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廟雖小,卻集儒釋道三教于一身,可見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正殿西山墻上,繪有工筆人物連環畫,占據整面墻。畫面為《三國演義》中與關羽有關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等。單線淡彩,結構井然。畫面與畫面之間無界限,用山水、樹木銜接。
老爺廟屬道教,屬何門派已無處查考,它建于民國初年,到解放初期,道士搬出,大廟圈入北門小學院內,已經沒有宗教活動。解放后,廟里宗教活動俱已停止,道士搬到廟后五間磚房內。主房格局為,一進門分東西兩室,在外屋的東灶臺上方,搭起木板供奉神像。房前空地立有鐵塔一座,頗為壯觀。道士為石匠,并有一徒弟。20世紀初至60年代初期,每年逢四月十八,善男信女都會到老道住處活動,屆時門前至馬路的路邊山上有賣香燭紙馬者。這一天主要是給小孩“燒替身”,一些體弱多病或男孩子稀少的人家會把孩子領到老道處,燒了“替身”后,有剃頭匠給小孩子剃頭。額前留桃形,取“逃”的意思,腦后留“老毛”,長了可梳小辮子,寓為長壽之意。60年代初,師父死后,此項活動已隨即停止。
(三)龍王廟
龍王廟位于通遼市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西側,建于民國初年,只有一間廟宇,內供龍王牌位,上面寫著“龍王之位”。
當時,通遼每至汛期,西遼河就泛濫成災,年年改道,洪水漫灌通遼大街小巷,只能靠木船往來通行。有一天水面上漂來一個秫秸垛,蕩來蕩去就淤住了,水也隨之退下去,人們認為這是神靈指點,于是地方官紳集資在那里修了龍王廟。后來每到農歷六月十三,人們就要到廟前焚香禱告,祈求龍王雨季莫發水,旱天降甘露,以護佑通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黎民得以生息。1947年土改時,龍王廟被拆除。
四、開魯道教的宮觀庵堂
(一)天增寺
天增寺,俗稱“大榆樹廟”,建于民國七年(1918年),募捐修建,地址在今大榆樹鎮中心。廟后面有一棵古老、繁茂的大榆樹(相傳該樹至今已有三四百年)。
天增寺有廟房5間、僧房5間,分正殿3間和東、西廂房各1間。寺廟大門上懸掛一塊牌匾,上書“天增寺”三個大字。正殿是鋪石臺階,琉璃瓦覆頂。殿門上懸掛三塊木刻金字大匾,上書“浩然正氣”“有求必應”“妙手回春”。
正殿內有三尊泥塑神像,關羽居坐正中,財神、藥王分坐左右。內墻上繪有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開創蜀國業績的壁畫,色彩艷麗,形象逼真。東廂房供奉南海大士、子孫娘娘、眼光娘娘;西廂房供奉龍王。
在大榆樹樹洞的洞口上還建了縮微仙人廟,里面供奉高尺許的泥塑小像,為“長仙”(蛇)“狐仙”“黃仙”。寺院西廂為五間僧房。
天增寺的主持開始是齊興(法名),繼之為孫老道、陳和尚、谷城和尚。
1930年檔案記載:天增寺占地20畝(廟基占地10畝,另外10畝做會場),擁有土地200畝,廟有不動產價值1000元,動產價值100元,廟的經營管理歸主持僧人,有使用收益權。
1948年將廟殿改辦小學教室。1950年冬因火爐跑火,殿宇被大火燒毀。
2004年,天增寺依法審批復建,總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2005年大雄寶殿竣工開光至今歷經四期工程,總建筑面積已達2600平方米。2010年開始投入800余萬元,目前大雄寶殿、天王殿、廂房、鐘鼓樓、齋堂、僧舍、法物流通處已成規模。投資200萬元擬請高9.99米緬甸玉觀音,正在運作之中。計劃陸續建設萬佛大雄寶殿及寺院周圍廂房、寮房、居士房等。現在僧人5人,常住居士5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