由阿拉伯半島的麥加人穆哈默德所創立的信奉安拉為唯一神的一神教。它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奉《古蘭經》為其根本經典,規定每個穆斯林在思想意識方面必須保持六大信仰。成年穆斯林還必須履行表現在行動方面的五大修功。此外還針對當時阿拉伯社會情況規定了若干制度和道德規范。
穆哈默德去世后,伊斯蘭內部由于在政治、宗教及社會主張上的分歧,發生分裂,形成了各種教派,主要的派別為遜尼派和什葉派。
清道光元年(1821年)至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回族人從河北、山東、遼寧等地陸續遷到哲里木盟落戶。隨著回族人口的增多,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也多了起來。他們最初以簡單的房屋作為清真寺,進行禮拜念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