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到2019年,每個貧困家庭有就業意愿和能力的勞動力至少一人實現就業
本報訊(記者 王科巖)記者8月16日獲悉,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日前研究制定的《就業創業扶貧行動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從今年起,我區將通過七項重大舉措,分4年完成35萬左右貧困勞動力就業扶貧任務。確保到2019年,每個貧困家庭有就業意愿和能力的勞動力至少一人實現就業。
舉措一:
建立動態臺賬,實現就業創業精準扶貧
自治區人社部門明確,各地以扶貧部門建檔立卡信息系統對本地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為基礎,按照“準確、清楚、動態”的要求,依托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平臺,對登記建檔的貧困戶逐一進行普查,進一步掌握本地貧困人員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技能、就業創業狀況等)、就業愿望(包括就業地點、就業崗位、薪酬福利等)、培訓愿望等,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并制定有針對性的就業幫扶措施,實現就業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
舉措二:
實施就業援助,引導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自治區人社部門要求,各地要結合每年開展的“就業援助月”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為扶貧對象搭建用工對接平臺。加強崗位信息收集整理,對本地企業缺工崗位進行統計分類,篩選出適合扶貧對象就業的工作崗位,幫助符合崗位條件并有意愿赴企業就業的扶貧對象與企業取得聯系,實現就業援助的常態化,促進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舉措三:
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提升扶貧對象就業能力
自治區人社部門將根據扶貧對象意愿和當地企業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對貧困勞動者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含工業園區定向培訓)和崗前技能提升培訓,提升貧困家庭成員就業能力。根據培訓職業(工種)、技術等級、培訓時間等內容,給予培訓費補貼。
舉措四:
依托產業發展,帶動扶貧對象就業
在未來4年中,自治區人社部門將引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依托當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發展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挖掘、升級民族傳統和特色產品。推進貧困村“一村一品”特色扶貧產業體系建設,為貧困農村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能帶領農戶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加大對家庭服務業的扶持力度,發展和培育一批員工制家庭服務企業,引導扶貧對象轉向家庭服務業就業。
舉措五:
加強創業扶持,實現創業脫貧
我區將對有創業意愿并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扶貧對象,給予免費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等政策扶持,符合規定條件的給予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扶持,個人創業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10萬元,符合條件的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單筆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200萬元。上述貸款期限為兩年,并按規定予以貼息。對有創業能力且有創業愿望的貧困勞動者,組織開展電子商務、SYB等創業培訓(實訓),并按規定給予創業培訓補貼。同時,為創業培訓合格的貧困勞動者,提供開業指導、項目推介、政策咨詢等免費服務,并鼓勵外出人員回鄉在人口聚集度高的蘇木鄉鎮建設農牧民創業園和創業一條街,吸納周邊扶貧對象在園內就業創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就業。
舉措六:
實施分類施策,落實精準扶貧
自治區人社部門將對30歲以下的貧困勞動者,通過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實現轉移就業,并加大創業扶持力度,鼓勵自主創業。對30歲至50歲的貧困勞動者,主要以產業帶動就業和異地搬遷就業兩種渠道為主,針對扶貧對象的特點和企業用工需求,積極搭建公共就業服務平臺,開展針對性崗前培訓,幫扶貧困勞動者實現就業。對50歲以上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就業愿望的就業困難貧困勞動者,從政府開發的生態建設等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
舉措七:
加大貧困地區人才智力建設支持力度
我區要加大對貧困地區人才智力建設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貧困地區通過各種方式引進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同時,積極爭取國家“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短期服務項目,認真開展自治區專家服務基層短期服務項目,鼓勵引導區內外高層次人才支持貧困地區科研生產和經濟建設。此外,貧困旗縣事業單位招錄人才時,可適當放寬條件、降低門檻,給予貧困地區充分的選人用人自主權。自治區、盟市在舉辦各類人才培訓時,加大對貧困旗縣的傾斜力度,大力支持貧困地區人才培養。(《呼和浩特日報》 記者 王科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