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一)意如格樂會
意如格樂會每年農歷正月初八至十五、六月初八至十五舉行。意如格樂會(祝福會)是科左后旗最大的廟會。意如格樂會期間,廟堂內外香煙繚繞,鼓樂齊鳴,把廟宇裝飾一新。活佛或達喇嘛的座位置于廟堂中心最高處,左右依次配置高中層喇嘛的座席,一直伸展到山門。廟會開始后,喇嘛們每日上殿3~4次,每次約一個時辰。在活佛或達喇嘛帶領下,誦太平經、觀音經、長壽經等。廟會后兩天還要誦閻魔王經,進行祈禱。至最后三天內,在大廟廣場上舉行“查瑪會”。此時,觀眾人山人海,一飽眼福。最后,以“葛根”等活佛為首,率領眾僧到離廟較遠的場地舉行“葬騷日會”。“騷日”是用木頭釘成的1米左右高的三腳架,用彩紙裝裱,上面繪有惡魔圖像,在一片誦念鎮魔經聲中將“騷日”投入烈火燒掉,廟會結束。
(二)嘛呢會
嘛呢會也稱“寶音胡力雅呼會”,即積福積善的意思。每年舉行兩次,時間為農歷四月中旬和九月下旬,各廟均有差異。凡參加嘛呢會的喇嘛兩天兩夜不離席,不進茶食,不說話,靜坐在廟堂上,專心致志地默誦佛經和捻珠。以此為不會說話的眾生靈超度。
(三)明干珠拉會
明干珠拉會即千佛燈會,即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晚,為紀念黃教教祖宗喀巴圓寂而舉行的誦經活動。屆時不論廟宇大小必須點千盞佛燈。故此,又稱十月為“佛燈月”。舊時此俗已傳到民間,每到此日,旗內蒙民除點燃佛燈外,還用蕎面捏成碗狀面燈添上油點燃,擺放在庭院各處。
此外,還有扎布斯仁會(略)和米拉查瑪。
雙福寺的僧眾除參加廟內定期舉行的佛事活動之外,平時也受施主之請,到鄉下去舉行佛事活動,多為集體活動。由一位較有名望的喇嘛領頭,七八個或十幾個人,受邀到施主家誦經作法事,一般為2~3天。佛事畢,由施主贈送銀錢或牛馬駝為酬謝。此類活動多為官宦、富戶祝賀壽誕或為死去的親人超度而到寺廟專請。一般蒙民在子女結婚辦喜事時也到廟上請一名喇嘛,念祝福經。也有請“嘎林喇嘛”者,意為祭火神的喇嘛。這個喇嘛逐漸變成某個施主家的關系戶,每月定期到施主家念太平經,有紅、白喜事全由他承擔。“嘎林喇嘛”的佛燈用油、茶食、燒柴等,則由關系戶承擔。
四、扎魯特旗藏傳佛教寺廟宗教活動
喇嘛教寺廟活動的內容、形式基本相同,范圍、影響各有不同。1949年以前,每年農歷正月至臘月法會不斷。其中嘎海廟農歷正月十五的祝福經會最為隆重。屆時點燃千盞佛燈,跳“米拉查瑪”。三月,誦“洞闊爾王”咒文,撒“都勒桑”,行密宗法會。四月有供大慈悲佛經會,喇嘛戒食凈身,隔日進餐忌葷食。到四月十五,點燃千盞佛燈,人們祈求來世幸福,圍寺而轉,直到拂曉才散去。六月十五的密宗法會也是該廟最隆重的法會。在嘎海廟喇嘛廟會期間,旗內王公札薩克及協理、梅倫、扎蘭等大小官吏,集于廟堂,議定旗內發生的民事、刑事及戶籍壯丁登記注冊等事宜。處理完全旗行政事務之后,舉辦“乃日”(那達慕)三天,開展蒙古族傳統的摔跤、賽馬、射箭三項比賽,并進行民貿交流。較大型查瑪會有三個。
(一)米拉查瑪
“米拉查瑪”流傳于扎魯特旗、奈曼旗。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四是預演,七月十五正式跳“米拉查瑪”。角色和內容是:“阿力牙”(野獸類)二人,為“米拉”二人和“格布貴”二人及吹鼓手二人開道,兩個“阿力牙”扶持“米拉”就座后,“米拉”搖“達木如”(撥浪鼓),“阿力牙”翻個筋斗下場。接下來表演“黑翁”“白翁”帶領“鹿”“狗”“ 阿力牙”“阿哲日”于七月十五日歸順“米拉”。“米拉”念經將他們帶到寺廟,令他們獻藝慶賀的故事。(待續)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