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清代壁畫有自身特點,一律工筆重彩人物畫,出自民間畫工之手,凡有清一代壁畫,無一本朝人物,盡是明代及以前扮相。
瑪尼殿壁畫高2.7米、寬14米,面積達37.8平方米。漢傳十八羅漢、藏傳十八羅漢齊聚一殿,共設計二十位羅漢形象。共繪三佛、二勝、二十羅漢、二俗人、六童子、三鬼卒,合計三十六位人物,外加多聞天王、韋陀兩位護法,各具神態;龍、虎、獅活靈活現。
該壁畫繼承傳統,師法高古。全幅壁畫中間山水,西東水域,追求以佛為中心。十八羅漢各以二、三、四為一組,相互呼應,表情傳神。十八羅漢是明代底層平民形象。二俗人屬于知識分子階層。佛與羅漢均為白毫相,區別于俗人。保留了明代服飾資料,羅漢僧衣分藍、紅二色。對于布袋和尚、開心羅漢、居士羯磨扎拉表現手法,獨具匠心,不同凡響。一石、一木、一山、一水,不論巨細,悉心收拾。該畫工堪稱民間大家,具有淵博的佛學知識,精湛的畫藝,超人的想象,敏銳的洞察力,追求巔峰作品。經典畫面“提婆達多皈依佛”,達到極致完美。該壁畫藝術成就可與西藏唐卡《羅漢渡水圖》相媲美。
(二)象教寺
象教寺始建于康熙九年(1670年),該寺是庫倫札薩克達喇嘛執政中心。因此,這里既是寺廟,又是衙門。與其他寺廟不同,佛殿只占全寺的1/4,其余3/4為札薩克喇嘛居住會客,印務所辦公場所。象教寺通稱上倉,這個“倉”含有公寓、寓所之意。與福緣寺相比,象教寺地理位置居高,故此稱之。
山門
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歇山頂覆灰瓦,殿脊正中立八幅輪及對臥雙鹿。門廊半間。南砌踏步,左右置對獅。
正殿
正殿橫闊三間、進深一間,歇山頂覆灰瓦。懸掛滿、蒙、漢、藏“象教寺”匾額。殿內供奉邁達里(彌勒)銅佛像。正殿東西配房20余間,內有喇嘛住房和膳房。
無量壽殿
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硬山頂覆灰瓦。供奉阿尤喜(無量壽佛),這里是札薩克達喇嘛供佛和誦經的地方。東西廂房各6間,是喇嘛印務處辦公場所。
度母殿
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硬山頂覆灰瓦。供奉度母。
西廂房硬山頂三間,札薩克喇嘛會客和宴請賓客的場所。
玉柱堂
無量壽殿東側,有一座獨立的、清幽的院落。院內有幾株翠柏、梨樹和紫丁香。農歷四月,丁香花盛開,滿院飄香。這里是札薩克達喇嘛舉行慶典活動的地方。正屋為堂屋,五間四柱,稱玉柱堂。門前有兩根刻有珍貴石刻蒙文對聯的石柱,并支撐著屋檐。屋檐之下,門楣之上鑲嵌有四十幅戲曲彩繪,每間八幅,計四十幅。此為象教寺鎮寺之寶。因為有屋檐的保護,使得畫面免受日曬雨淋,因而得以保存較好。但畢竟經受了340多年的風雨,有個別畫面剝落嚴重,有的畫面上有明顯的水漬痕跡。
四十幅戲曲彩繪按照中原漢文化習慣,自東向西排列,依次為:王三公子審錄、宮門掛玉帶、馬鞍山、反燕南、昭關、殺府、打金枝、沙陀國、馬超戰渭水、舌戰群儒、陳公(宮)放曹、伺環、鳳儀亭、擊鼓罵曹、拜月、彩樓婚配、擊掌、探窯、王三姐寫書、鴻雁捎書、趕三關、降高士稷、登殿、借東風、天水關、戰長沙、斬馬謖、戰北原、霸(巴)州、定軍山、失街亭、趙州橋、打龍袍、琵琶詞、拃(鍘)美、高平關、演火棍、雙打店、五花洞、逼宮。
在這四十幅戲曲彩繪中,所涉及的劇目內容廣泛,其中,有連臺本劇目三國戲(15幅)、《紅鬃烈馬》(8幅)。其余單本戲中有取材于東周列國故事的《殺府》《昭關》《馬鞍山》,也有取材于民間故事的《趙州橋》《五花洞》;有取材于忠義故事的《演火棍》《高平關》,也有包公戲《拃美》(鍘美案)、《琵琶詞》《打龍袍》等。
(待續)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