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蒙古婦女的頭飾,鄂爾多斯員具代表性,也最復雜,而鄂爾多斯各旗又有不同。蒙古各部更是五花八門,單獨出一本書也寫不完。
頭飾的名字很有趣,一個叫達羅勒嘎,一個叫細勃格,均屬普通蒙語。達羅勒嘎有"壓迫"、"鎮住"之類的意思,細勃格是用泥抹住的意思。都跟頭飾風馬牛不相及,怎就成了頭飾呢?
成吉思汗出生的時代,各部落征戰不息,互搶對方的牲畜、婦女據為已有。為了防止俘獲的女子逃亡,在蒙古婦女的辮子上拖一條椽,以后就變成細勃格--練垂,頭戴--達羅勒嘎。也有的說不是這樣來的,俘虜來姑娘媳婦以后,怕她們偷偷溜走,就給打了些金銀首飾,戴在頭上,有十幾斤重,戴在頭上走不快,叮玲當啷還有響動,一跑就被人家一趟快馬追了回來,所以叫達羅勒嘎。這些女人每天起來往外倒灰,都倒在一個地方。日久天長積成一個高丘,她們就爬上去向故鄉眺望。直到現在,牧區的灰堆多選在東南。其實這是因為高原冬季常刮西北大風,怕把灰土吹進家里的原故。總之首飾戴在頭上再沒取下來,以至成為不可或缺的東西。姑娘出嫁的時候,父母必須為她做一副頭飾,無之不能成婚。
練垂
蒙古婦女常用一截帶杈的小木椽,帶叉的一頭用棉花纏成疙瘩,用市布裹縫起來。
姑娘出嫁時把發辮解開,從正中間分成兩半,每一半梳許多小辮,把一面的小辮均勻地籠罩在這個木頭疙瘩上面,用皮條在疙瘩下面捆住,這樣就把頭發和木棒綁在一起。然后再把它牢牢插進一個上粗下細的發套里面,下面墜上寶劍頭飄帶,正當打疙瘩的地方,還要在外面罩個半圓形的飾片,背面(里面)用扣子固定在疙瘩上面。這全部的物件組合成的整體就叫練垂。古時用的木頭,從上到下一根,長約尺許,干活睡覺非常不便,傳說中的那種痕跡還比較明顯。后來就大膽改革了一下,把它截短,變成活的,不與頭發綁在一起,連發套可以取下來,壓迫減輕了不少。
半圓形的飾片,伊盟叫奧如達格,又叫道布其魯爾,形狀活像D字。用碎布裱成硬襯子剪成,長約一掌,寬約一虎口。縫納出來以后,再在上面鑲飾:中心是一個口形一個D形的"古",這兩個排在一起仿佛是這整個半圓片的縮印件(古跟勃勒差不多,實際上就是一枚嵌珊瑚或珍珠的銀花。一般的古正好一兩純銀,邊上一圈云紋、花卉、蝙蝠、哈那紋、吉祥結、萬字等不一,中心是用銀花鑲嵌的紅珊瑚或綠松石大珠子。銀花與邊緣圖案之間一般是景泰藍工藝或鍍色的磁珠。這整個物件就叫古)。圍繞這個小半圓形,是兩行穿在一起的小珊瑚珠子。這些珠子的線頭從方頭那面穿出來,加上從方頭中間穿出的另外四根線頭(整個飾件不能有空隙,全部用珊瑚或珍珠覆蓋,整個頭飾的其余部件也全是如此),共八根繩頭各穿一個大珠、兩個小珠,然后打住疙瘩,從背面繃住。外面一圈邊緣還要用筷頭粗的銀線壓出來。
奧如達格的里面,挨著D形半圓片孤形的那邊,要繃一個略小的D形片,上面是一個鼓出的銀花,挨著婦人的臉龐。奧如達格佩戴的時候,自然圓頭一面朝臉,方頭一面朝脖頸,稍稍傾斜一些,不要正好與發套垂直。
發套上粗下細中空,用厚紙或碎布片裱成硬殼,外裹黑緞做底,上用各色絲線繡出鮮花,或用銀線緝出,或根據粗細寬窄不同繃三片古。飄帶用薄軟的黑布做成寶劍形,上面繡上山水花鳥等物,或釘上勃勒,掛在發套下面。這是面頰一面的情況,另一面與之完全一樣,以取對稱。這些東西組合起來的總稱就是練垂.練垂從頭頂開始,順著兩頰,經過乳蜂,下垂及膝。惟達拉特旗練垂短小,不到三十厘米。
練垂所用之木,不能從同根的一棵樹上截取,兩邊的木棒要分別取自兩棵樹上,也能從蒙古包的哈那上截取。婦女不再嫁時,此木一般不換。
頭戴
就是達羅勒嘎。包括發箍、后屏、護耳、垂飾、馬鬃、耳墜六件。
(1) 發 箍
頭戴最上面套在頭上的圓圈,大小因頭而異。一般三四指寬,用黑布襯子或紅銅制成,周圍有八至十個方形的古,古中間有鼓出來的蓮花圖案和鑲嵌的大紅珊瑚,尤以當額的那顆最為碩大鮮紅,隔一個古嵌一塊綠松石,其余空隙都用小珊瑚。發箍上下兩邊用一至三排穿起來的珊瑚珠子鑲成。
(2) 后屏
頭戴后面遮擋脖頸和肩膀的部分,可達腰中,用較厚的黑布襯子做成。后屏長約一尺,上寬(連接發箍處)三至四寸,下寬六七寸到一尺。大體像一個凸字。凸字上邊的珊瑚是上下排列的,中間有一個方形的古。下邊寬大部分的珊瑚是左右排列的。中間有一個長方形的大古:左右三寸長,上下一寸寬,上面嵌三顆紅珊瑚,也有三到四個古分開排列的,也有用綠松石代替古的。空隙和邊緣也用黃豆大的紅珊瑚鑲嵌出來,有四百九十九顆。最下端的工藝同奧如達格一樣,在十六、七個大珊瑚珠上再各穿綴三顆小珠或綠松石。
(3) 護耳
釘于發箍兩旁,遮擋耳朵和后屏兩邊的縫隙,垂于左右,也用布襯做成。長一掌,寬一虎口(也有說長三寸、寬一寸的),形狀工藝同奧如達格相似而小,上面有四方和半圓形的古,有黃豆珠六十五顆(奧如達格九十七顆)。邊緣用銀線壓邊,也有前面朝臉的一面釘兩徘小珊瑚珠的。鄂托克旗的護耳,是與后屏縫在一起的。烏審旗是另外的。
(4) 垂飾
面頰兩面垂吊的飾物的總稱,左右對稱。現以一邊為例說明:垂飾又可分為兩大部分,
一種是吊掛,一共是五條。每條的穿法一致,自上而下依次是一個大珊瑚、一個銀束子、一個大珊瑚,一塊長方綠松石、一個大珊瑚,一個銀束子、一個大珊瑚,最后是一個陶納勒嘉。陶納勒嘉好像是兩個銀古扣在一起做的,朝外一面的鼓一些,中間是蓮花中鑲嵌的大紅珊瑚。朝里的那面扁一些,多嵌細小的珊瑚。陶納勒嘉因為比較大,穿時一個要壓住另一個的一半。下面不帶垂穗的,五條吊掛每條上都掛一個陶納勒嘉;下面帶垂穗的,只掛三個陶納勒嘉(其中兩個陶納勒嘉上各掛二條吊掛)。吊掛的上端掛在發箍上,從太陽穴一直排到與護耳相接的地方。吊掛的戴法不限,上面一種可任意排列組合,但五條的穿法必須相同。
垂穗是頭戴上制作最精良的部分,一面五條(從三個陶納勒嘉上吊下來的,其中兩個陶納勒嘉掛下四條,一個陶納勒嘉掛下一條,跟上面穿吊掛的方法一樣),五條的做工都一樣,從上到下穿綴的依次是:穿綴一兩顆珊瑚的銀鏈兒;一朵鈴鐺形的花兒;從花心和兩個花瓣上,又穿出三條銀鏈兒;中間一條較短,只墜一塊雞心松石,兩邊兩條又各分出三條蝶花銀鏈。這回是兩邊兩條短,中間一條通過一只銀魚,又分出三股小銀索,銀索末端用下一只小銀鈴兒。垂穗全長七寸,懸空垂吊,互不連綴,走路一步三搖,鏗然有聲。剛成親的少女和年輕媳婦愛戴這個。一過了四十,就從陶納勒嘉上摘下來,只留一個吊掛了(在下面多加兩個陶納勒嘉)。
垂穗多數都是從陶納勒嘉上吊下來的,準格爾旗卻是直接連在奧如達格上的。垂穗的戴法也不一樣,有的一個珊瑚,四行碎珊瑚,一個大些的綠松石,一個珊瑚,四行小珍珠,一個珊瑚,最下面是銀蝙蝠含的瑪瑙垂桃,或者還有蝙蝠的鼻頭和翅上又吊下四個小鉤,每個鉤上鉤著一條銀鏈,每根鏈子隔一二寸一條金魚(或銀蝶),再隔一二寸是陶納勒嘉(或小銀鈴).這種垂穗每面六條。察哈爾、烏蘭察布婦女戴的就是這種頭飾,只是珊瑚珠子大一些,鏈兒粗一些。
(5) 馬鬃
戴在發箍前面覆蓋額頭的部分。先在發箍上用米粒大的銀子穿綴一指寬的吊掛,接著穿釘一排十七個珊瑚珠,再用糜米大的小珍珠穿成一寸寬的網格兒,下面再穿上一排同樣大小的珊瑚珠子,再吊下十七條小銀索兒,末端都墜有小銀鈴含的水晶珠.中間一條最長,可垂到兩眉中間,然后以眉形向左右伸展,最邊上的兩條又適當放長,但都不能壓住眉頭。寬可及太陽穴。銀鈴雖有豆大,制作卻十分精巧,多為四棱或六棱體.每個棱還有雕花。各種顏色配置的璀璨奪目,是年輕婦女的裝飾品,一過四十就不戴了,和垂穗一樣。馬鬃樣式,不一而足。上面說的是典型的一種。
(6) 耳墜
代替耳環用的,面頰兩旁各一個。
純銀制作,指頭粗細,重近一斤。在練垂兩邊順著臉垂下,也叫大耳墜,以區別于姑娘時戴的小耳墜。耳墜形狀像一問號,一面有一個銀鉤子。一面由一連串的穿綴物組成:最上面是一朵鼓起來的大銀花,下面-個接一個穿上一樣的五朵銀花(一朵鑲珊瑚,一朵鑲松石,再-朵又鑲珊瑚……這樣隔開鑲嵌),下面用線把三個珊瑚珠、兩個藍晶石、六個銀墊圈搭配著穿起來,最下端是一個鑲珊瑚的銀勃勒。耳墜一般直接連在發箍上,在奧如達格的里面。
以上是鄂爾多斯西三旗婦女主體頭飾的一般情況,跟其他旗縣尚不一樣。達拉特旗頭戴分大小兩個。練垂只有套子,沒有下面的飄帶。奧如達格也沒有。小頭戴是里面戴的,由小發箍、馬鬃、四個陶納勒嘉、垂穗和護耳組成。大頭戴由發箍、垂穗、大耳墜、后屏組成,據說是一種更古老的樣式。
主體頭飾的佩戴順序是先戴練垂,再戴耳墜,后戴頭戴,最后戴禮帽。禮帽是一種二龍戲珠圓頂帽,非常講究。也有不戴禮帽扎頭巾的。舊俗平日練垂、頭戴都得戴著,后來松動一點,除了拜會親戚和重要集會,平時可以把頭戴去掉,只戴練垂行走。頭戴練垂都是媳婦的行頭,姑娘不能戴。兩件合起來十六七斤,好的當時就值二十多匹馬,次的也值二三匹馬。如今都成了難得的文物。
除了主體頭飾以外,還有一些附帶頭飾或其他飾件,也一并附在下面:
(1) 小耳墜
這里的小耳墜,其實并不小,重也有一斤,有復雜的圖案。上面有方古、四個陶納勒嘉、吉祥銀盤蠶,只有最下面吊的那部分像個真正的耳墜。只是它是未婚女子戴的,所以叫小耳墜。耳朵眼上戴不動,偷偷從耳后引下根線來,拴住套在頭上。出嫁的那天晚上,要摘下來,換上大耳墜,表示姑娘變成了新娘。
(2) 項鏈
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的裝飾品,戴在領子外面,從胸脯垂下,用一虎口寬的布或緞子,圍個墊肩,正好套在脖子上,后面有個扣子,戴上可以鎖閉。"墊肩"前面一圈全是銀古,銀古下面有一個鉤,從鉤上掛下三個飾件:中間是銀心,兩面是兩個一般大的蝶形銀古。從它們下面各引出兩條珊瑚索兒(共六條,每條用碎米似的小珊瑚穿成),中間不時穿綴一個大珊瑚,下面通過一個倒吊的銀魚,每條再支出兩條銀索(共十二條),末端各吊一個小墜子(珊瑚或松石做成)。姑娘成婚、拜火、趕廟會必須佩戴。民歌中多次唱道。
(3) 小項鏈
上面項鏈的代替物。銀子做的圓盒子,有銀碗底部大小,面上有鏨花的龍虎獸頭圖案,中間鑲有珊瑚,實際上就是一種古。盒里裝著五谷和包在棉花里的佛像。盒兩邊有系子,可以穿綢帶或布條。一面的可以挽住帶在脖子上,一面權當飄帶任其垂下。也有兩條綢帶末端帶一個銀鎖的。
(4) 針線包、女士鼻煙壺袋
針線包是放針線的,鼻煙壺袋是放鼻煙壺的。蒙古女子去別人家或野外遇見人,要交換鼻煙壺表示問候。它們都有純銀打造和手工制作的兩種。一般這兩件通過兩或四條鏈子連在一起,再用一個銀勃勒掛在前襟上。銀子打造的用鏨花鏤空工藝,圖案花樣繁多。手工刺繡多是婦女根據本人喜好選擇的圖樣。無論哪一種,下面都要吊絲線、珊瑚穗子或銀鈴兒。
(5) 手鐲
老少男女都戴,有銅、銀、玉、骨、琥珀多種。
(6) 戒指
戒 指 --- 所用材料同手鐲差不多。近年青年人盛行一種上面嵌珊瑚(即有古的那種)的銀戒指。
額日赫布其 --- 額日赫布其都是戴在拇指上的。一種是戒指,用金銀或景泰藍工藝制作,鏤空鏨花,圖樣各異。鍍成藍、綠或青色花紋,里面嵌珊瑚珠子,后面寬前面窄。另一種是扳指,射箭時為保護大拇指用的,用瑪瑙、玉石做成,工藝比較簡單,不能算婦女的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