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十)召根廟
召根廟遺址位于原花燈蘇木陶海嘎查。召根廟,起初是七家子村敖特根臺吉的家廟。大約在清乾隆末年擴大成寺廟。因供奉“召佛”稱召根廟,蒙古語稱為“召因蘇莫”。
召根廟鼎盛時期僧侶超過200人。此廟農歷正月的伊如格樂會,四月的嘛呢會、六月的葉日乃會、七月的甘珠拉會、九月的桑吉德會、十月的佛燈會、臘月的扎布斯仁會等佛事都按時舉行。
召根廟呼畢勒罕(又稱“希熱圖”喇嘛)丹畢扎拉森,是從青海塔爾寺獲得“喇仁巴”職爵的喇嘛。傳至三世呼畢勒罕查干巴拉,召根廟香火蕭條,管理不善,寺景漸衰,只剩六七名僧侶,勉強維持香火。
(十一)湯泉寺
湯泉寺遺址位于查日蘇鎮烏蘭嘎查蘇莫音艾里。該廟由遼寧省昌圖縣關雙寺達喇嘛私人出資,于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四月建造,地處唐泥河岸的大音塔本格日(漢名大官五家子)屯。寺廟為藏漢合璧的五間正殿和東、西配殿及喇嘛住所。民國政府備案賜寫的“湯泉寺”匾懸掛于廟門,村依廟興,又稱“蘇莫音艾里”(廟街)。
至中華民國末年,原呼畢勒罕達喇嘛圓寂后,請其他葛根指點得知下世呼畢勒罕達喇嘛“從金銀中重生”。幾年后,莫克圖德努圖克(僅查日蘇鎮烏蘭嘎查北部一帶)大官五家子屯金寶、銀花夫婦喜得貴子,起名包明山,幼年就被請到湯泉寺當呼畢勒罕達喇嘛。
解放戰爭時期,湯泉寺香火蕭條,只剩6名僧侶看護寺院。末代呼畢勒罕達喇嘛包明山自學藏、蒙醫,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原蘇木衛生院小有名氣的藥劑師。
(十二)沙新德力格日克奇廟
沙新德力格日克奇廟遺址位于原烏蘇蘇木廟蘇嘎查。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四月。建廟前,村名全稱為“蘇音艾里”。廟宇建成后,村以廟貴,人們習稱“蘇莫臺蘇(廟蘇)”,此名沿用至今。
廟距當時的博王旗札薩克所在地吉爾嘎朗近,所以歸屬希如德努圖克廟管轄。受廣福寺影響,廟內設達喇嘛及“尚斯德”“德木齊”“格斯貴”“翁斯德”“薩尼爾”“哈木布”等職爵喇嘛。鼎盛時有40多名僧侶,供奉“三世佛”。香火旺盛,施主不斷。
沙新德力格日克奇廟當時有100多頭牛和200余只羊,均由廟丁放牧,廟倉收益。
1945年“八一五”光復時,廟中只剩19名僧侶管理寺院。
(十三)永全寺
永全寺遺址位于茂道吐蘇木寶克圖嘎查。先建在阿古拉鎮寶克圖嘎查,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移址重建于茂道吐蘇木寶克圖艾里,并報請雍和宮備案,賜法名“永全寺”有藍底金字匾掛在廟門。蒙古語又稱“伊和墨特”。建廟后人丁增多,住戶劇增,旗內蒙民習慣稱“寶克圖蘇莫音艾里”。
永全寺鼎盛時期有以呼畢勒罕、札薩克圖喇嘛為首的53名僧侶。最后一世“呼畢勒罕”朝努特棟如布于清光緒末年被請到廟中,備受雙福寺活佛恩賜。在朝努特棟如布呼畢勒罕的主持下,永全寺舉行農歷四月的嘛呢會、六月的伊如格樂會、臘月的扎布斯仁會等例行佛事,祈禱努圖克善男信女福壽安康、人丁興旺、五谷豐登。
1943年,朝努特棟如布呼畢勒罕圓寂后,將其舍利供奉于塔中。
(十四)寶日很臺廟
寶日很臺廟遺址位于原胡勒順淖爾蘇木塔林嘎查。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四月,建在古代阿嘎珠德努圖克寶日很臺艾里。屬阿嘎珠德努圖克廟。
蒙古語稱沙新德力格日克奇廟。習慣以廟處村名稱寶日很臺廟。廟中供奉麥德爾、釋迦牟尼、阿日雅布魯(觀世音)“三世佛”,鼎盛時有39名僧侶。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