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通遼有基督教會活動場所四個,其中,市區、余糧堡鎮、喜伯艾力蘇木勝利村、大罕鄉鮮光村各設一個。通遼基督教會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原則,其所需資金靠教徒自愿捐獻,靠興辦自養企業服裝廠和廢品收購站等獲得收入。1987年,通遼市基督教會有房屋、教堂十多間,固定資產二十多萬元。1994年11月,在中共通遼市委統戰部和市民委的幫助下,基督教成立“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教務委員會。至1998年,通遼市基督教活動場所發展到6處。其中,牧師1名,傳道員4名。2004年12月12日,主日崇拜后,王占國為通遼市基督教堂主任牧師,主持教會全面工作,同時由于地名的變更,原哲里木盟改為通遼市,原通遼市改為科爾沁區,因此,原名“通遼市基督教堂”更名為“科爾沁區基督教堂”,此時本堂信徒超過2000人。
一、科左中旗基督教的源流
1990年,基督教傳入該旗,到2000年有教徒300多人。
二、開魯基督教的源流
1914年,牧師高誠意(外國人國籍不詳)到開魯縣傳教,建福音堂一處,設立開魯基督教會,隸屬于錦州基督教會,教徒發展到20人。1923年土匪“黑塔”攻陷開魯縣城,牧師逃走,基督教會活動停止。1929年,牧師蘇德勝(蘇干臣)到開魯傳教,重新建立“中華基督教會開魯縣基督教堂會”,隸屬于中華基督教會四平市區會。教會長老有張雪齋、宋相普、姜永乾。教會執事有郭春發、王鳳山、羅廷章。教會經費一半來源于四平市區會的補助,一半來源于教徒的捐助。教徒發展到125人,其中男70人,女55人。基督教信仰耶穌,宣傳耶穌,宣傳福音,偽滿時期特意從四平教會請來英國牧師瑞天克,幫助蘇德勝布道約月余。女布道師王碧云在縣城內成立分會,宣傳基督教“福音”,約1年多遷走,分會解體。
基督教在縣城內(今縣黨校路北處),所建教會和福音堂共有房舍40多間。1949年縣政府發現其組織內有與國民黨鐵血隊有關聯的反動分子,縣公安局宣布取締了基督教會,從此停止活動。其教會房產改作他用。
第二節 宗教活動
通遼基督教會每周聚會三次,星期三為查經會,星期五為禱告會,星期日為禮拜日。教徒來與不來不作規定。1987年,參加通遼基督教會宗教活動的教徒230名。每年12月25日為圣誕節,3月21日至4月25日為復活節,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其中,12月25日圣誕節最隆重。圣誕節日中,哲盟和通遼市黨政部門主要領導和盟、市統戰部、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領導均到會祝賀。
通遼基督教設鄉鎮聚會點3個,教徒94人。其中,余糧堡鎮活動點教徒39人,喜伯艾力蘇木勝利村活動點教徒29人,大罕鮮光村活動點教徒26人。
至1998年,通遼基督教活動點共6個,其中,鄉鎮設聚會點5個,教徒972人。主要活動有禮拜,即唱贊美詩、作見證、禱告、講經、祝福等;洗禮即新信徒入教儀式;追思節教友逝世追思活動;宣傳黨和政府宗教政策、法律法規和愛國愛教的教育。
1998年1月3日,旗人民政府批準在寶龍山建立基督教活動點一處。基督教活動為每周聚會三次,每禮拜日做禮拜兩小時,每年過圣誕節和復活節。
第三節 教堂
通遼原有兩個基督教堂,根據其所在地址,分別稱為南教會和北教會。
成立于1914年的北教會,最初租賃兩間房作為活動點。至1923年,信徒人數逐漸增多,于是自籌資金購買基地,建起9間房,前5間為教堂,后4間為傳道人宿舍。
成立于1928年的南教會,最初也沒有固定教堂,1939年3月,由教友捐資買房及建房18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遼南北教堂合一,教堂設在北教會(清真寺路北)。“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堂被關閉。1983年,開放北教堂。通遼市人民政府撥款維修教堂。1993年,由市政府撥款,教友奉獻和出賣教產等,投資17.2萬元,新建基督教禮拜堂,建筑面積533平方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