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一)蒙古戰鼓
蒙古族膜鳴樂器。又稱"罐鼓"。鼓身木制,形如倒置的高筒罐。其身涂色,并繪花紋、云卷圖案。弧形木板面,中間開直徑約5厘米的圓孔,上蒙皮革。是古代蒙古族軍隊的戰鼓。
蒙古族戰鼓歷史較為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時代(1162—1227),戰鼓已廣泛用于宮廷和軍旅之中。《蒙古秘史》載:“宿衛掌管旗纛、鼓樂、武器”。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又載:“祭我認望之纛矣,擂我黑牛皮幔,響聲冬冬之鼓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1324)在《 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述當時蒙古軍旅生活 時寫道:“在去打仗之前,他們一定要等待領袖的罐鼓聲。等到罐鼓發聲后,大半的人都要去奏他們的樂器和歌唱。”說明這種大鼓是古代蒙古族軍隊在戰爭中使用的戰鼓。
古代蒙古戰鼓,有長筒形和錐筒形(又稱罐筒形)兩種。前者適合立置于戰車前部兩側,后者適于在戰馬上使用,將兩面戰鼓用皮條拴于鼓環、捆綁在戰馬腹部兩側。鼓框用木板拼粘制成,鼓面直徑50厘米左右,鼓框高80厘米左右,兩面蒙以牛皮,皮面邊緣以三排鼓釘固定。鼓棰木制,棰頭略大,棰尾修削出卡手之柄(防手滑脫),并系以紅綢條為飾。據說使用前,鼓皮先涂油一層,稍后將油擦去,待風干后才能敲擊。
明代以來,戰鼓已改變原來舊制,而成為扁圓形。鼓框多用椿、色、樺、桑、楊等木材制作,雙面蒙以牛皮為面,皮邊用單排鼓釘固定,鼓框兩側設有兩個鼓環。戰鼓規格不一,大小有別,鼓面直徑52厘米~100厘米、鼓框高20厘米~34厘米,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主要用于民間器樂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和鑼鼓隊中。但遇有莊嚴、隆重之場面,仍要使用長腔大鼓。演奏者技藝高超,可以邊擊邊舞。
(二)恒格勒格
蒙古族膜鳴樂器。又稱“恒格里”,通稱 “蒙古鼓”。流行于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 青海等省區。元代盛行于宮廷和民間。清代用于宮廷鹵 簿大樂中,多達二十四面。民間用于喜慶節日和歌舞伴奏 。今用于藏傳佛教活動。鼓框木制,高15—20厘米, 兩側各設一金屬小環。鼓身涂朱紅、藍或綠色,繪金色雙龍或花紋圖案。雙面蒙牛皮或羊皮、馬皮,面徑40—80厘米。有的鼓面繪制龍像。鼓相上粗下細,敲擊處突出,尾部向下彎曲。演奏時,將鼓系帶掛在奏者身上,或將鼓置于鼓架,雙手各握一槌敲擊。可行奏、立奏或坐奏。赤峰市民族歌舞團改良的低音、中音、高音恒格勒格已用于合奏和伴奏。
(三)雅托噶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又稱 “箏”、“蒙古箏”。流行于內蒙古、遼寧、吉林、云南等地。宋、元時代,宮廷、民間、軍中已廣泛使用。《元史 ·禮樂志》載:“宴樂之器,箏,如瑟,兩頭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達備錄》云:“國王(指木華 黎)出師,亦以女樂隨行……多以十四弦箏彈《大官 樂》等曲。”當時通行的有十三弦和十四弦箏。明、清以 來,蒙古族民間、王府、寺廟中流行者弦數不一。現代流行者有十六弦,伊克昭盟十弦、十三弦,烏蘭察布盟十三弦、十四弦,錫林郭勒盟十二弦,云南麗江十四弦等。琴體多用整塊木料挖制,蓋拱形木板為面,長130—160厘米。底之左、中、右各開“一”字形音窗,四周及琴面兩端鑲嵌云卷圖案或全龍圖像為飾。張絲弦或羊腸弦,一弦一柱,移動弦柱可以調音。按五聲音階定弦。音色粗獷、洪亮。奏者席地盤腿,琴體平置腿前,或將琴首端置于右腿上,尾端擱地,亦可設琴腳、支架、平臺,置琴其上。右手拇指、中指、食指戴骨制指甲撥子,以托、劈、挑、剔、勾、彈等手法 撥弦發音;左手指輔以按弦、顫弦、抹弦,食指亦可配合與右手交替彈撥。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20世紀80年代,制成高音十二弦、中音十六弦、低音二十一弦三種改良雅托噶。高音者清脆明亮,中音者圓潤柔和,低音者渾厚粗獷。三者配合使用,總音域將近四個八度,音量增大,表現力更豐富。常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是蒙古族民族樂隊的主要樂器。
(四)蒙古琵琶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音箱呈瓢形,薄木板蓋面。板面左 右各開一月牙形音窗,邊沿繪民族圖案, 下部兩側繪云卷圖案,頭部較長并向后 彎,左右各設弦軸兩個。頸部設四相、十 三品,張絲弦四根。常用以獨奏或歌舞伴奏。古代宮廷樂隊亦曾用。
(五)蒙古四弦琴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清代宮廷 音樂》稱之“月琴”。流行于內蒙古東部地區。形制多樣。見于《蒙古族古樂器》一書者,音箱有方形、棗核形、圓 形、桃形、六角形或八瓣梅花形等。薄木板蓋面,有的面板兩側設月牙形或圓形音窗。桿長無品,琴頭以魚尾形、菱形、云卷形等為飾。音色清脆明亮。可合奏、獨奏。
(六)碰盅
用響銅鑄造而成,外觀與小镲相像(圖)。盅體呈喇叭口形,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稱碗,盅體較厚。為宗教樂器。規格大小不一。通常盅口直徑7.6厘米~8.2厘米、盅高2厘米~2.2厘米、碗徑3厘米、碗高1厘米、盅壁厚0.5厘米~0.7厘米。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巴底鄉黑經寺使用的丁夏稍大,盅口直徑9厘米、盅高3厘米。內蒙古喇嘛寺院的碰盅最 大,盅口直徑12厘米、盅高2厘米。碗的根部和盅口邊緣分別鑄有一圈凸條紋飾。碗頂鉆孔,系以綢布、皮條或銅環,兩枚為一副。兩盅以細皮條編織的皮繩或銅鏈相連。
演奏時,兩手各執一盅,手握盅碗頂部皮條較寬處,盅口朝上仰舉于胸前,互相碰擊盅邊而發音。有的寺院只用一盅,左手持盅,右手執棰,敲擊盅邊發音。音色清幽脆亮,穿透力強,延續音長,真有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用于宗教禮儀、佛教寺院誦經、道教洞經音樂和民間歌舞伴奏中,是色彩性極強的擊節樂器。
原用于宗教儀禮中,現已用于民間歌舞和樂隊演奏。藏族也有碰盅,形近漢族的碰鈴。名“丁夏”用于寺院誦經活動。
碰盅,蒙古、藏、納西、漢等族互擊體鳴樂器。藏語稱丁夏,納西語稱丁響。流行于內蒙古、西藏、云南、青海、甘肅、四川等省區。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里,陳列著兩副碰盅,直徑分別為7.6厘米、8厘米,壁厚同為0.6厘米,其中一副由銅鏈相連。造型獨特,音響清脆而悠長,它們同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七)火不思
蒙古族彈撥樂器,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國樂,清后失傳,建國后重新研制成功。流傳于中國新疆、內蒙古、甘肅北部及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火不思一詞為土耳其共和國語“qobuz”的音譯,約于唐代從中亞傳入中國,又名渾不似,“和必斯”、“虎撥思”、“琥珀詞”、“吳撥思”、“胡不思”和“胡撥四”等(均為蒙語音譯,即琴的意思)。民間稱其為胡不兒或渾不似。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和甘肅省北部等地。四弦、長柄、無品、音箱梨形,明代時民間相當盛行。
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始見于元代史籍。《元史?禮樂志》(卷七十一)載:“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事物異名錄?琵琶》載:“元志,天樂一部有火不思,制如琵琶,今山、陜、中州彈琥珀詞,蓋‘火不思’之轉語也。”這種樂器在蒙古族建都北京的元代,已被列入國樂,是經常在宮廷盛大宴會或王室內宴上演奏的樂器。后來廣泛流傳和盛行于中原,在山西、陜西、河南一帶,漢族人民也喜聞樂見。
朱元璋滅亡元朝以后,許多蒙古族風俗習慣都被明朝繼承下來,如演武中的“射柳”、禮節中的官民相見禮等都原樣保留著。但火不思已不入國樂,繼續在蒙古族中流傳,并起著溝通蒙、漢族之間文化聯系的作用。15世紀中葉,蒙古瓦剌部強盛,明廷贈送給瓦剌可汗的禮物中就有火不思。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土木之變”中,擄獲英宗的瓦剌太師也先特別擅長音樂,他宰馬設宴,先向英宗奉上皇酒,然后親自彈奏火不思并唱著歌,還命令身旁的蒙古族人一起合唱,這在《明英宗實錄》中曾作了記載。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有:“今樂器中,有四弦長頸圓鼙者,北人最善彈之,俗名琥博詞……本虜中馬上所彈者。”明代沈寵綏《度曲須知》載:“明朝北調伴奏樂器中有箏、渾不似……”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珍藏有一面明代制作的傳世火不思(圖)。通體用紅木制成,全長83.5厘米、腹寬12.5厘米,共鳴箱呈半葫蘆形,下半部蒙以蟒皮,琴首平頂無飾,弦槽后開,左側橫置四軫,頸細而長,表面平滑無品,竹制琴馬,張四條絲弦,琴背通體雕刻精美花紋,此琴工藝細膩,外表美觀,堪稱精品,有著樂器鑒賞和藝術品收 藏雙重價值,已被載入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劉東升先生主編的《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到了清代,蒙古族的風尚再度盛行,這是因為清朝入關前(叫后金),滿族的文化受蒙古族文化影響較大,入關后,清朝除繼承以漢族為主的中原文化外,又有意識地提倡滿蒙文化,所以許多元朝習俗又興盛起來。清朝把蒙古族音樂列為國樂之一,除在歡宴蒙古王公時演奏外,每逢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大朝會和木蘭行圍時都要演奏。《大清會典》圖注述其形制說:“火不思,四弦,似琵琶而瘦,桐柄梨槽,半冒蟒皮,柄下腹上有棱,如蘆節,通長二尺七 寸三分一厘一毫。”《清朝續文獻通考?樂考》中也有:“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以皮為面。”此時的火不思,是蒙古樂番部合奏樂器之一。《大清會典?樂部?若燕樂番部合奏》有:“用云璈—簫—笛—管—笙—胡琴—琵琶—三弦—月琴—二弦—軋箏—火不思—拍板等。”清代陜西梆子(又稱西調)曾使用火不思為伴奏樂器。民國初年,內蒙古東部喀喇沁王府樂隊中仍在使用火不思。火不思還用于民間器樂合奏,在河北省易縣東韓村的十番會演奏中,至今仍使用火不思。傳統的火不思,形似飯勺,琴桿較長,共鳴箱較小,由于音箱蒙 有皮膜,因而音色富有濃厚的草原風味。
(八)科庫爾
科庫爾形狀像一只酒壺,琴面上刻了一只酒杯。琴頭上雕刻著牛頭。
形狀像馬頭琴,發出的聲音卻像似小提琴,這種奇特的樂器,就是科庫爾。7月9日,這件樂器的制作者說,這種樂器已經失傳了兩百多年了,過去只有歷史書上才有記載。
科庫爾的制作者叫馬德嘎,是新疆溫泉縣昆屯侖牧場的牧工,蒙古族,今年57歲。他家是三代木匠。從13歲起,他就拜師學木工,學成后,多為人家制作家俱、木制炊具、農具等。從2000年開始,學習制作傳統樂器,先后制作出冬不拉、托布秀、小提琴和二胡等多種樂器。
馬德嘎精通音律,能識簡譜,不但會用各種樂器演奏,還能演唱本民族的各種曲調,特別擅長《江格爾》演唱,經常參加當地的演出活動,是一位民間歌手。自從成為樂器制作師后,找他制作樂器的人較多,每年制作樂器的收入大多在5000元以上。
在他參加民間演出活動中,當地的老人曾經對他說,有一種叫“夏諾根胡”的樂器已經失傳,希望他能找到,并能制作出來。
馬德嘎在史料上得知,乾隆二十七年(1762),當時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后,由于連年戰爭,新疆各地防務空虛,經濟蕭條,大片土地荒蕪。為了恢復新疆經濟,加強邊防,清政府從張家口揀選察哈爾官兵1000名,連同眷屬,西遷博爾塔拉。
察哈爾蒙古的到來,不僅為保衛祖國、開發建設博爾塔拉作出了卓越貢獻,為博爾塔拉以蒙古族為自治民族的民族構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把文化和音樂帶到了邊疆。夏諾根胡的樂器也由河北張家口帶到了博爾塔拉,然而非常遺憾的是,這種樂器已經失傳。
通過馬德嘎查找資料和走訪民間藝人,漸漸明白,這種叫“夏諾根胡”的樂器,只是在歷史教科書上有記載。根據圖形發現,這種已經失傳的樂器,如同一把勺子,也叫勺子琴,有兩根弦,與馬頭琴相似,但是琴頭卻是一個女人的頭像。
2007年11月,他從伊犁找來了野生黑葡萄樹當材質,決定把這種樂器做出來。沒有圖紙,沒有樣品,只有人們口口相傳的描述,憑著自己的想象,通過幾個月的試驗、摸索,2008年6月15日,馬德嘎終于把這件樂器做了出來。
為了證明自己制作的這件樂器這是失傳數百年的夏諾根胡,他先后背著這種樂器,拜見當地的百歲老人,民間藝人,還找到當地專家、學者和教授進行鑒定。7月2日,通過博州民族器樂的專家認真審定,認為他制作的樂器,與失傳的夏諾根胡相同,而有所創新,并正比給它命名為“科庫爾”。
“科庫爾”是蒙語,漢意為酒壺。這個樂器形狀像一只酒壺,而且琴面上還刻有一只酒杯。琴頭上雕刻的卻是牛頭。據說,牛是蒙古族人比較喜歡的牲畜,具有力氣大,任勞任怨,對人貢獻大等許多優點。
(九)四胡
四胡,蒙古語稱“侯勒”、“胡兀爾”、“胡爾”,康熙朝編纂的《律呂正義后編》中稱之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類。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獨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渾厚、圓潤,擅長演奏抒情性樂曲,并主要為科爾沁民族說唱藝術烏力格爾和好來寶伴奏。它們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趕路》、《八音》、《阿斯爾》(以上為大四胡)、《莫德列馬》、《彎彎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為小四胡)等。蒙古族四胡文化積淀豐厚,表現力豐富,技藝自成一體,旋律悠揚、古樸,是從事半農半牧生產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樂創造,在蒙古族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元朝以后,四胡藝術廣泛流傳,曾一度風靡于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和華北等漢族聚居地區,對漢族民間說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位于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市是目前四胡藝術最為繁盛的地區。
(十)口弦琴
口玄琴亦稱口弦、口簧鐵制撥奏體鳴樂器。蒙古語稱之為“特木爾?胡爾”。蒙古人素有彈奏口弦的習俗,尤以婦女為甚。明代以來,口弦在蒙古音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納入了宮廷樂隊。除了以上所列幾件樂器之外,蒙古人原有許多種民間樂器,諸如胡琴、抄兀兒、箏之類,依舊在草原上流傳。
多為鐵制(也有用銅制),長約12-15厘米(或六至十公分),由琴庫和琴簧兩部分組成。琴庫通常是將一根長約二十公分的鐵條或銅條打制成形。琴簧是用一根長約八公分,寬端四或五毫米,細端僅為二至三毫米的極細薄的銅片。也有的口弦琴是在一個銅片中間切割出一根細長的琴簧。手持部分為圓環形,聯接兩根“梢形”鐵條,中間夾一條薄鋼片,鋼片一端纏一點棉花或鑲柳木柄,以便于用手來彈撥。
演奏時,演奏者左手握琴庫的根部,將琴簧部分置于口唇之間,右手食指抵住琴庫尾部,同時用大拇指撥動琴簧,簧片震動后發出“嗡嗡”的聲音。聲音靠口腔、唇的開合,呼吸強弱來配合調節音量和音色。隨著演奏者撥動的力度以及氣流大小的不同,使音域、音量發生細微的變化,整個口腔也起到共鳴箱的作用,將“嗡嗡”的聲音轉換成“哇哇”的聲音。
男人多用食指 的第一、二關節中間彈打,力度大,甚至身體也隨節拍擺動,表現出一派男子漢的風度,音色也較為渾厚洪亮。女人則用指尖輕輕彈撥,聲音也較為柔弱。音量很小時,即使在很安靜的場合中演奏,也只能使幾個人聽到。由于口弦琴的音域狹窄,音量微弱,一般只能彈奏極為簡單的樂曲,供演奏者自我欣賞。這種樂器不僅要靠著空氣的振動來發音,同時還須用手指撥動簧片,再用口形的開合動作,并借用口風的作用配合發出樂音。構造分琴鞘與簧片兩部分。琴有大、中、小之分,型號越大、聲音越低、越渾厚。演奏時,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琴柄,并把琴身虛含在口中,然后用右手食指或拇指撥動小柄,用小柄牽動簧片條振動而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