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第一章·先有《陶克陶胡》后有《嘎達梅林》
唐朝皇帝征東的時候,
筑下了有名的塔虎城,
伴著塔虎城的風水喲,
一條金色的寶龍,降生在塔虎城。
唐王傳下了一道首令,
把五座石塔壓在城東,
五百年后石塔已癱塌,
英雄陶克陶胡,就降生在塔虎城。
……
陶克陶胡,蒙古“黃金家族”后裔,成吉思汗仲弟哈薩爾大王的第二十九代孫。故而,郭爾羅斯產生了這樣一句諺語:哈薩爾的弓,陶克陶胡的箭。
郭爾羅斯蒙古族敘事民歌《陶克陶胡》,長達數千行。
《陶克陶胡》產生于清·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二年(1907—1910)。
期間,正值陶克陶胡起義造反,與出賣郭爾羅斯土地的齊默特色木丕勒王爺抗爭。為了保護民眾的利益,陶克陶胡痛殺測量地形、繪制地圖的日本人,率領起義軍三上索倫山,和清軍周旋征戰104次。
長篇敘事民歌《陶克陶胡》,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真實地再現了陶克陶胡的起義始末,以及征戰中的戎馬生涯,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清同治三年(甲子年,1864年)四月初八,一個沒落的四等臺吉之家的男嬰,在郭爾羅斯草原查干湖北部、塔虎城之東的塔奔塔虎·固日班格日,即今八郎鄉的三家子屯降生了,而這個男嬰就是后來舉旗造反,震驚大清朝野以及海內外的陶克陶胡。
唐王皇帝征東的時候,
建下了著名的塔虎城,
伴著塔虎城的風水喲,
一條青色的寶龍,降臨到塔虎城。
唐王軍師徐茂公早有判斷,
雄威的石塔死死壓在門前,
五百年過后塔身失靈,
成吉思汗后裔,就降生在塔虎城。
……
塔虎城,位于郭爾羅斯境內,是遼金時期的軍事重鎮和交易中心。方形城堡,周長5181米,高6米,城門四座。城堡為夯土與青磚混體壘筑,樓臺與城堡四周的角樓及眾多的大殿均為翹檐飛角,彩棟雕廊覆以獸面瓦當。城外有兩條人工開鑿的護城河,城墻的頂端大約有三馬并行的寬度。
據說,陶克陶胡尚未出世時,他的母親巴顏呼就作過一個奇怪的夢。她夢見自己墜入查干湖,正在拼命掙扎之時,湖中突起的一座高山將她輕飄飄地托出了湖面。此時,她好像被一雙無形的巨手托舉著,漸漸地升人了半空。山峰下的水面波濤洶涌,巨浪的沖擊聲震耳欲聾。她躺在高高的山峰上,三朵白云正繚繞在她的頭部,就在此時,她感到了陣陣腹疼。
醒來后,陶克陶胡的母親就接續著夢中的陣痛,生下了一個男嬰,并將這個奇怪的夢講給了丈夫恩和·畢力格圖聽。恩和·畢力格圖聽了,也感到有些吃驚。
三家子屯有一個靈通廣大的萊青喇嘛,附近的人們都說他有釋夢的本領,因此,遠近的人們每得怪異之夢就找他占卜一番;每遇嬰兒降臨,也會找他來給嬰兒取名。于是,恩和·畢力格圖在兒子滿月之后,就急忙把萊青喇嘛請到家中。
聽巴顏呼講完奇怪的夢境,萊青喇嘛捋著花白的胡子,看著男嬰的面相說:“這孩子在夢中降生,生于水,立于山,又有水中巨浪助產,此后也必定是個風起云涌之人。樹大則招風,云聚則降雨,為了保全他平安無事,那就給他取名為陶克陶胡吧。”
陶克陶胡,漢譯為“占住”。萊青喇嘛說:“嬰兒降臨之時,夢見查干湖里升起一座山峰,是預示著查干湖畔要出現一位英雄了。你們家是哈薩爾大王的直系后裔,這孩子又是四月初八出生,看面相即有威光,又是重義之人,將來,不是帶兵打仗的將軍,也是個威震四面八方的大‘馬韃子’(土匪)。”
好勇者,死于刀下。
好馬者,死于蹄下。
恩和是一個“不喜仕宦、不慕金鞍”的老實人,聽了萊青喇嘛的釋夢之說,心中十分不安。陶克陶胡自幼就是一個性格暴躁、不凌貧弱的孩子。他的父親怕兒子生出闖禍的犄角,日后觸怒官法,就不敢讓他念書,只盼兒子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平民百姓。
清·同治十年(1871)年,陶克陶胡八歲。這一年,萊青見陶克陶胡聰明伶俐,就一再勸說恩和·畢力格圖讓兒子念書。恩和·畢力格圖拗不過來青喇嘛的好意,只好讓兒子念了兩年書,之后就讓兒子綴學回家放牛去了,并一再規勸他做一個老實人。
陶克陶胡沒有聽從父親的規勸,青少年時代,就是遠近聞名的好騎手、神槍手。他性格豪爽,不畏強暴,善解人危,加之臺吉的身份,查干湖附近的百姓都尊稱他為“陶老爺”。
春天的鴻雁飛到北方,
是因為北方泛起春潮的緣故,
反抗旗王的陶克陶胡,
是因為王爺賣掉五個努圖克的沃土。
秋天的鴻雁飛往南方,
是因為南方有養育他的江湖,
反對旗王的陶克陶胡,
是因為王爺要出賣生我養我的塔虎。
……
1907冬季,抗墾英雄陶克陶胡率眾起義的故事,就已經被孝興阿編成了敘事民歌。孝興阿在跟隨陶克陶胡起義之前,就是當地著名的歌手。這首歌,起初是以“烏力格爾”的說唱形式在軍營中傳唱著,后來,才漸漸的傳遍了查干湖的周邊地區。
1929年,嘎達梅林反抗起義。
至此,東蒙草原出現了三位造反起義的民族英雄——化黎雅順、陶克陶胡、嘎達梅林,三位聲名顯赫的民族英雄,留下三部敘事民歌,像火種一樣,在民間廣泛傳唱。
第二章·陶克陶胡起義——辛亥革命的前奏
1840年,鴉片戰爭的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致使中國割地賠款。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已經賠盡了白銀。
1900年,圓明園被毀,八國聯軍的戰火,燒毀清宮的半壁江山。
1904年,日俄戰爭中,延綿的硝煙,已經彌漫在白山黑水之間。
清政府已經處在搖搖欲墜的地步,為了支撐殘敗的大局,只好實施“移民實邊”的官墾政策。內蒙古哲里木盟所轄的郭爾羅斯前旗,從清嘉慶年間就開始大量丈放土地,到了同治年間,當地的蒙古族人民已經到了“幾無樂土”的境地。
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哲里木盟盟長齊默特色木丕勒王爺(簡稱齊王),在出賣本旗寶巴(農安)、艾銀吐(德惠)的全部土地后,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又要出賣二龍索口、賽音胡碩和塔虎荒。
若不賣凈烏浩特的地方,
怎會出現長春縣,
若不出賣長春荒,
哪會有不義小販把人騙。
若不賣掉呼魯蘇太地方,
怎會出現九臺縣,
若不出賣九臺荒,
哪會有難民遍地來流竄。
……
清代,郭爾羅斯地域遼闊,今長春、農安、德惠等地,都屬于郭爾羅斯前旗游牧之地。烏浩特、呼魯蘇太是長春縣、九臺縣的舊稱。“烏浩特”是蒙古語,意為“又寬又長的城子”,這就是長春舊稱“寬城子”的緣由。
當時,郭爾羅斯前旗的蒙民還經常擔負著沉重的徭役,以及形形色色的臨時攤派。齊王所在王府每遇大喪、婚嫁,所用經費都攤派在蒙民身上。此外,王府演戲設宴,采辦食物、生活用品等,也要攤派在蒙民的身上。蒙民一時籌措不及,便遭到府員之私押凌辱。沉重的徭役,讓郭爾羅斯民眾嘗盡了“生不如死”的滋味。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以牧業為生,借助藍天白云的庇護,逐水草而生,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失去牧場,就等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牛羊。早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科爾沁右翼中旗的寶彥圖逃難,來到郭爾羅斯前旗,就住在陶克陶胡的家中,并將《化黎雅順起義的故事》講給了陶克陶胡聽。
化黎雅順起義那年,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薩克親王色旺諾日布·桑寶(簡稱色王)時任哲里木盟盟長。此人性情殘暴,“日不見血不進食,不聽慘叫不思飲”,牧民們在背地里都稱他是“道格沁”——殘暴大王。為了聚斂財富,色王經常巧設名目,對旗民攤派各種苛捐雜稅,無休止地征調各種徭役,大興土木,興建王宮,還大量出賣旗地或放墾荒地,弄得旗民民不聊生,雞犬不寧,全旗人民忍無可忍。化黎雅順曾是色王的貼身侍衛,是管旗章京烏冷嘎的兒子,“道格沁”大王的殘暴行徑,都被他看在眼里,加之父親烏冷嘎又被殘暴大王殘害致死,民怨與私仇日益加深。
光緒二十七年(1901)農歷三月初三,起義首領化黎雅順和華力彥兄弟二人帶領數千名牧民喊著“消滅道格沁大王,鎮壓哲里木盟魔鬼,還我牧場”的口號,手持棍棒,浩浩蕩蕩地沖進王府,迫使殘暴大王做出決定,逃往承德,向熱河求兵,剿除義軍。然而,他并沒有逃脫掉民眾對他的懲罰。在逃跑途中,迫于化黎雅順兄弟二人以及民眾的緊追不舍,殘暴大王在民眾的聲威中,只好解下自己的腰帶,自縊于莫爾根的行宮,結束了罪惡的一生。其實,這只是呈報的描述,殘暴大王死于華力彥的槍下。札薩克王府為了保全王公貴族的顏面,不得不在呈報中對朝廷撒了一個彌天大謊。
這次起義,受到清朝政府的血腥鎮壓。最后,化黎雅順、華力彥兄弟二人為保護民眾挺身而出,在穆古頓城(沈陽)被斬首,將首級帶回旗府,懸頭示眾……后來,圖什業圖的旗民,為了沉痛悼念死難的英雄,將他們的事跡編成故事,融入民歌,到處傳頌著。
陶克陶胡聽到這個故事,對殘暴大王的行徑痛恨至極,對化黎雅順兄弟二人產生無限的崇敬,由此也聯想起郭爾羅斯齊王無限度開墾放荒的罪惡行徑。他暗下決心:組織人馬,準備槍支,待到活不下去的時候,就像化黎雅順那樣,就是舍其頭顱,也要和出賣土地的齊王抗爭到底。
要想安安穩穩地過日子,
安廣縣軍隊的騷擾讓人不得安寧,
只因為十難九苦逼得緊,
十兄九弟才一起扛著槍桿鬧暴動
要想安安靜靜地度日月,
鄭家屯軍閥的騷擾讓人不得安寧,
只因為層層災難逼得緊,
老少眾人才一起扛著槍桿鬧暴動。
……
光緒三十二年(1906),齊王欲將出賣郭爾羅斯塔虎荒的消息,傳到了陶克陶胡的耳朵里。為了尋求生活的出路,塔虎城一帶的蒙、漢民眾,一致推舉陶克陶胡為代表,去公營子(今哈拉毛都)王府要求拜見齊王,當時,齊王正在府內議事堂參議出荒之事。王府印務協理圖普烏尤圖借口不與引見,并責罵陶克陶胡無事生非。陶克陶胡欲沖進議事廳與王爺說理,結果被府丁把他拖進處仗廳,按王爺旨意罰他五十大板,并攆出王府……
陶克陶胡是一條硬漢,五十大板沒有打倒他。他在王府門前痛罵一番,朝著王府的朱紅大門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這是惡魔群舞的地方,我不會再邁進這個門檻了!你們勾結軍閥出賣旗地,使民眾背井離鄉無法生存!我們決一雌雄吧,能勝,則萬民之福;倘若失敗,只有我陶克陶胡一人不幸!”
陶克陶胡結束請愿,含冤而歸。不久,率眾起義,如警笛一般,敲響了辛亥革命的前奏!
第三章·與其日夜流淌悲淚不如舉起鐵拳抗爭。
與其土崖似的坍塌,不如寶石般的爆炸。
與其日夜流淌悲淚,不如舉起鐵拳抗爭。
剛毅英雄陶克陶胡,自幼桀騖不馴,怎么可以堪受這般的屈辱!
埋在胸膛里的怒火,把陶克陶胡全身的骨頭燒得“嘎嘎”作響!
活著,不一定愉快!
死后,不一定悲哀。
拉出去把地局子全部砸掉,把企圖侵占草原的日本人全部殺光!
此時,民眾也已到了一觸即發的狀態,只待陶克陶胡一聲令下。
紅冠子公雞,在凌晨時就啼叫,
是為了呼喚眾人早早醒來。
反抗本旗王爺的陶克陶胡,
是為了郭爾羅斯百姓不受侮辱。
紫冠子公雞,在天亮之前鳴叫,
是為了呼喚大家早早起來。
抵抗本旗王爺的陶胡陶胡,
是為了郭爾羅斯土地不受侵犯。
……
人逼造反,馬急脫韁。陶克陶胡的話,像子彈一樣從胸膛里射出,當天就有14人騎著全鞍的戰馬奔向陶克陶胡。經過一段秘密籌備,1906年農歷9月23日凌晨,陶克陶胡背井離鄉,闊別妻子,帶著23歲的長子德力格爾、21歲的次子奈瑪、19歲的三子努特克圖,和親族乃旦扎布、哈達、扎木蘇、福倉、還有義友賽吉拉胡、那順巴圖、額爾德尼、達賚、扎蘇克、七十三、頓珠爾、達興嘎、木隆嘎、道克爾扎布、丁赫爾扎布、努力格爾、扎巴喇嘛共22人,宣誓起義,朝著郭爾羅斯境內的二龍索口進軍。
起義時,陶克陶胡的四子班查拉克其、五子朝樂蒙因年幼,無法跟隨父親進行馬背征戰,所以,陶克陶胡為了讓家中的灶火得以延續,在起義前幾天,就將年幼的四子、五子送到查干湖畔的妙因寺,當喇嘛學醫去了。
二龍索口,是塔虎努圖克(鄉)之交通要道,設有墾務局,由一名清朝地方官吏在此管理墾務,王府印務處派20名蒙兵在此把守。這一天,陶克陶胡率領21名義軍,在夜幕的保護下,臨近二龍索口,先隱蔽在西拉呼的家里。得知傳聞無誤,陶胡陶胡當即就決定砸碎墾務局,趕跑貪官污吏。
天亮時,陶克陶胡率眾包圍了墾務局,派長子德力格爾、次子奈瑪腰帶短槍,以尋馬為名,大搖大擺地走進墾務局的院落。之后,陶克陶胡趁機帶領人馬一齊涌進院內。
辦官墾,設荒局,是朝廷的旨意。清朝官吏是盛京趙將軍(趙爾巽)、吉林徐督軍(徐世昌)之欽差,在郭爾羅斯齊王的準允下,才在二龍索口設立了墾務局,管理墾務。
陶克陶胡問明情況,拍案即起:“西佛爺(慈禧太后)是你的奶奶嗎?趙將軍是你的爺爺嗎?盟長齊王爺是你的阿爸嗎?這是蒙古人自古放牛放羊的地方,你今天就要從郭爾羅斯草原上滾出去!”這一天,陶克陶胡砸爛了墾務局,收檄了20多名把守兵丁的槍支彈藥。
泰山上未曾出過珍寶,
塔虎城三家子出了陶克陶胡,
為了保收家鄉的草原,
才撥掉了日本人丈地的旗標。
剛河里未曾出過珠寶,
郭爾羅斯出了英雄陶克陶胡,
為保全土地不受侵占,
才撥掉了外國人量地的樁標。
……
陶克陶胡此行的目的,就是要驚動一下王府,恫嚇一下清朝地方官吏,達到阻撓塔虎荒的丈放。起義隊伍在二龍索口住了一天,第二天晚上出發,向郭爾羅斯前旗與達爾罕旗的交界處毛都吐·包德禮客棧(今茂林站)進軍。當晚11時許,陶克陶胡起義軍到達了毛都吐·包德禮客棧。沒等下馬隱蔽,突然遭遇一陣射擊。陶胡陶胡為了消耗對方的火力,率眾圍著客棧內外打了一夜,天亮時,對方的火力才逐漸削弱下來。此時,有十幾個穿著襯衣的人,從客棧后院越墻逃出來,被埋伏在墻外的起義軍發現,十幾個人同時落網。
陶克陶胡經過查問才知道,這些人全是日本人。有一個會講蒙語的日本人說:“你們國家允許我們在這里測量地形、繪制地圖,并派軍隊保護我們。”
至此,陶克陶胡才知道,王府不僅勾結貪官污吏霸占草原,還引狼入室,吞食牧場。
蒙古人,以放牧為生,喪失草場,生不如死。
與其被人奪掉了鞭子,不如砍斷自己的雙手!
與其任人凌辱和欺負,不如騎在虎背上惡戰!
憤恨之中,陶克陶胡當即把抓住的12名以繪制地圖為名搜集情報的日本特務人員統統殺掉,繳了30名清軍的槍支彈藥及軍服,方解心頭之恨。
這些滿洲清軍,原歸伯都訥(今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副督統管轄下的巡防營所屬,號衣(軍裝)上標有“吉新軍”字樣。
陶克陶胡懂得“兵不厭詐”,為了掩蓋耳目,起義者便急忙脫去長袍、坎肩,換上清軍服裝;不等斂尸收場,就一人掛上一匹從馬,背上兩桿大槍,向西北方向揚長而去。
毛都吐·包德禮客棧的西北,大約二百多華里的地方,是卜敦寶力嘎(即今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陶克陶胡聽說這里也設有一處墾務局,便率義軍以神箭之速,一夜飛來,將墾局砸爛,殺了墾務局的官員。
陶克陶胡連續向清政府、旗扎薩克開二炮,又神速退回本旗。郭爾羅斯哈日套寶(黑坨子)、昂格來、達爾罕艾力一帶坨崗連綿、人煙稀少。起義軍就將這里做為隱蔽、遁去之地,從此消聲匿跡,長達幾個月之久。
無巧不成書。就在九月二十四日(即陶克陶胡起義的第二天),包圍毛都吐·包德禮客棧的時候,有個狡猾的通事(日本翻譯),從血泊里爬出來,逃到盛京(沈陽)。不久,駐盛京的日本領事館官員照會清政府和哲里木盟盟長,交出“馬賊”首犯陶克陶胡。于是,哲里木盟十旗(科爾沁右翼三旗、科爾沁左翼三旗,郭爾羅斯前、后二旗;杜爾伯特、扎賚特二旗),都下了“捉拿陶胡陶胡”的通緝令。
1907年陽春三月青草發芽的時節,無奈之中,陶克陶胡只好再次把人馬集合起來,晝宿夜走地,直奔札薩克圖旗(即科爾沁右翼前旗),計劃進入小興安嶺,占據優勢,擴大隊伍,磨劍以待,時刻準備著,與各旗的王府衛隊一決雄雌。
君一怒,可傾國。
民一怒,可破城。
陶克陶胡一怒砸了墾務局,殺了墾務官員,殺了日本人,惹下一場大禍。
猶如嘴巴戴上錮固的鐵嚼。
好似韁繩攥在官府的手里。
猶如光著腳板踩上了蒺藜。
陶克陶胡暫時將隊伍分散,有的投親,有的靠友,借此窺視官府的動向。
快刀,壓在脖子上。
怒氣,憋在喉管里。
陶克陶胡率眾起義,無奈的舉起了刀槍。隱蔽期間,有些人想家了,想阿爸(父親),想額莫(母親);陶克陶胡也在想念著妻子耐烈呼,思念著在妙因寺當小喇嘛的四子、五子。
季節已入隆冬臘月,但陶克陶胡率眾起義的傳聞,就像白毛風似的,刮遍了整個東蒙草原,《陶克陶胡的故事》,也由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