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解密開魯覆缽式塔建造年代之謎,必須從文獻和考古兩方面入手,否則斷無成就。
從保存日偽時期檔案圖片看:該塔保存狀況令人堪憂,仿佛經歷一場地震,塔身一側形成縱向大裂紋及孔洞,存在毀滅性隱患,碎磚積滿塔座之上,并散落地上。與塔座齊高小廟貼塔而建,成為天下奇觀。
該塔分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塔座呈方形平臺。塔身四級層,方形,覆缽式塔身,未見眼光門。塔剎本身就是一座小塔,設方形剎座,十三重相輪,剎頂為寶蓋及寶珠(佚)。從考古學角度,依據塔的形制,斷為明代復缽式塔,毫無懸念。該塔有兩大特點:其一塔座、剎座均為方形平臺;其二,塔剎本身就是一座小塔。該塔與北京門頭溝區明萬歷年間十方普同塔為同類塔,二者區別在于開魯覆缽式塔塔座及剎座均為方形,而北京十方普同塔的塔座、剎座均為六角形須彌座,九重相輪,顯得更加精美。當然這不是孤證。北京十方普同塔同類塔還有幾十座,多數為高僧墓塔,其中不乏和尚墓塔。塔座、剎座相同或各異。塔座、剎座有亞字形、六角形、八角形須彌座。例如,大悲寺和尚墓塔,塔座、剎座均為亞字形,七重相輪;而賢首慈恩二宗和尚塔,塔座為亞字形須彌座,剎座為六角形須彌座,七重相輪。這種特殊塔形,始于明代,沿用至清代、 民國。
眾所周知,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明末清初傳入哲里木盟。覆缽式塔誕生始于元代,尼泊爾工匠阿尼哥至元八年(1271年)至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造北京妙應寺白塔,開創喇嘛塔先河,這就徹底否定遼代說。而《內蒙古古塔》二位作者卻稱開魯覆缽式塔建造于大德五年(1301年)至延祐三年(1316年)之間。這說明就在元大都建造妙應寺白塔后,短短37年,又在開魯不毛之地建造另一座元塔,仿佛從天而降,令人生疑。
日本人又一說此塔為明林丹汗所建。林丹汗(1592—1634),明漠南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明史》作“虎墩兔憨”,邵林丹庫圖克圖汗。達延汗七世孫。為蒙古最后一任大汗。萬歷、崇禎駐帳廣寧(今遼寧北鎮)以北,受明朝歲賜,共同抵御滿洲的進攻。近年有學者認為,林丹汗都城在阿魯科爾沁白城遺址。林丹汗提倡喇嘛教,主持《甘珠爾》經的翻譯,廣建廟宇。開魯與白城相去不遠,林丹汗建造開魯覆缽式塔完全有可能。因林丹汗崇禎七年(1634年)為滿洲軍擊敗,在青海病死,故林丹汗建塔年代應在萬歷、崇禎七年之間。
該塔先后于1963 年及1993 重修。1993 年出土擦擦有四面二臂大日如來、頂髻尊圣佛母、金剛手及泥塔。這些擦擦一般砌在 磚縫內。出土的還有其他文物,這里不再贅述。
為保護白塔,開魯縣建設了白塔公園。公園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天楊柳依依,古榆吐綠;夏天芳草萋萋,鳥語花香;秋天碧空如洗,碩果累累;冬天白雪皚皚,青松肅穆。人們游園、健身,呼吸天然氧吧的新鮮空氣。這里已成為人們賞花觀景的休閑之地,也成為重要旅游景點。重新興建的麥新紀念館坐落在公園的南端,它是一座規模宏偉、造型別致、寓意深遠、功能性強的輝煌建筑。由于紀念館設計獨特,建筑語言比較多,突出表現了麥新作為革命音樂家、人民歌手和《大刀進行曲》作者的鮮明特色。
第六節 佛像
佛像主要依據佛教思想塑造的。哲里木盟佛像數量占內蒙首位,主要來源于寺廟遺存和出土發現。同西藏一樣,這里也存在西藏神系。西藏萬神殿有統一神本初佛及五方佛。佛像大體分為上師、本尊、佛、菩薩、聲聞緣覺、勇士空行,護法七大類。可以說,顯密兼備。顯宗佛像妙相莊嚴,有一雙慈悲佛眼。密宗佛像恐怖猙獰,多頭多手多足。從圖像學探討這些佛像,主要靠《佛像三百集》、《密宗佛像五百考》、《諸佛菩薩圣像贊》、克拉克《兩種喇嘛教神系》等文獻。
一、金銅佛像。代表有大持金剛(本初佛)、毗盧遮那佛、阿閦佛、寶生佛、無量光佛、不空成就佛(五方佛)、蓮花生、八思八、宗喀巴及賈操杰、克主杰、班禪、達賴、章嘉、黃、白財神、大黑天、吉祥天母、貝格遮、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心喜金剛、四臂觀音、十一面觀音、文殊等。
(待續)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