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二、奈曼旗藏傳佛教源流
自明末清初以來,奈曼旗格魯派興起有著一段神奇的傳說。在東蒙古科爾沁傳播喇嘛教的內齊脫因喇嘛來到奈曼后,見到袞·巴圖魯王(即奈曼旗首任札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袞楚克·巴圖魯鴻臺吉),發生了一段神奇的傳聞:奈曼王對內齊脫因喇嘛很不歡迎,令他趕快出境。可這位喇嘛卻托出宗喀巴金像說:“你不認識我,可這佛爺卻認識我。”說話間,金像果然向喇嘛微笑了。奈曼王見狀大驚,當即皈依佛門,禮拜喇嘛,篤信尤深。這里“金佛微笑”縱然具有迷信色彩大可不信,然而,西藏喇嘛教開始傳入奈曼地區卻是真實的。從此,包括奈曼在內的廣大蒙古地區開始興建佛教寺廟,相繼流傳了三百余年。
據傳,奈曼旗最早的喇嘛廟是德勒圖如特廟,漢語稱奈曼廟。廟址選在奈曼旗西南方,因廟得名,其村名也稱奈曼廟。今屬土城子鄉哈日干圖村,建廟時間不詳,大約是在17世紀30—40年代,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移址于今沙日浩來蘇木半拉廟嘎查。從清初到中華民國年間,奈曼旗共建喇嘛廟24座。其中早建的廟宇都有移址新建或就地重建的經歷,而每建一座新廟,必須以奈曼旗首座德勒圖如特廟的石頭或磚為奠基石,以示佛光千秋永照,信徒吉祥如意。奈曼旗先后所建24座廟中,舍唐廟和回思廟在解放后由奈曼旗劃入庫倫旗境內,其他22座廟址皆在現奈曼旗境內。1934年時,奈曼旗有喇嘛廟21座,喇嘛1668人。
1938年日偽當局在大板(內蒙古巴林右旗)舉行廟會,召集偽興安西省的700余名喇嘛,舉行第一次興安西省全喇嘛大會,討論喇嘛素質的提高,進行喇嘛實態調查,確立廟產配套、蒙文教師(廟上附設蒙文學校)普及等問題。1940年,組建偽滿洲國喇嘛宗團,罕廟活佛任宗團長。當時偽興安西省實有喇嘛廟90座,喇嘛8012人,其中奈曼旗實有喇嘛廟20座,喇嘛2142人,廟屬戶共824戶,廟宇數占全省22.2%,喇嘛數占26.7%。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認真貫徹黨的統戰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使絕大部分民族上層人士和宗教界人士,乃至普通喇嘛都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向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康莊大道。
1947年10月,在土改運動中,奈曼旗在處理廟宇問題上采取“驅僧拆廟、平分廟產、徹底破除迷信”的過激行動,喇嘛們各奔他鄉、自食其力或還俗成家參加生產。廟屬牲畜、土地及財產全部分光,廟宇建筑遭到人為破壞,全旗20座喇嘛廟無一幸免。其中1939年才整修一新的大沁廟首當其沖,人們砸碎了石雕泥塑的各種佛像,火燒了大塔、廟堂和各類經卷,僅3天時間,81間殿堂、鐘鼓樓等全變成殘垣斷壁。
1956年,中共奈曼旗委統戰部成立后,規定境內殘存廟院房屋屬全民所有,由旗統一管理,并且責成使用單位負責保護和修繕。有部分廟宇建筑被用作供銷社門市或庫房,也有用作小學教室或農業社社舍等。
“文革”中所剩無幾的殘廟被視為“四舊”全部拆毀。截至1998年,奈曼旗歷史上24座喇嘛廟中,除僅存的原和碩廟白塔作為哲里木盟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外,具有300余年歷史的廟宇建筑已經不復存在。
1962年,奈曼旗喇嘛人數從解放初期的454名減少到292人,其中終身以宗教為職業,年老而無力參加生產勞動,只能誦經度日的有40人;既參加生產勞動又在農閑時節為他人誦經者99人(當時在不違反政策法律的前提下,允許喇嘛在社會上進行禮佛念經的宗教活動);已還俗成家參加生產勞動的有153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