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解放后,隨著文化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認識不斷更新,信奉佛教的人減少。喇嘛寺廟除在土地改革運動中遭部分損壞外,余者多因年久失修而自然倒塌。僅剩的兩座廟也在“文革”中被拆毀,并夷為平地。1986年,由人民政府出資,在尚有喇嘛較多的朝魯吐蘇木建一座仿古廟,作為小型活動點。
四、扎魯特旗藏傳佛教源流
扎魯特旗的喇嘛教至17世紀40年代,清廷采取了鼓勵蒙古族王公帶頭信奉喇嘛教的政策,扎魯特旗也有到盛京實勝寺當喇嘛的僧侶。
清康熙年間,在扎魯特左、右翼旗嘎海因召、宜合他拉興建了嘎海廟、宜合他拉廟。隨著信教崇佛的潮流,扎魯特王公修廟立佛,原扎魯特左右二旗境內,自康熙年間開始陸續建筑的喇嘛寺廟有18座,1949年10月,由科右中旗劃入扎魯特旗行政管轄的寺廟為13座。共計31座寺廟。1986年遺址尚存的寺廟有十幾座,有喇嘛85人。
五、庫倫藏傳佛教源流
庫倫旗蒙古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清朝政府對蒙古大力提倡喇嘛教,在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地方先后設置了七個政教合一的喇嘛旗,庫倫旗為其中之一,而且是建置時間最早的喇嘛旗。
庫倫旗第一代喇嘛阿升希日巴,早在16世紀70年代進入蒙古地區傳播黃教,被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尊稱為“額其格喇嘛”(意為父親喇嘛)。他出身于藏族薩木魯家庭,17世紀30年代初,由盛京(今沈陽)西北法庫山到庫倫,把庫倫辟為宗教領地,為庫倫喇嘛教的形成打下了基礎。以后清政府又規定庫倫喇嘛旗的札薩克達喇嘛的缺出均由出自薩木魯家族的喇嘛補缺。庫倫旗蒙古族一向把札薩克達喇嘛當作紅色文殊希禮佛的化身頂禮膜拜。庫倫旗雖為喇嘛旗,但喇嘛的數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清朝政府規定庫倫旗喇嘛數額為1000名,并按這一限定數額發放證明喇嘛身份的度牒和年俸。
庫倫旗喇嘛服裝,受班弟戒之后便可以肩披稱作“蘇門奧爾黑木扎”的輕便袈裟,身穿黃色衣袍。這是錫勒圖庫倫喇嘛旗特有的一種待遇。因為在其他地方,只有達喇嘛或擔任德木齊以上教職的喇嘛方可如此穿著。夏季上身穿一種稱作“額仍”的坎肩,下身圍雙層裙:里層的稱為“班扎拉”,為白色襯裙,外一層的稱“善他巴”,為紫色罩裙。頭戴用薄紗縫制的形狀如鈸的大檐涼帽。
清朝時期,在庫倫街先后建造16座喇嘛廟。其中建筑規模較大的有興源寺、福緣寺、象教寺和吉祥天女神廟。興源寺為旗主廟,旗札薩克達喇嘛既是旗最高行政長官,又是興源寺錫勒圖喇嘛(首席喇嘛)。庫倫作為最早建置且由清朝政府直接管理的喇嘛旗,在寺院內不乏一些珍貴的佛教文物。諸如察哈爾部林丹汗三件寶物之一,即在青瓷紙上用金粉書寫的《甘珠爾》經一卷。此外還有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的頂蓋骨,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的袈裟,五世達賴喇嘛送與西布扎袞如克喇嘛的吉祥天女畫像,賓圖郡王所奉獻的一千兩白銀鑄造的吉祥天女像等等。這些珍貴文物都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被毀掉。
庫倫旗解放前,蒙古族均為虔誠的佛教信徒。各家各戶不論貧富,都設有佛龕。少數富戶有家廟,供奉佛像。中老年人一般每天早晚拈香叩拜,每逢初一、十五還點燃佛燈;每年正月間請喇嘛念太平經。有的人除了在家中請喇嘛念經外,還到寺廟上布施,或為佛燈添油,或備辦經膳等。在俗人中不分男女,凡年過半百者,均自備一串嘛呢數珠,每當有閑暇時默念六字真言。多數婦女年逾六旬即請喇嘛受戒,削發為查布干察(即尼姑),專為子孫祈禱,為自己的來世修福。總之,虔誠信佛者把一生中所能遇到的一切,以及來世的事情都祈求和寄托于寺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