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民國二十七年,九世班禪達爾罕傳法,當地鐫刻“班禪額爾德尼蒞慧豐寺傳法記事碑”,該碑是大師1927年農歷五 月十四日至1928年農歷四月三十日共一百零八天傳法的真實記錄。根據碑文,九世班禪傳承的就是時輪金剛乘,舉行首次時輪金剛法會,信徒往生香巴拉、這個地球上惟一的凈土(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
金剛乘最初傳入內蒙古是從忽必烈開始的。當時薩迦派在西藏成為執政教派,對內蒙古影響最大,其次噶舉派影響也不可低估。至于寧瑪派(紅教)傳入內蒙古,這種說法不屬實。
金剛乘以格魯派形式傳入哲里木盟(今通遼市)始于明朝末年后金時期,至今藏傳佛教已經傳播了將近400年,歷史上就曾經是內蒙古寺廟最多的地區之一。此地在藏傳佛教最興盛時有寺廟242座,喇嘛12174人。清嘉慶以后,寺廟的建立逐漸稀少。至中華民國以后,或重修或賜名,也曾盛極一時。至偽滿康德二年(1935年),哲里木盟仍有喇嘛廟168座,喇嘛約7691人。通遼市藏傳佛教寺廟、佛塔等的存在,反映了這段科爾沁蒙古族宗教發展的歷史。藏傳佛教不僅對蒙古族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物化在建筑、繪畫、雕塑、戲劇、音樂、攝影等藝術形式中,賦予了以科爾沁蒙古族文化為主打品牌的通遼市旅游資源以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隨著旅游者自身素質的提高,他們更強調在獲得身心愉悅的同時,還要達到增長知識、開拓眼界、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的目的。藏傳佛教本身源遠流長,具有龐大的理論體系,深邃的思辨哲理,玄遠的境界取向,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特的宗教藝術形式,極大地滿足了游客的這些旅游需求。挖掘藏傳佛教的旅游價值,符合當今通遼市旅游資源開發的文化需求。
1981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撥款維修庫倫旗的興源寺和福緣寺。自治區宗教局和哲里木盟行政公署還撥款在扎魯特旗、奈曼旗、科爾沁左翼后旗各修建一所喇嘛活動點,方便信教群眾和喇嘛的宗教活動。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不僅在經濟上對喇嘛進行補助,而且從政治上關心喇嘛。有的喇嘛被選為蘇木、鄉鎮和旗縣的人民代表,有的被推選為盟和旗縣市的政協委員。
1987年,哲里木盟有喇嘛960名,分布在全盟102個蘇木鎮,451個嘎查村。其中,庫倫旗116名,科爾沁左翼后旗248名,科爾沁左翼中旗207名,通遼市29名,開魯縣27名,扎魯特旗212名,奈曼旗121名。
1998年,哲里木盟有喇嘛660名。
透過通遼市宗教文化遺產,旅游者不僅能獲得宗教知識,借此還可以借此了解到科爾沁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生活,感受當地歷史發展的脈搏,滿足旅游者高層次的求知欲望。當游客面對藏漢合璧建筑風格寺廟時,不能不追溯歷史,去探求在科爾沁大地上,剽悍的草原民族為什么選擇了藏傳佛教; 也不能不追憶這片土地上一件件與此有關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一個個與此發生聯系的重要人物。這種在旅游中“重古” “重人”的特征,也正是中國旅游者特有的傳統。歷史的塵煙遠去,但是古舊的寺廟和白塔記錄著往昔的時光。不論是那些散落的殿堂遺址抑或是復建的伽藍新貌,如今依舊吸引著游人的駐足和探尋。
(待續)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