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新學期開學,我和二表哥坐在扎蘭小學五年級的教室里。我們倆都被選進學校的鼓號隊,他是號手,我敲小鼓。上了幾個月的課,我發現扎蘭小學增設的五年級,教學質量有些問題,教數學的老師可能連高中都沒上過,教歷史的老師把“官吏”讀成“官史”,等等,我很苦惱。一個曾經在這所學校考過倒數第二的學生,現如今開始挑剔這里的教學質量啦?是我不知好歹,還是我真有潛力?另外,三姑夫、三姑已給二表哥說了媳婦,念叨著也要給我說媳婦,說有了媳婦就不會離開姑姑了。我想起父親的期望,再次決定回科左中旗。我離開三姑家時,二表哥給我一副象棋,我也回贈了他一個小禮物。
巴彥塔拉實驗完小接納了我。名不虛傳,這里的師資水平,確實比扎蘭小學強多了。學校有食堂,每月需交三元錢的菜金和五十斤高粱米,我交不起,就走讀,對于十三歲的我來說,問題不大。可是冬天遇到了一些困難,首先是天短,需早晚兩頭摸黑,從家走到學校,中間要穿過西大甸子,有八里地的路程,我怕狗,提了個打狗棒;其次是天冷,腳上凍出了凍瘡,又疼又癢,回到家把茄子秸放進大鍋里熬,用湯汁泡腳,這時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如果奶奶在,一定給我做棉鞋。
1952年春季開學,我升入六年級。我遇到了一位好班主任,他的名字叫王其閣。學制改革,六年級的課程半年學完,高小升初中的考試七月份舉行。我們村的幾個同學都住校,就我一個人走讀。王老師說,課程緊,你也住校吧。我說,我交不起菜金,交不起高粱米。王老師說,住下再說吧。住了一個月,管伙食的小程老師催繳菜金和高粱米,我回家去拿,家里實在拿不出,空手而歸。王老師說,下個月一塊兒交。住了兩個月,我實在不好意思了,決定走讀,王老師說,你是我們班成績最好的學生,在這節骨眼上再堅持三個月,別怕,我去和他們說。就這樣,我“賴”到高小畢業。
我所欠下的菜金和高粱米,由堂舅幫我一次交清了。堂舅不是親舅,勝似親舅,以后也幫過我幾次忙,雖然錢不多,但每次都能解我的燃眉之急,我感恩不盡。老人家1972年去世,骨灰撒進達賴湖,彌留之際想見我一面,當時我住北京阜外醫院作手術,未能滿足老人的要求,心里很內疚。80年代我去呼倫貝爾盟出差,在達賴湖邊祭奠了老人。
二十三
蒙騎六團改編,從瑪拉沁廟撤走,哲里木盟公署決定,在瑪拉沁廟創辦中學。這對我,無疑是一種機會。我毫不猶豫地報考了新建的巴彥塔拉中學,而且順利地被錄取。
巴中是盟立中學。當時的哲里木盟,包括新建的巴中在內,只有六所中學,都歸盟教育局直接管轄,所以巴中門口掛的校牌,以及師生配戴的校徽,在巴中前邊都冠以“哲里木盟”字樣。巴中的校舍因陋就簡,因地制宜,朝克沁殿改換了身份,變成了巴中的禮堂,門額上的那塊嘉慶皇帝御書滿蒙漢藏四體“慧豐寺”金字大匾,給這所新建的中學,增添幾分古樸。因為是盟立中學,師資從全盟范圍內調配,巴彥塔拉實驗完小有三位資深教師調到巴中任教,其中包括我六年級的班主任王其閣老師,早年曾留學日本。巴中第一任校長郭榮祥,達斡爾族,1948年從華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畢業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是老教育家,由他主政,大膽從區外引進留用人員,充實巴中的師資隊伍。劉文剛老師是東北師大畢業的,在開魯中學就已嶄露頭角,這次調巴中任教導主任。
1952年7月,薩空了、朋斯克率領的中央少數民族訪問團來巴彥塔拉訪問,參觀了瑪拉沁廟的建筑,了解巴中的籌建情況,我從遠處見過他們的馬隊。中央訪問團的到來,促進了巴中的籌建工作,巴中于9月份按期開學。 (待續)
謝仲元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