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第一次鴉片戰爭整整二十年后,咸豐十年一月(1860年2月),英法向咸豐伸出“復尋舊好,進京換約”的橄欖枝失敗,經過精心準備,艦隊強行北上。這一次,英法兩國下了血本,要報第二次大沽口之仇。英法兩國分別派額爾金、葛羅率英軍一萬八千人,巡洋艦七十九艘,雇傭運送民船一百二十六艘。法軍各類戰船六十五艘,七千人。同時,花重金雇傭大批廣東海盜,流民作為炮灰。六月,英軍集中大連灣,法軍集中芝罘(煙臺)。由于俄國人向他們提供情報,說北塘空虛,無人把守。致使英法放棄從大沽口進攻,改走北塘,抄了僧格林沁的后路,并占領了天津。
咸豐一面下令讓僧格林沁在通州一帶布防,一面信誓旦旦,要御駕親征。地方大員紛紛上折子,力勸不可。同時,也有些大員們擬條陳,獻計獻策。這些計策可謂五花八門,笑話百出。無奈咸豐正饑不擇食,急忙加上御批、朱批,轉給僧格林沁,讓他“擇其一二”進行試驗。
山西道御史朱潮獻計共九條,僅擇其精妙者抄錄于后。
大清官員的御敵之策叫你笑破肚皮
一曰:攻敵尤宜于昏夜也,聞夷人至夜,兩目不明,性復如豚善睡。我軍于二三更時,以短兵鼓噪于前,彼夢中驚醒,目不辨物,必至暗中踐踏,自相殘殺。
二曰:誘敵宜多設陷阱也。聞夷人兩足長而脛直,不能屈曲自如。我軍挖掘陷阱,正不必過深,宜于為力。覆以蘆席薄蓋浮泥。接仗時誘令馳逐,但使顛躓,即為我俘囚,亦乘其短之策。
三曰:馬隊可以計破也。夷人素不能騎馬,近則居然成隊,皆漢奸教之。但舍舟而陸,究未必盡磬控之能。擬以撓鉤絆其馬匹,如宋岳飛以扎麻刀破拐子馬,可一仿而行之。
四曰:夷船可鑿破令沉也。沿海之人,熟諳水性,南方有踏水而行、三五日潛伏水底者。天津人亦當習此。募令攜帶錐鑿,入水破其船底,則頃刻可沉。
在這些清朝大員眼里,氣勢洶洶的英法聯軍,竟是患有夜盲癥,雙腿僵直又不會騎馬的殘廢人,打敗他們還不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
不是說外國人的洋槍洋炮厲害嗎,他也覺得沒什么了不起。他引經據典,考察了《皇朝經世文兵政守城篇》又擬了一道折子:
防御攻城之法,可用浸過水的濕氈,棉絮張掛起來。這樣,就可以抵擋敵人的槍彈并可以防止火燒。道理是“以柔克剛”。目前,可急令前方多多采辦舊的棉被,愈舊愈妙,用水澆透,擬掛在半空以為遮蔽。上下系上粗麻繩,兩旁綁上竹竿,竹竿底下安上小刀,以便將竹竿隨時插到地上。麻繩上端系在竹竿頂上,下端由持桿士兵操縱。長數尺,可放可收,以防敵人勾竹竿。每一面用兩名士兵撐起,各佩腰刀一把,馬步兵隨其后。每逢兩軍對壘,則棉被軍當先。第一層蹲,第二層站立,將全軍遮住,酌留空隙,用來瞭望敵陣并用來打槍、炮。陣勢布好后,任敵人多方沖突,我軍屹立不動。等敵人稍有松動懈,則棉被軍火速前進。這時,敵人無論用刀矛還是使用槍炮都無濟于事。我軍把棉被插在地上,一人守被,一人持刀破敵人馬足。我軍馬隊出擊,槍跑齊施,步兵刀、矛緊緊跟上,兼砍敵人馬隊。假使敵人逃出百步以外,突然停止,我軍也立即將馬隊收入棉被陣中,緩緩逼近、敵人陣地無論怎樣堅固,也難以支撐。另外,敵人炮彈落地時,并不立即爆炸,這時,可急速用濕棉被蓋住,但棉被總要多多準備。請皇上下令各路統兵大臣,參酌施行。
不能不驚嘆大清官員豐富的想象力。想這位官員,童稚時定是少小天才,孩童領袖。帶領學堂稚子惡作劇,也一定是花樣翻新,令人咂舌。尤其是敵人炮彈來時,“可急速用濕棉被蓋住”,何等的天才!遺憾的是,大清國枉多了一個治國的庸才,少了一個科幻作家,倘若此公棄官從文,從事科幻寫作,憑著他豐富的想象力,定是世界一流水平。
無獨有偶,遠在云南的學政張錫榮,也向皇帝推薦一文,是山西候選教職祁元輔所作《破夷紀聞》。這位祁氏大作不僅查閱了大量典籍、親自走訪曾與洋人打過仗的士兵,還參考了安南(即越南)、緬甸等外國與英夷的作戰經驗,可謂用心良苦,不遺余力。
文中每有驚人之語。翻譯過來不免失去原汁原味,好在原文并不深奧,讀起來更會加有趣。
大清官員的御敵之策叫你笑破肚皮
大沽口炮臺
英夷炮能及遠,又有潮勇,其鳥槍僅重四五斤,遠止十丈,發必命中。對壘時,我炮一發,潮勇即詐死,(將臥倒成為詐死)躺在地上,其手持槍,并以足翹起架槍,視近前者在十丈內始發,此其譎智也。想夷人先發及遠之炮,若不得手,次發潮勇之槍,長短并用,似覺可畏。然當思御炮之法,凡及遠之炮,勢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蓋鉛離炮即遠,風吹漸凍,(濤按:一個“凍”字,極富想象力)望之如撒小石在空中,并不見可畏(濤按:好像現代電影的慢鏡頭)。我若行伍疏排,必不能中。《紀效新書》內有制剛柔牌法,采用木做長方架,用生牛皮并布數層,用生漆粘合,然后牢釘方木架上。然此書不肯明言制法,欲令巧思者自悟。此御炮之一法也。
聞緬甸與英夷交戰,用木城御炮。其法先用堅木板,約寬一尺,將被胎釘于上面,兩頭釘實,中間放松。板背后斜安一柄,約長八尺,柄頭倒地,而板直立,其柄頭數人按住柱地。將數十板為一隊,排列如城墻,敵炮發而冒煙前進。各執板柄者,進一步按一步,其進步以梆響為號,不得參差傾跌。臨近敵時,則擊鼓一通,數十板依次略開小縫,以便槍炮出擊。聞緬甸用此法常敗英夷。可否制板數塊,安在地下,以炮轟擊,看可用否。如此抬槍小炮固可御矣。
或與數十板內,多掛繩結漁網,雖數十斤之炮子打來,漁網懸空一擋,炮子便減力,(濤按:極生動的一筆)不致打毀木板,更為完全。但須左右抄殺之兵得力,當必制勝。此亦一法也。又我軍各帶一布沙袋,或囊沙,或囊糠以麩草等類,并二三十斤。敵開炮時,急委袋與地上,頃刻高與山齊。此亦一法也;或用稻草打囤,如大水缸大,中更實以稻草,或橫掛,或按柄直掛,更從其便。此又一法也;或用厚棉被,將兩角挑起,合數十張在前,以柔克剛。此又一法也(濤按:具有首創精神);
最要者,凡我軍頂上,要用大布帳篷數十張,撐起在空中。蓋夷人欲發遠炮,必如勾股法,高數度而發放,其子彈凌空而去,彎弓墜下,正中頂上。有此帳,雖有炸裂彈子不足慮矣。一帳燒穿,復易一帳。此又諸法中均中之一法也(濤按:難得此公還有數學理論作支撐)。
又聞安南國人曾破英夷輪船,系用善泅水者,用二大長竹聯成一筏,竹尾分開,假作在海上打漁,視火輪船接近,即將竹筏插入火輪中,其輪便不能轉動,往往以此劫夷船。查登州府有摸海參人,其名水鬼,常駕竹筏,不畏風浪顛簸,能在水底伏一二日(濤按:有金庸之才)。若重賞此人為之,或可成功;又或令此人各駕一小船,中實炮藥引火之物,假作打魚人,漁船停泊在海中,小船夜晚接近。倘有人問:黑夜來此何為?然以捕魚經過對(濤按:有身臨其境之感)。小船頭尾先牢釘鐵鏈,鏈頭有極利巨釘,急用斧將鐵釘釘牢夷船,回船發火,泅水而回,則夷船焚矣(濤按:容易得很)。
凡木板按柄,形如鋤地之鋤,但鋤柄向上,而板柄要向下。至其掛漁網法,需在板頭上釘一長鐵釘,每板寬一尺,共計寬一丈,十板分開,共九個縫口,每縫需開一寸五分用繩結漁網,至出炮之外,其網眼約四五寸,易出炮。蓋小丸板可御,而大丸方用網御。網下約長六尺,而橫寬必要一丈一尺三寸五分(濤按:是怎么計算出來的,如此精細)。漁網之粗繩粗如筆管,結法如牛頭,相距一尺一寸五分,系于釘尖之上。此網離板約一尺,彈丸被網擋隔,便不傷板。如聞鼓聲一響,執板者急走開,便可出炮擊賊。板合則網皺,板開則網張。其制勝處,全在縫間出炮擊賊,賊之炮來,有板可擋,我可步步進前,我炮一發,賊無物可御,兩翼急出夾擊,賊必盡殲。此法可謂:“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
大清官員的御敵之策叫你笑破肚皮
八里橋保衛戰
用漁網擋炮彈,用棉被當槍子,用竹筏制輪船,多么大膽的想象力!只是與小孩玩過家家相差無幾。血與火的戰爭,到了大清官員口中,完全成了兒戲。他們躲在后方,飽食終日,癡人說夢,還自以為得計。咸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哪里還分得出真假!
此后不久,英法聯軍打到通州,咸豐謊稱“巡幸木蘭”倉皇出逃,領著蘭貴人和幾百名戲子,跑到承德避暑山莊。僧格林沁八里橋再次兵敗,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火燒圓明園。
這些夢囈般的奏折,被正式收入《咸豐撫夷始末》中,成了千古笑柄。
大清官員的御敵之策叫你笑破肚皮
萬園之園——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