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本報特約記者 邱明媚 通訊員 孫路
老話說“馬是蒙古人的翅膀,馬具是蒙古人的臉。”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鎮,有這樣一個人,因制作馬具而為愛馬人熟知,他就是革命,一位遠近聞名的馬鞍師傅。
在革命的馬鞍制作室,記者看到了一套套制作精美的馬鞍成品。革命介紹說,從切割、打磨、點焊到最后的成品,要經過十幾道工序,而每一道都是純手工打造。革命制作的馬鞍,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創新,將材料換成了更耐用、價格更低的白鋼,提高了馬鞍的實用價值。賽馬養馬的人都知道,白鋼馬鞍輕便,而且耐用,但制作過程較普通馬鞍要麻煩得多。
“白鋼馬鞍在制作過程中要數鞍板最為重要。因為馬的品種和身形不同,馬背的弧度也不同,所以往往要經多次實驗才能制作出滿意的馬鞍。”說起馬鞍的制作,革命頭頭是道兒。
據了解,傳統的木馬鞍重20多公斤,而革命制作的白鋼馬鞍只有6公斤,大大減輕了馬匹在比賽中的負重,而且鞍架上手工編織的座位也增加了騎手的舒適感。革命的白鋼馬鞍也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賽馬人和養馬愛好者的認可,遠銷到云南、新疆等地。
革命說,前些年,隨著養馬人的日漸減少,馬具市場也異常低迷。而近幾年,科左后旗不斷加大對馬產業的扶持力度,養馬的人越來越多,對馬具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現在,他每年都能賣出400多套白鋼馬鞍。
對于自己忠愛的這份事業,革命講出了他的下一步打算:“隨著馬具需求量的增加,我雖然已經雇了三個人,但因手工制做工藝繁瑣、耗時較長,產品還是有些供不應求。下一步,我打算再招幾個人,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馬具制作中。后旗是馬王之鄉,我也想盡自己的一份力,為馬文化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