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圣仙宮的道人都是邱祖尤門派。他們有36字的宗譜,一輩一個字,代代相傳,既有明確的宗旨,又有嚴明的道規、組織形式。他們樂善好施,扶危濟貧;嚴守五戒,苦修苦煉;他們還救死扶傷,廣施醫德。穆高潤被稱為“穆神仙”。圣仙宮道人親耕壟畝,有耕地1650畝,有足夠的耕畜,每年收入原糧千石以上。每年四月十八的廟會,有進行民貿交流的,有唱戲的,有祈禱許愿的,非常活躍。
圣仙宮是旗內唯一一座道教寺廟,1966年8月“文革”期間,寺廟被拆毀。道人劉崇興1969年返回廣寧山。
三、科爾沁區道教的宮觀庵堂
(一)太山宮
太山宮俗稱“姑子庵”,又稱太山娘娘廟,坐落在通遼老城東門外靠北,即現在的建國路北段路東,現已面目全非。此屬道教宮觀,建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是當時通遼城第二大寺廟。全宮由山門(前殿)、中殿、后殿、太仙堂、主持房等17間殿宇及圍墻組成,坐北面南,占地面積33畝。寺廟由青瓦木料建成,每座殿前都有青石鋪路,整個建筑環境優雅。后殿供奉太仙、眼光、天仙三位娘娘,即道教所尊的三霄娘娘;中殿供奉關帝、老君、藥王、岳飛諸神像,老君是道教鼻祖,關帝、藥王是道教重要神位;山門即前殿,兩側塑二馬,一為關羽所乘,一為岳飛所乘;中殿之西有一太仙堂,供奉倒坐觀音,觀音是佛教菩薩,亦拉來入座。此宮倡建者為道教全真道龍門宗第十八代弟子張永貞、張永宏、李永德三人;強大后臺是東北軍閥吳俊生(興泉)及通遼城的大小商賈地主紳士。龍門宗為道教全真道七宗之一,創始人邱處機,徒眾居其他諸宗之首。張永貞等三人,都是占“永”字輩的第十八代弟子,也是當時通遼城道教的首領。吳俊生是東北軍閥,奉系首領張作霖的把兄弟,于20世紀20年代在通遼廣占土地,并開商號,他牽頭捐資修道宮。太山宮居者是女道姑,張永貞三人也是女性,舊時婦女為天災人禍所逼,隱居寺中,青燈孤影,了此一生。太山宮循道教教規,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為祭典日子,在這天人們紛紛趕來燒香、磕頭、許愿、還愿,祈求神仙保佑,此刻宮中的道姑,都要在殿中跪拜念經,人來人往,磬聲經聲,熱鬧非凡。當然平時宮門也是開的,接納拜神香客;道姑們按時做功課,以表虔誠。1992年此廟被拆除。現存太山宮碑已成研究昔日太山宮的最重要史料。
(二)老爺廟
科區老爺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老北門西側,位于北城壕下,是一座四合院建筑。老爺廟由大殿、東西配殿、山門組成。廟坐北朝南,正面是山門,山門兩側各一道粉墻。山門門洞兩側墻上繪有兩幅畫,東側繪楊二郎楊戩,西側為托塔天王李靖。均為鐵線描,不設色。楊戩手持畫戟,身穿盔甲,額上另開一目。身右側有一只“哮天犬”,極其生動。李靖亦穿盔甲,左手托一寶塔。甬道兩側,各長一株榆樹,天然涼棚,宛若華蓋。大殿臺階下,東西有石碑各一通,高2.5米,青石鐫刻,由碑額、碑身、碑座組成。碑額方形圓角,呈圭形,刻二龍戲珠圖案,碑身正反兩側均有碑文,蠅頭小楷,字跡清秀有力,不失為書法杰作。底座寬2尺余,厚1尺余,四面均刻有吉祥圖案。碑文內容兩塊各有不同。東側碑文為捐助建廟供養人姓名及數量,多少不拘,均刻其名。多至大洋若干,木料、石料多少,少至銅錢數枚,高粱米幾斤幾兩;西側碑文為建廟經歷,宣傳道教教義等。20世紀某年春天一場大風,將西側石碑刮倒,與碑身和碑座之榫卯處發現銅錢數枚。后將西側石碑也推倒。不久,將兩棵榆樹也鋸掉。兩側配殿各三間,磚墻泥頂。已經空無一物,作為學校臨時教室,20世紀60年代初期與山門一起被拆毀。正殿為五間,門前有臺階。木門木窗,油漆剝落,盡顯滄桑。大殿內靠北墻有磚臺,占西側兩間。臺上正中坐關羽,右側為岳飛。泥塑彩繪,均高三米有余。關羽身穿綠袍,頭扎綠巾,手持一本《春秋》,正襟危坐;岳飛身穿白袍,雙手扶膝,神態安詳,已無怒發沖冠之態。東側僅余一間有一臨時搭建供桌。上面供有釋迦、彌勒、觀音等銅像,大小、高低不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