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嘉慶六年(1801年),雙福寺第三任達喇嘛時,在雙合山南修建一座三層寺廟,名為“廣安蓮花寺”,藏語為“卻瑞札倉”(即宗教哲學學部)。
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此又修建一座二層寺廟為“大康慈悲月寺”,藏名曰“糾德巴札倉”(密宗學部)。
光緒十四年(1888年),大雄寶殿因失火被燒成灰燼。第四任達喇嘛(葛根)及僧侶們到內蒙古49旗、外蒙古57旗化緣求助,在第十一任旗札薩克博多勒噶臺親王伯彥訥謨祜的支持下重建九九八十一間大雄寶殿。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山南修建研究天文、歷法、記載氣象變化的“丁科爾札倉”(天文歷算學部),起名曰“普樂蓮花寺”。此外,山之南麓還建有“阿巴哈札倉”。
偽康德七年(1940年),為供奉已圓寂的哈丹喇嘛(活佛)的木乃伊,在砬子南,哈丹廟東側建一固頂廟,面積約9平方丈。
大廟建有廟倉8所,其中4所分別為葛根倉、固什喇嘛倉、毛尼喇嘛倉、哈丹喇嘛倉。雙福寺廟實有356間,占地范圍東西1.5千米多,南北1—1.5華里。依山傍水,北靠吉利吐大沙漠,東西的大小巴彥查干淖爾似嵌在“海青鷹”頭上的兩顆晶瑩的眼睛。從遠處眺望,山顛白塔巍峨壯觀,寺院錯落有致,僧舍星羅棋布。
在鼎盛時期,雙福寺內喇嘛達到1000人左右。1945年八一五光復時,下降到400—500人。寺內除有葛根(活佛)以外,還有4位呼畢勒罕喇嘛(轉世活佛)。學塾分卻伊扎倉、糾德巴扎倉、丁科爾扎倉、曼巴扎倉四座。各學部均有自己的寺廟,此外還有哈丹喇嘛“固頂”廟等形成系列廟群。
據1947年統計,雙福寺實有間數為356間,喇嘛有353名,耕地504坰(其中東大荒地369坰),牲畜654頭(只),清朝、民國時期有廟丁為寺廟放牧或做勞役。
在土地改革運動中,絕大部分喇嘛還俗。寺廟財產歸當地農會統一分配給包括喇嘛在內的農牧民。廟內大量銅制佛像和經卷逐漸散失。1976年5月,寺廟建筑被拆毀。到1988年,尚有兩處殘存的廟房被充公。
2006年6月,根據張七十三等人的要求,經內蒙古自治區宗教局批準,開始修建阿古拉雙福寺,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教職人員2人,管理人員1名,目前各項籌建正在進行之中。
雙福寺坐落于阿古拉民俗風景區,這里傳統的“楚古蘭節”(“楚古蘭”為蒙語,譯成漢語是“集會”的意思)已經形成規模。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雙合爾山周邊村屯及蘇木鄉鎮的農牧民群眾約萬人自發地聚集在這里,舉行蒙古族民歌演唱、搏克比賽、賽馬、烏力格爾演唱及登山、踏青、賞花等文化娛樂活動。隨著通往景區道路的完善,游客日漸增多。2015年科爾沁戶外帳篷節又在這里舉行,“登雙合爾山,訪黃教寺廟”,雙福寺舊址將重新煥發生機。
(三)永福寺
永福寺遺址位于阿都沁蘇木阿伯好沁嘎查,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因供奉義德瑪佛,又稱“義德瑪廟”。
當年,僧格林沁親王的伯父喇嘛布和特木爾,常來協理臺吉居住的阿伯好沁做佛事。有一次見到一只金鳳凰正落在該村南一棵大刺榆樹上,其羽毛金光燦爛,其鳴聲悅耳動聽,就大聲疾呼“映興德瑪佛在此落腳矣”。伯父喇嘛的一聲疾呼驚醒了瑪如德努圖克(現阿都沁至套布海一帶)的官吏。于是與富人洽談建廟事宜,并請伯父喇嘛指點選址。首先選址在敖包塔本璃伊德村東翁根甸子,經陰陽先生卜卦認為,此乃陰升之地,10名死魂繞空,不宜建廟。最后選在了阿伯好沁村南1千米的坨沼南,由富人貴族出資建造了一座廟供奉“義德瑪佛”,民間稱“義德瑪”廟。后報經朝廷后,由宣宗道光帝親筆題寫“永福寺”藍底金字匾賜予該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