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四)瑪義吐廟
瑪義吐廟即瑪尼吐廟,廟名“阿木古郎吉爾嘎郎吐”,民國時期有喇嘛45名,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距今已有116年的歷史,是達爾罕親王呼力海廟之廟產地(即瑪恩太來)和牧地所建的分廟之一,從而俗稱“瑪義吐廟”。
該廟即是民歌“寶音和希格大喇嘛”支持過的那座小廟,初建是藏式平頂兩層小廟,正殿配有廂房、門房。外有七尺高青磚圍墻,它是向平民開放,佛事活動頻繁的小廟,于“文革”期間被拆毀。
2006年,瑪義吐廟重新修建。瑪尼吐廟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中間大雄寶殿,屬于漢藏合璧的建筑形式。四周有2米多高的紅磚圍墻,大雄寶殿西側是以前老大殿,后面建有四座神廟,東北方向是寺院的生活區,一棟平頂建筑,內有走廊,共有九間房舍,設有僧人居住室、接待室、廚房、水房和庫房。大雄寶殿西南方向是一片茂密的長青松樹林,正前方是一條紅磚人行路,夾道兩旁種植的各種花草和松柏樹。
二、奈曼旗寺廟
自喇嘛教傳入奈曼旗以來,境內曾先后建立24座喇嘛廟。較為著名的寺廟有兩座:蒙楚格廟和大沁廟。至1940年,其中的4座寺廟已不復存在,即奈曼旗首廟德勒圖如特廟(奈曼廟),建于今新鎮雙山子村的固日班寶力皋廟(又稱固日巴拉呼廟),建于今太和鄉舍力虎村的舍力虎廟(據傳被洪水沖毀)和建于今白音塔拉蘇木政府所在地的白音塔拉廟。這4座廟具體始末年限均無考。
(一)蒙楚格廟
蒙楚格廟(法名法祿寺),位于奈曼旗八仙筒村蒙楚克塔拉(現平安地鄉境內),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
一世活佛。百年前,奈曼旗貢楚格拉布丹喇嘛赴西藏留學,獲得“哈蘭巴”學位歸來,與妹夫奈曼旗洪親王商量開始建廟,費用由王爺向旗里攤派。建成后,廟宇規整壯麗,共62間佛堂,東西兩面各有60小院落為喇嘛住宅。最初只有2~3尊普通佛像,舉行喇嘛日木經會。該“哈蘭巴”于80歲圓寂。活佛逝世時告訴徒眾:“現在廟中佛像未設立完成,甚為遺憾,死后得生在北方,轉世歸來,必充實此廟一切設備。”
二世活佛。該廟在“尚斯得”喇嘛兄長家尋找到轉世靈童,這就是第二世活佛,活佛7歲入廟,17歲去甘肅拉布倫寺,留學十余年。三十余歲歸來并請來《甘珠爾》經《丹朱爾》經及其他經典。他用募捐、治療和法事活動所得的經費修建成41尺高的邁達爾佛,在廟堂后修成兩大磚瓦結構的院落。西院供活佛居住,東院建筑為葛根倉。第二世活佛,于40多歲逝世。
三世活佛。章嘉活佛諾爾丙多爾吉受喀喇沁左翼旗王爺邀請來該旗時說,蒙楚格廟活佛已轉生在本旗王爺四大爺家中,即四大爺的兒子。于是該旗王爺用公函通知奈曼王爺。王爺的四大爺向廟里索要了牛馬五百頭及往返路費、迎接活佛舉行大經會,加上其他費用共索要了1000頭牛馬。該活佛7歲入廟,由章嘉認作徒弟,讓他到北京雍和宮居住很久。后來由章嘉命之為“堪布”并給度牒110個。該活佛返回蒙楚格廟,僅模仿北京雍和宮的模式建造一座小塔,增添了北京雍和宮式的奢侈裝飾,而且他時常往返北京,奢侈浪費。結果廟窮了,活佛也在60余歲死于父母家中。
四世活佛。由奈曼旗額附王爺,用公函通知蒙楚格廟“該廟第四世活佛,已轉生在本旗一大族金姓家中,名為哈布其格扎蘭的兒子”。而哈布其格蘭是額附王爺最親信的部下,該活佛7歲入廟,因家境富裕,財富又僅次于王爺,所以帶到廟里牛馬羊1000頭。該活佛雖然沒有出去留學,但北京雍和宮及多倫各大廟均來拜謁。活佛治端嚴肅,全寺500多名喇嘛全部參加勞動。廟里整齊干凈得一根雜草也看不到,曾經破敗處都修理一新。廟內又增加了秘密學塾和醫學塾,立佛像1000尊,21尺高的宗喀巴佛像一尊。本活佛于64歲逝世。 (待續)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