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綜述
天蒼蒼野茫茫的科爾沁草原,水草豐美,毓秀鐘靈,歷史上就有多種宗教流傳。被人們所信奉的宗教分別有佛教、薩滿教(蒙古額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其中藏傳佛教分布在蒙古族聚居的廣大農村、牧區。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主要是回族,他們分布在科爾沁區、開魯縣、庫倫旗、科爾沁左翼后旗、科爾沁左翼中旗、扎魯特旗的部分城鎮和鄉村。信奉基督教的人多數為漢族,他們集中在科爾沁區及部分鄉村,在霍林河礦區也有少數基督教徒。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宗教文化慢慢積淀成別具一格的文化旅游資源。追求心靈的寧靜,撫平世俗紛爭中的疲憊心靈,使得宗教寺廟游悄然升溫。而寺廟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景觀特色,同樣吸引著游人駐足。
薩滿教在科爾沁宗教旅游文化中最具神秘特色。它是人類最初始的宗教文化,被譽為“人類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它也是蒙古族最早信奉的原始神教。這一原始宗教在蒙古草原直到13世紀中期,一直占據顯赫地位,甚至一度被譽為“國教”。 13世紀中期,自元世祖忽必烈引進藏傳佛教薩迦派作為大元帝國的國教以后,薩滿教逐漸失去“國教”地位,轉入民間。忽必烈雖然剝奪其“國教”地位,但并沒有實行高壓政策,更沒有禁止它在民間傳播。
1557年以后,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崛起,統一西部蒙古土默特高原,并向西部擴張。明萬歷六年(1578年)以后,由于他信奉黃教(格魯派)并大力倡導,薩滿教受到毀滅性打擊,薩滿教徒紛紛離開西部,逃亡到科爾沁、布里亞特等地。伴隨著歷史發展、游牧文化消亡,薩滿教在通遼市瀕臨滅亡。但由于地理、政治等諸多原因,薩滿文化在內蒙古東部的幾個盟,特別是科爾沁地區得以殘存且保留得比較完整,對蒙古族醫學、文化藝術、歌舞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如今,薩滿文化被作為科爾沁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研究,也成為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喇嘛教取代薩滿教并廣泛傳播,成為蒙古全民族信仰的宗教,主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原因:第一,自達延汗之后,蒙古地區新興的封建領主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已經取代了舊有的奴隸主占有制而占據統治地位。在這種新的社會形態下,原有的從蒙古社會中產生的薩滿教,已經不能適應這種變化,需要相應地有一個新的信仰。第二,經過多年的戰亂之苦,不僅蒙古地區的廣大民眾希望平息戰爭,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就連蒙古上層貴族也向往和平。在這種情況下,標榜積德行善,反對殺生害命;主張尊重人的權利,反對殉葬殺生;提倡苦行苦修,嚴守戒律,反對貪欲的喇嘛教,恰好適應了社會和民眾的這種需要。
最早在科爾沁地區傳播喇嘛教的人是內齊脫因阿畢達。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他應皇太極之邀,來到科爾沁傳教。清崇德元年(1636年),科爾沁圖什圖業親王巴達禮、札薩克圖郡王布達齊等人在內齊脫因的教化下皈依佛門,通令禁止薩滿教。不久,科爾沁王公集于內齊脫因居住地——白音胡碩,建立科爾沁區第一個黃教寺院遐福寺,俗稱白音胡碩廟或黑帝廟。
清康熙、乾隆、道光時期是喇嘛教的全盛時期,蒙古族成年男子的30%~40%均出家當了喇嘛。據統計,哲里木盟是內蒙古地區寺廟最多的地區之一,全盟有寺廟242座,喇嘛12174人。(德勒格在《內蒙古喇嘛教史》中又補充至264座。)其中,庫倫旗35座,科左后旗52座,科左中旗89座,奈曼旗24座,扎魯特旗37座,開魯縣13座,科爾沁區13座。以庫倫三大寺為代表的喇嘛教寺廟成為科爾沁伽藍文化的代表。喇嘛教寺廟建筑、壁畫、法會等宗教儀軌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人。 (待續)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