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五世活佛。第五世活佛于8歲入廟,隨即赴阿魯科爾沁旗德布勒廟,舅舅嘎爾瑪多蘭巴喇嘛處學習念經。到16歲時,帶著一萬兩銀子,由德布勒廟出發,赴拉布倫廟留學。在該廟教學塾學習十余年,到34歲返回。在拉布倫寺學習期間,適逢扎魯特左右翼兩旗為反對放荒進攻開魯,蒙楚格廟多數喇嘛也參加了。結果失敗,蒙楚格廟被燒毀,喇嘛全部遣散。五世活佛回來看到廟里百無一存,開始召集喇嘛,最后聚集180余人,重建廟宇再塑金身。第五世活佛治病占卜等頗有威望,捐款者很多,重建廟堂30余間、喇嘛住宅(大部分為活佛住宅)多間,供奉各種佛像。
直奉戰爭時期,東北軍湯二虎部下張瘸子駐扎在開魯,決定將奈曼部分土地開放出賣。蒙楚格廟迫于形勢,以每方120銀元購買土地16方,連同寺廟的墳地、香火地共計18方。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嚴令該廟按土地數量“出荷”糧食。因為該廟土地當時并未全部開墾耕種,只好每年秋收后,派喇嘛到通遼等地購買糧食完成“出荷”任務。導致寺廟每年所有的收入全部送入“出荷”中。
1947年,土地改革中蒙楚格廟被拆除,喇嘛們也被遣散。
(二)大沁廟
大沁廟,法名壽寧寺。位于奈曼沙日浩來村亞日乃篙(現屬太山木頭蘇木境內烏蘭爾格村西)。大沁廟曾經兩次興建。第一次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竣工。次年,乾隆皇帝親筆題“壽寧寺”(“烏力吉呼爾特克齊蘇莫”)匾額賜于大沁廟。大沁廟是奈曼境內規模最大的喇嘛廟。廟上活佛封號“札爾禮克因葛根”,轉生六世。大沁廟曾有一座復缽式喇嘛塔,1910—1912年間建成,法名“巴拉丹畢日幫”,仿北京北海白塔,塔分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塔高25米。其主體建筑大經堂81間,是奈曼境內建起的規模最大的喇嘛廟。光緒十七年(1891年)冬被金丹教教徒燒毀。第二次興建從1922年開始籌備,到1939年竣工。
重建的大沁廟,在規模上小于原大沁廟。主體建筑大經堂分兩層樓,共64間。除正殿外,有6個倉,即葛根倉、丁合爾倉、丹曼倉、博克達因倉和六爺倉。還有僧房200余間。整個寺廟有各種佛像上千尊,較大的塑像也有30——50尊。其中一尊銅鎏金的邁達里佛像有5米高。大沁廟收藏為數甚多的藏文經卷。其中有蒙文大藏經《甘珠爾》經,共108卷;《松迪蘇達爾》經2卷。
1947年,在“砸碎封建枷鎖”“破除宗教迷信”的口號下,人們砸碎了石雕泥塑的各種圣像,火燒大塔和各類經卷,整體廟殿被毀,寺廟變成殘垣廢墟。
(三)和碩廟
和碩廟,法名經緣寺。建于乾隆五年(1740年)三月。廟址在扎斯臺村包替音塔拉(現章古臺蘇木包替音他日牙嘎查,后移址蘇木所在地——章古臺嘎查)。和碩廟是奈曼旗較大的寺廟,其所屬廟就有孟根廟、衙門廟、哈他海廟和烏力吉廟。此廟由奈曼王府直接管理,札薩克王在這里定期坐鎮處理民事訴訟,裁決各類官司。該廟活佛封號“道格欣錫勒圖葛根”。史料記載的有阿旺毛拉木、官其嘎沙他日布、業喜寧布和仁寧布四世葛根。廟屬90戶,僧人220名。土改時,胡碩廟被拆除,僅剩胡碩廟佛塔。2008年開始修繕,規劃占地面積63000米。
目前復建竣工的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及31間仿古房。萬佛樓正在建設中。
(四)其他寺廟簡要情況
太賓廟,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月,廟址在白音塔拉村色沁花(現葦蓮蘇鄉境內)。
綽爾吉廟,法名光法寺,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一月。廟址在沙日浩來村喇民塔拉(現太山木頭蘇木境內)。活佛號“查干葛根”,廟內供奉釋迦牟尼像。
(待續)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