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四、扎魯特旗寺廟
扎魯特旗的喇嘛寺廟是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陸續建筑的。原屬扎魯特左右兩旗境內較大的寺廟有嘎海廟、梅林廟(普照寺)、葛根廟(永順寺)、貝勒廟—東王廟(廣仁寺)、板子廟(寶光寺)、嘎達蘇廟(積善寺)、寶日勒金廟(覺善寺)、宜合他拉廟(普慶寺)、公爺廟(顯佑寺)、道特照廟、哈日毛都昭廟、蘇布日根廟(安化寺)、昆都勒廟、查干套老蓋廟(本善寺)、敖塔齊廟(寶輪寺)、太本廟、海日罕廟、海拉干圖廟和老爺廟。1949年10月,原屬達爾汗旗劃歸扎魯特旗的廟有古西廟、塔本套老蓋廟、塔賓廟、吐布新占廟、公爺廟、拉白廟、毛道都花廟、達根廟、樹日古拉廟、吉布吐廟、雅門廟和阿貴廟,共計31座寺廟。
(一) 嘎海廟
清康熙年間,高僧堪布喇嘛在扎魯特左翼旗中部的達爾汗山麓修建寺廟,后失火焚毀。另選廟址于嘎海因召,得名“嘎海廟”。嘎海廟屬左翼旗查嘎達扎蘭管轄(現位于開魯縣境內的平崗、哈拉毛都一帶)。
該廟為藏式建筑,寺廟有殿堂八九間,鑲嵌梵文銅鏡。1928年還存有6座80丈大殿,有朝格沁都貢(大雄寶殿)、頂和爾日扎倉(時輪學院)、卻日瓦日扎倉(哲理學院)、滿巴日扎倉(藏醫學院)、丹則克日扎倉(翻譯學院)和朱德瓦日扎倉(化工學院)。嘎海廟各類學科齊備,法會制度嚴謹,培養出天文學的深造者則格日木巴學士、研究佛學哲理的道日仁巴學士等許多學者,奠定了扎魯特佛學教育的發展基礎。
嘎海廟不僅是扎魯特旗佛教宣傳陣地,也是旗內“和碩楚古拉”、全旗大“呼拉爾”(議事會)指定地點。
嘎海廟的經堂法會是由歸化城吐默特引進來的。從正月開始至年底臘月,法會不斷,其中農歷正月十五的祝福經會和六月十五的喇嘛法會比較隆重。嘎海廟盛況近200年,僧侶眾多。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兵荒馬亂,嘎海廟因戰亂而盛況大不如前。1912年左翼旗壬子起義,嘎海廟也曾遭到破壞。至20世紀30年代,嘎海廟只剩一座大殿,無人經營管理,后來拆墻卸料空留遺址。1947年土改時全部拆毀。
(二) 板子廟
板子廟,位于扎魯特旗格日朝魯蘇木白音寶力皋村(左翼扎魯特王府遺址),是1859年左翼扎魯特王爺所建的木結構廟。當時蒙古語廟名為“烏力吉圖浩特老特古斯嘿特”(漢名為“寶光寺”),藏名為“扎西朋措林”。傳說此廟名為清道光年間清廷命名,廟名匾屬御筆所題。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板子廟由木頭結構發展為磚石結構,最興盛時期廟里具有蘇克勤都崗、東和都崗、卻列都崗等九座殿堂,同時有五百多個喇嘛。這座寺廟經過土改和“文革”后,徹底被損毀。如今僅存百年古榆林。
1985年,扎魯特旗人民政府投資1萬元,在板子廟遺址上修建一間佛殿。2002,年經旗人民政府批準,聘梅林廟第七世活佛扎西朋措為板子廟住持。2007年,扎西朋措活佛開始籌建板子廟新殿。從青海省塔爾寺請來工匠,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于2009年10月正式建成。新殿為藏式建筑,總面積為900平方米,主體建筑由正殿和廂房組成。
(三) 梅林廟
梅林廟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命名為“普照寺”。正門頂掛有滿、漢、蒙、藏四體文字的金匾額。因選址于梅林罕山南麓,人們習慣稱“普照寺”為梅林廟。梅林廟是由創建嘎海廟的堪布喇嘛和一同來自呼和浩特的卻日吉喇嘛籌劃,鄰近牧民及王公捐牛獻馬、集資聚物,共同興建的。
梅林廟的法會誦經制度及內容,是模仿引進嘎海廟的模式。1936年該廟有僧侶58人,佛81尊,佛殿30間,法器俱全。1938年有531件,經書上千卷。
(四)貝勒廟
貝勒廟是東扎魯特“勒扎木布”的家廟。廟址在額爾德尼山南麓、王爺倉附近的平地上(現毛都蘇木)。后來在貝勒諾顏的主張下,遷移到毛嘎吐哈達。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主體建筑80丈大雄寶殿竣工,清廷賜名為“廣仁寺”。大殿正門上懸掛著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金字大匾。大殿藏漢合璧建筑,殿內懸掛著各種佛像上千幅,有藏經四百余部。壁畫繪有“十八羅漢圖”“五臺山進香圖”、宗喀巴、三世佛、必斯滿(財神)等。貝勒廟的一切廟規法度都引自青海塔爾寺和甘肅拉卜楞寺,長年法會不斷。主題為滅禍降災的七月法會,熱鬧非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