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遠在通遼的昔日同窗身患重病,南開中學68屆高一(六班)26名同學發起捐款。
從海河之濱到科爾沁草原,整整闊別48年。再見李莉莉,遠道而來的姜振麗、武佩鈴、牛伯承三位同窗百感交集。
8月26日,一行人走進科爾沁區慶和鎮雪力敖寶村的這座民居時,眼前的凌亂不堪,令人始料未及。
院中雜草瘋長,房后果樹東倒西歪,果子爛落一地。寬敞的“北京平”仿佛走了人家一樣的衰敗。
屋內的火炕上,蜷縮著的女人形容枯槁。空洞的眼神,一臉刷白,像描圖紙,沒有血色。一身肥大的睡衣裹著火柴棒般的身體癱臥著……
她就是昔日的同桌嗎?姜振麗在極力回憶著李莉莉年輕時的模樣。
哀傷、痛楚、無奈,一時間襲上心頭。
“我能認得出來,是莉莉!她的眉眼還是過去的樣子!”頃刻間,姜振麗淚如雨注。眼前的人就是當年的同桌,半個世紀過去,從青春少女到滿頭白發。姜振麗哽咽著,用力地去擁抱。
蜷縮的女人依舊呆望著窗外,似乎眼前的一切與她毫不相干。
“莉莉,怎么會是這樣?莉莉,你想說話嗎?同學們都很想你,你看,那個是門錦杭,這個是武佩鈴,那是牛伯成……莉莉,你能看出來嗎?莉莉,咱倆是同桌,咱倆一邊高,你的辮子長長的……咱們一起修南開中學游泳池的時候,你還記得嗎?莉莉,你特別能干……你特別活潑,愛唱歌……”姜振麗擁抱著昔日的同桌,講述著當初在學校里點點滴滴。
這一刻,時光仿佛倒流,回到了48年前的歲月。
1968年,知識青年響應上山下鄉號召,“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姜振麗去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李莉莉、武佩鈴、牛伯成、門錦杭等人來到了哲里木盟。當時,武佩鈴、牛伯成、門錦杭去了開魯縣插隊,李莉莉來到了慶和鄉雪力敖寶……
今年5月份,天津南開中學68屆高一(六班)的一次同學聚會,大家尋找失去聯系的同學。唯獨當年下鄉到哲里木盟的李莉莉不知下落,便把此事托付給曾經在通遼政府部門工作的門錦杭。
“曾經在慶和二中當老師。”就是憑著這一條線索,門錦杭幾經周折通過教育部門打聽到了李莉莉如今仍在慶和鎮雪力敖寶村生活。
原來,李莉莉插隊不久,作為村里僅有的高中生便被抽調到慶和二中任民辦教師。一年后,跟村里的一個農民組成家庭,并先后生了兩個男孩。幾十年里,除了教學,工作認真的她在村里鮮有時間串門、嘮家常,上門來看她的也幾乎都是她的學生,近些年患病后更不為人所知。
因患糖尿病、腦退化癥臥病在床,李莉莉現在跟小兒子共同生活,老伴于2014年去世。大兒子靠種幾畝薄田、打零工勉強維生。小兒子因收割機絞傷,落下左手殘疾,43歲仍未娶妻。
了解到李莉莉生活窘迫,南開中學68屆高一(六班)26名同學伸出援手,48年不見,但情誼依然如故,同學們都踴躍地捐款。并派三個代表,曾經在通遼下鄉的男同學武佩鈴、牛伯承,另一個女同學就是李莉莉的同桌姜振麗前往通遼探望。
像當年一樣親密,姜振麗一勺勺地給李莉莉喂水,說知心話。
“莉莉,我說的這些你還記得嗎?知青返城后,唯獨不知你的下落,同學們一定要把你找回來!”
“莉莉,你看,這個是你,大大的眼睛,又粗又長的大辮子……”姜振麗的手機里,一張被放大的當年的同學集體合影,呈現在李莉莉的眼前。
“咱班17名女生,31名男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有的去了內蒙,有的去了新疆,知青返程后,大家一直都在找你,王樹森、邵燕茹、楊路、張有泉……這些同學你還記得吧?一晃我們都是將近七旬的人了……”姜振麗哭訴著,遙遠的記憶被拉近。
也許是那滿屋子濃濃的鄉音,也許是這感天動地的真情。李莉莉的目光緩緩轉向姜振麗,片刻,她吃力的抬起手,像是要擦拭同桌臉上的淚水,然而,抬至半空的手卻無力的垂下,在姜振麗的肩頭滑落……
“這是同學們給你的,好好看病!”姜振麗將12000元捐款放在李莉莉的手中,已泣不成聲。
“莉莉,你愛唱歌,這是我給你帶來的,以后天天讓你兒子給你放歌聽。”姜振麗打開“便攜式音響”,放在枕邊。
“紅花當然配綠葉,這一輩子誰來陪,渺渺茫茫來又回,往日情景在浮現,藕雖斷了絲還連……”一曲舒緩的曲調便在屋子里浸漫開來。
一朝同窗,終生為友。快樂時,一起分享;患難時,一起分擔。
同窗情,凝聚的是愛、是溫暖,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