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二月二吃完豬頭肉,這個年就算過完了,從二月三開始,大人們都出去打柴了,農村的孩子們懂事,也不上街去玩了,留在家里幫助大人干活。
九
瑪拉沁廟圣潔而脫俗,莊嚴而神秘。根據我小時候的感受,在這里介紹幾種佛事活動及與其有關的其他活動:磕臥頭(萬吉木日根)、法會(古日莫)、辯經(卻若約)、跳鬼(查瑪)和喇嘛摔跤(博克)。
先從媽媽磕臥頭說起。磕臥頭也稱磕長頭,前者以姿勢而言,俯臥磕頭前行,后者則以距離而言,前行的距離少則幾百米,多則幾公里、幾十公里,少數信徒把它作為終極,沿著去五臺山、塔爾寺的路,一直磕下去。在我們家,奶奶和媽媽的分工是這樣的,奶奶主要做針線活和制作奶食品,其他的家務如做飯、挑水、喂豬、擠牛奶、推碾子等等,全交給了媽媽。媽媽那時候年輕,干完家務活,晚飯后,就領著我繞著西瑪拉沁廟磕臥頭,拜度母。
媽媽認為,度母是眾生之母,度母是觀世音的化身,度母救苦救難。西瑪拉沁廟周圍的度母像,最受人崇敬,也最接地氣,來這里磕長頭的,不止媽媽一個人,這是當地的一個習俗。所謂磕長頭,就是身子向前,俯臥在地,伸直雙臂,磕一個頭,站起來,雙腳挪到剛才手掌著地的地方,再俯臥,伸臂,磕頭,重復下去,這無異于用身子丈量土地,沒有一顆虔誠的心,是堅持不下來的。我奶奶有時也去磕長頭,但沒有媽媽去得那么勤,奶奶領著媽媽和我看法會。
十
在朝克沁殿舉行的法會,主要有正月的“年初古熱莫”法會、四月的“嘛尼”法會、七月的《甘珠爾經》法會、八月的《丹珠爾經》法會等。要想看這些法會,我只能跟著奶奶和媽媽進去。
走進殿內,見佛像前是佛燈香爐,四周是幢幡華蓋,地上鋪著地毯,兩邊排列著方桌和坐墊,桌上放著經卷法器。勞本喇嘛身穿黃袈裟,頭戴黃色尖頂桃形貢沙帽,腳蹬紅色藏靴,端坐在正上座位上,面前擺放著“嘎巴拉”鼓、金剛鈴、金剛杵(奧其爾)、本巴瓶(凈水瓶),瓶里插著孔雀翎。眾喇嘛分列兩側,坐在方桌后邊,一律身穿紫紅色袈裟、頭戴雞冠狀的薩克斯爾帽。法器有曲柄鼓、“嘎巴拉”鼓、金剛鈴、鐃鈸、骨笛、銅號、海螺、嗩吶等。曲柄鼓的鼓錘曲如弓形,像個問號,鼓面直徑約一米,鼓柄與鼓座連接,豎立在鼓座上,鼓手用右手持鼓錘,用“問號”頂端的小圓球擊鼓。“嘎巴拉”鼓也稱“達木儒”,是由人的兩塊頭蓋骨弧面粘接而成的,鼓面用人皮或猴皮,直徑約十五厘米,左右有骨墜,像個撥浪鼓,下墜絲絳帶子,“嘎巴拉”在蒙語中是頭蓋骨的意思,“嘎巴拉”鼓便由此而得名。骨笛長約三十厘米,是用人的腿骨制成的,局部包銀,并裝飾有珊瑚和綠松石。骨笛聲音尖利刺耳,給人一種恐怖的感覺。金剛鈴的上半部分為半截金剛杵。嗩吶短小,聲音清脆。銅號有大中小三種,短者一米,長的足有五米多,聲音洪亮而低沉,彌漫著佛教神秘而莊嚴的氣氛。鐃鈸都是銅制的,有大有小。海螺自然是海里的。勞本喇嘛領誦,男低音如同呼麥,眾喇嘛的和聲抑揚頓挫。勞本喇嘛兩只手拿起“嘎巴拉”鼓和金剛鈴搖動的同時,眾喇嘛的法器隨之齊鳴,使聆聽法會的信眾仿佛置身于大徹大悟的佛教境界,它所產生的震撼力,所達到的效果,足以驅除你的邪惡之念,開啟你的慈悲之懷,蕩滌和凈化你的心靈。對于五六歲的我,開始時恐懼,漸漸轉入安靜,自然而然地跟著大人雙手合十。
(待續)
謝仲元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