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二、雙合爾山尊勝塔
雍正六年(1782年)歸化城(呼和浩特)大召寺活佛薩木瓦喇嘛前來本旗雙福寺傳授佛經期間,向旗札薩克郡王羅布桑拉什提出了在雙合爾山頂上修佛塔的建議,得到了札薩克王爺的同意。雍正十年(1732年),遵照羅布桑拉什的準許,王子齊默特多爾濟前往歸化城大召寺取來佛塔圖紙,同時運來了已經圓寂的薩木瓦活佛的舍利,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阿古拉蘇木海拔325.5米高的雙合爾山巔建造此塔。
雙合爾山尊勝塔屬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塔高13米,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當下筑方形基臺,南北各砌踏步,四周圍以欄桿,譽為內蒙古風景之一。
塔座為亞字型須彌座,每面中央為噴焰摩尼寶,兩側對稱雪獅,四邊框飾忍冬紋。八只神話的西藏雪獅,造型逼真可愛,身色白鬃毛綠,象征八大菩薩。塔身三級層,呈圓形,復缽式,南北東西各設眼光 門。唯有南面眼光門邊框為蓮花圖案,其余三面為線條圖案。眼光門內供奉南久旺丹。南久旺丹又名十相自在圖(命自在、心自在、資具自在、業自在、解自在、受生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智自在與法自在),是時輪之精髓。它是由七個梵文字母和三個圖案聯合而成,標志時輪金剛本尊與壇城合為一體的一個時輪圖形。七個梵文字母依次為洋、日、哇、拉、瑪、恰、哈。三個圖案是那達、圓點及半月形太陽。洋、日、哇、拉四個字,順次標志依無量宮的風、火、水、土四輪。顏色分別為綠、紅、白、黃、五彩、藍,分別象征風、火、水、土、五欲、無身。“十相自在”是藏傳佛教時輪乘的一種圖案,標志著時輪金剛本尊與壇城合為一體,象征時輪金剛乘的最高教義,故被認為極具神圣意義和力量。此圖案在唐卡、塔門、房門、墻壁、經書封面、巖壁常見,也有繡品佩在身上,具有裝飾和辟邪的功能。
塔頂為十三天、雨罩(飾覆蓮,懸四個風鈴)、日月及火焰寶珠。
尊勝塔,又稱殊勝塔或祝壽塔,為如來第七塔,是紀念釋迦牟尼在廣嚴城測算自己壽數,其弟子和信徒們祝愿他長壽,佛法永駐。故有“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思念壽量處”之說。
自50年代,殿宇巍峨的雙湖廟(今雙福寺)襯托著挺拔秀麗的雙合爾山白塔。二者珠連璧合,相映成輝,被譽為內蒙古風景之一。
白塔下阿古拉旅游區每年旅游季節,湖水里有百鳥嬉戲,游人遠眺無盡的綠色地毯,遠觀藍天白云,在一片藍色和綠色的背景之中,雙合爾山白塔有如一把利劍直指蒼天,使得景觀更加活潑和富于動感。從春天開始本地和周圍省市的旅游愛好者就紛至沓來,他們或者欣賞民俗或者登山遠觀,更多的攝影愛好者以這里的白塔和天鵝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攝影作品。
三、開魯覆缽式塔
開魯復缽式塔,俗稱喇嘛塔。高16.5米。坐落在開魯鎮東南隅,譽為開魯標志性建筑,屬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建造年代有三說:
1.遼代說。見1979年版《辭海》開魯辭條:“古跡有遼代白塔。”
2.元代說。見日偽檔案:“……市內東南角的古塔,是由距今900多年的元朝時代建造的,高五丈,十三層。”
3.明代說。見日偽檔案〔第十四節 開魯〕中一段:“另外,在市內東南角有由察哈爾林丹汗所建立叫作的‘喇嘛塔’,高六丈十三層,遠近聞名。”
見日偽檔案〔熱河付代及熱河事情 開魯〕:“……在城內,有一座名叫他林騷布魯嘎的古塔。”附一幅圖片。由日文音譯蒙文。“他林騷布魯嘎”,翻譯漢文稱“甸塔”,不涉及建造年代。以上日偽檔案復印件現由開魯縣檔案館保存,來自大連日本株式會社。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