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關于“先有瓦房,后有庫倫街”的傳說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關于“先有瓦房,后有庫倫街”的傳說

轉載 mingyu2016/07/23 11:11:52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5740 閱讀 0 評論 3 點贊

         原哲里木盟國營瓦房牧場,即如今的國有瓦房牧場,位于庫倫旗所在地庫倫鎮東北約20余公里。早在兒時就常聽當地的老年人講,歷史上“先有的瓦房,后有的庫倫街”,意思就是瓦房建村早于庫倫街的建置。事實到底如何,有什么根據如此說,就不得而知了。

    最近,閑暇之余又時常想起當年老人們“先有的瓦房,后有庫倫街”的傳說。這種說法究竟是否準確,它有什么根據,沒有人能夠準確地回答。本人曾經參與過《庫倫旗志》的編寫,對這方面事情的探究,總是有那么一點興趣。但因當年瓦房牧場不隸屬于庫倫旗,《庫倫旗志》當然就沒有收錄有關瓦房牧場的史料,所以對那里的歷史一直沒有機會了解和挖掘。一是情趣使然,二是想盡一點“責任”,想試圖通過一點淺顯分析,對周圍的人們,特別是他們的后人,給個“個人認為”的說法。

    帶著這個問題,筆者最近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筆者認為,這“早”與“晚”大概與古寺廟的建設時間有關。因為大凡能說明歷史印記的無非就是青磚綠瓦的高宅大院或晨鐘暮鼓、香煙繚繞的名寺古剎。的確,這兩個地方在歷史上都曾經建有一定規模的古寺建筑。

    本人出生于瓦房牧場。記得童年時,牧場場部辦公所在地,就有好幾棟古廟宇建筑,當年這片古建筑群總占地約10余畝。經過多年的風風雨雨和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如今,多數古建筑已經不存在了。偶爾回到家鄉,再想找回兒時的記憶,也僅能見到現存的孤零零、年久失修、破亂不堪的一座三間硬山式的古廟建筑,這大概就是《瓦房牧場志》上所說的賓圖王的“家堂廟”了。
這是當年瓦房廟宇群中,僅存的一座寺廟

   

      瓦房牧場當年那些廟宇究竟建于何年、什么來歷,如今都很難考證。不久前,偶然機會,聽說家鄉曾編寫過的《瓦房牧場志》有所記述,就設法找來看個究竟。不想,它記述的也過于簡單。該書記述有關瓦房牧場廟的內容僅有兩處。一處是“序言”部分:“瓦房歷史悠久,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建村,蒙古名呼和格爾(意為“青色磚瓦房”,筆者注),歷史記載,瓦房村屬科爾沁左翼前旗,俗稱賓圖旗。賓圖王娶清朝公主在本村居住,并修建青磚瓦的家堂廟、舍利廟、公主樓,如今,家堂廟、公主墳各存一處。具有近400年歷史的巴日嘎蘇塔拉屯和瓦房村于1960年先后并入國營瓦房牧場”。另一段文字記述是在“概述”部分:“瓦房村,蒙古語稱呼和格爾,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建村(現一、二分場),解放前系科爾沁左翼前旗所轄,俗稱賓圖旗,1949年3月由遼北省政府決定撤消了賓圖旗,瓦房被劃入庫倫旗。黨組織隸屬于第五區。歷史上賓圖王曾娶清朝的一位公主在瓦房居住,并建有青磚瓦的家堂廟、舍利廟、公主樓數座,現存家堂廟、公主墳一處、部分古物。當年隨公主遷居本村的后裔仍有人在。瓦房的名字由此演化而來”。

如今廟前擺放的一口大鍋,是保留下來僅有的一件文物了。



這口大鍋鑄造于滿洲國時期

    然而,廟宇具體建于何時,記述的不夠準確。歷史上,清朝平定北部邊疆統一全國后,一面繼續加強與科爾沁的聯姻,一面防備科爾沁的力量強大起來。因此,利用懷柔政策和分而治之的政策,把統一的科爾沁部分成若干旗加以統治。據《彰武縣文物志》記載,“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登基后,在科爾沁部設建旗制,分封爵位。這年封了哲里木盟五個旗,即:科爾沁右翼三個旗,分別為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右翼后旗;科爾沁左翼兩個旗,分別是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前旗(即賓圖郡王旗)。封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曾孫洪果爾為札薩克多羅賓圖君王,領科爾沁左翼前旗”。據此說來,科爾沁左翼前旗應該是建于1636年。那么“賓圖王娶清朝公主在本村居住”就應該是1636年以后的事了,而不是明朝萬歷年間。就明朝而言,此時也是明朝崇禎年間。“瓦房的名字由此演化而來”當然也就是在此之后的事了。所以說,《瓦房牧場志》關于瓦房建村時間的記述很不準確。

    當年的瓦房一帶確實曾屬原科左前旗(賓圖旗)所轄。據《蒙古游牧記》載,賓圖郡王旗轄地“西至伊拉木圖三十里接得格篤蘇魯克界,北至阿木塔克四十里接左翼中旗界,東南至塔木陀羅海百二十里接邊墻界······西至柳條邊三十里接養息牧場界,西北至霍卓蘭排三十里接奈曼旗界”。面積相當遼闊。按照《蒙古游牧記》的說法,如今的瓦房牧場、三家子以及科左后旗的朝魯圖、滿斗、甘旗卡等地區都屬于賓圖旗范圍。據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賓圖郡王奉旨獻出部分土地(獻出土地長約300華里、寬約200華里)作為清三陵牧養地(即蘇魯克,專為清廷盛京三陵祭祀提供牲畜的牧場)。光緒七年(1881年)設康平縣,其祖地一部分又劃入康平。至此,賓圖郡王旗面積已不大了,成了一個長蛇形。據記載,賓圖郡王府駐地最早設在三家子北山東南(估計應該是原水泥廠家屬區一帶),后遷伊和窯、再遷敖包哈拉烏蘇、東舊府(今康平縣沙金臺)、西舊府(今彰武縣后新秋)。光緒三十年(1904年),第一代賓圖郡王洪果爾十一世孫棍楚克蘇隆承襲王位后,把王府遷至今彰武縣四合城鄉南五華里處。

    既然賓圖郡王駐地最早設在三家子北山東南,與瓦房相距不足十公里,而且瓦房地勢平緩,水草豐美,郡王在那建家堂廟也是極有可能的。但這里所說的“家堂廟”應該就是人們說的“家廟”。的確曾有傳說,瓦房廟是當年賓圖王的家廟。然而,政教合一的錫勒圖庫倫喇嘛旗,最具代表性的寺廟興源寺,始建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的確晚于賓圖郡王旗設置。如果是最初的賓圖王娶的清朝公主,并在瓦房居住,建家堂廟。那么,“先有的瓦房,后有庫倫街”的說法還是說的過去的。

    綜合上述分析,如果該《瓦房牧場志》所說的“賓圖王娶的清朝公主,并在瓦房居住,建家堂廟”屬實,瓦房建村應早于錫勒圖庫倫旗,那么,民間傳說“先有瓦房,后有庫倫街”確實有道理。   

    當然,有關這個問題,還希望有機會能與更多的有識之士進一步探討。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