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本報特約記者 邱明媚 通訊員 查干
走進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蘇木布日敦嘎查村民達古拉家,陣陣奶香味撲鼻而來。達古拉一邊將剛剛制作完成的各式奶豆腐整齊地擺在窗戶邊,一邊講起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以前生活條件不好,日子窮。在一次去趕集時,我發現賣奶制品的人少,生意還不錯,所以萌生了這樣的想法,隨后就買了2頭牛,一點點地開始做了起來。”
在達古拉的悉心喂養下,2頭母牛當年就產下了牛犢,育肥之后出售掙了4000塊錢,賣牛奶又收入3000塊錢,這讓達古拉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起初因為交通不便,奶制品的銷量并不好。美麗鄉村建設使村里通了水泥路,奶制品運輸便利了,成本也降低了,達古拉便擴大了養殖規模。從2008年的2頭牛發展到現在的53頭牛,夏季日產鮮奶量達到300多斤,冬季也有100多斤。面對這么大的產奶量,達古拉卻絲毫不擔心賣不出去。
“牛奶的可利用率很高,可以加工酸奶,做烏日莫,還可以從烏日莫里面提煉黃油。牛奶還可以做奶皮子,剩余的牛奶再做成奶豆腐,最后剩下的酸奶湯還可以拿去喂豬。去年一年,我賣奶制品的純收入就超過10萬元,還賣了5頭豬。”達古拉滿是笑容地說。
形狀各異的奶豆腐、白色濃稠的烏日莫、半圓麻面的奶皮子、色澤微黃的黃油……通過層層的再加工、再利用,達古拉把成本降到最低,加上對制作過程中衛生等方面嚴格把關,她的產品訂單源源不斷,供不應求。
這個樸實的蒙古族女人,將自己的致富產業越做越大,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達古拉看來,自己富起來不算富,大家富起來才算富。今年,她打算把自己的致富經驗傳授給更多的村民,帶領大家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