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經通遼市政府批準,1993年7月1日始建的吉祥密乘大樂林寺,是內蒙古東部地區較大的格魯派寺廟,按盛經寺形制(因原址交通不便改選現址)重建。該寺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原塔爾寺法臺、內蒙佛教協會會長烏蘭活佛賜名,普陀山明慧法師、塔爾寺楊嘉活佛遠道而來參加奠基儀式。1997年9月9日由烏蘭活佛任命噶喇藏奧斯爾尼瑪(俗名包天虎)為通遼市吉祥密乘大樂林寺主持。包天虎成為大樂林寺首任主持,也是盛經寺五任主持。
最為殊勝的大樂林寺,由現任主持包天虎,籌款1000多萬元,得到全國政協委員楊劍先生和香港旭日集團的資助,聘請青海塔爾寺古建隊60人,歷時8年,主體工程竣工。
當下,該廟坐北朝南,由山門、東西轉經亭、天王殿、大雄寶殿、千手千眼觀音殿及時輪金剛塔、祖師殿、藥師殿等組成仿古建筑群,總占地面積27000平方米,座落在草原明珠——通遼市西拉木倫公園北側。
山門
牌樓式山門,六柱五間五樓,分上下二層。下層紅墻,鑲嵌八面銅鏡,辟三拱形門,中間門大。三門象征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三解脫門。上層設置三座連體方亭,一律單檐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正中立鎏金銅寶幢,類似北京北海小西天琉璃牌樓。南砌踏步,東西置獅。
東西轉經亭
東西轉經亭,六角攢尖,上覆琉璃瓦。出檐挺拔峻峭,造型玲瓏精巧。亭內各安一個木制轉經筒,其外彩繪吉祥圖案,主題紋飾為南久旺丹(十相自在圖)。其內裝六字真言,右施一周,功德如同誦經千遍。
天王殿
天王殿,寬三間,深一間,單檐歇山頂,覆黃琉璃瓦。四周回廊。殿脊正中立鎏金八幅輪及對臥雙鹿。
殿內正中供奉大肚彌勒,又名布袋和尚。彌勒背后站立韋陀,身著甲胃,威猛雄壯,雙手合十,雙手之上橫置一柄金剛杵。
兩側分列四大天王,威猛粗獷。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持琵琶;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持蛇;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劍;北方多聞天王,身黃色,持傘。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仿塔爾寺大金瓦殿為漢藏合璧建筑。大雄是指釋迦牟尼威德高上的意思。該殿橫闊七間,進深七間,前門廊占半間。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殿脊正中立鎏金銅寶幢,兩側各有一對噴焰摩尼寶。火焰寓瑞光普照、佛法無邊。垂脊四面有飛檐挑角,各安裝鎏金鰲頭(藏名曲森)。南砌踏步,四周圍欄。前檐廊兩側鑲嵌“十相自在圖”銅鏡。三面綠墻皆鑲嵌光面銅鏡及交杵,吉祥避邪。
前門廊東、西兩側各有漢傳明代石佛一尊,通高2.75米,蓮座寬1.53米。東側一尊稱藥師佛。一面二臂,螺發肉髻,眉間有白毫。身著覆肩袒右式袈裟,袈裟一角搭左肩。一朵蓮花托右手執藥丸,左手禪定印持缽。結跏跌坐于仰復蓮座上。西側一尊稱阿彌陀佛,一面二臂,雙手禪定印持缽。據《阿彌陀佛經》記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
步入大雄寶殿,短柱、長柱共計36根,正中四根蟠龍長柱直通三層,頂部自然采光。采取“都綱法式”營造,代表西藏建筑最高水平。供奉宗喀巴師徒三尊,巍峨高踞蓮臺,凝神垂目,俯看蕓蕓眾生。背襯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巨幅塑壁“供奉上師福田”。供奉上師福田,是在佛教所說的四大洲的大海當中,有棵如意樹,上方是核心人物宗咯巴,一面二臂,頭戴班霞帽,內穿坎肩,身著覆肩袒右式袈裟,右手說法印,左手禪定印持缽,結跏跌坐于仰復蓮座上。周圍為上師修持本尊、佛子、菩薩、空行母、護法神等。“供奉”的食品等俱已陳放于前。“福田”即是上師和所持本尊(神)等聚集的法界。本塑壁非常細致地描繪了上師、供奉和福田三位一體即“供奉上師福田”的佛教意境。東西兩壁佛龕供奉漢傳十八羅漢:騎鹿羅漢、喜慶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
(待續)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