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科左后旗,全稱為科爾沁左翼后旗。科爾沁正音為呼爾沁,意思是“銳利”。元太祖成吉思汗有一支由他胞弟哈布圖.哈薩爾指揮的精銳侍衛隊,后被譽為“呼爾沁侍衛隊”。哈布圖.哈薩爾后裔的一部分就以“呼爾沁”——科爾沁做了科爾沁部落名。到了清朝天聰十年,即公元1636年(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登基后,在科爾沁部等各蒙古部落設旗建制,分封爵位,委任札薩克(執政官或旗長)。據《清史稿》《蒙古游牧記》載,科左后旗始建于順治七年(1650年)。清初設旗,以清朝早期進軍方向將蒙古分為左右翼兵,1650年建旗后,以位于科爾沁部中心的左后方稱為科爾沁左翼后旗,簡稱科左后旗,其名由此誕生。
清太宗皇太極于1636年在沈陽建立大清國后,在皇宮大政殿開始分封爵位,其中分封蒙古人爵位共十七等,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扎薩克臺吉、一等臺吉(塔布囊)、二等臺吉(塔布囊)、三等臺吉(塔布囊)、四等臺吉(塔布囊)、固倫額駙、和碩額駙、郡主額駙、縣主額駙、郡君額駙、縣君額駙。前六名統稱為“王公”,于清朝宗室爵位基本相同。
當時科左后旗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十八代孫棟格爾依勒都奇因軍功被皇太極冊封為鎮國公,鎮國公的爵位排在蒙古封號的第五位。1648年清廷又追封棟格爾多羅貝勒爵位,由第五位封爵提升到第三位,其子彰吉倫承襲。順治七年(1650年),彰吉倫被清廷晉封為札薩克多羅郡王,而由第三位封爵晉升到第二位。多羅郡王的封爵一直承襲到第十一代僧格林沁。在僧格林沁承襲多羅郡王三十年之后,于咸豐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因戰功卓著,由他承襲的多羅郡王晉升親王,賜號博多勒噶臺,由第二位封爵晉升到第一位。詔世襲罔替,即大清所稱的鐵帽子王,世襲次數無限,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不變。由于僧格林沁功勞顯著,名氣之大,所以把科爾沁左翼后旗改為他的封號博多勒噶臺親王旗,簡稱博王旗。我們昌圖縣隸屬于博王旗管轄之內。
清朝時期,科左后旗的面積包括今遼寧省昌圖、康平和法庫縣(哈拉嘎:指邊門)的一部分。清后期由于朝廷的借地養民政策使草原牧場被野蠻開荒,關外漢人大量涌入旗境,旗民被剝奪了依賴生存的草場,被迫遷至現在的境內。
以下是大清科左后旗十三代王公一覽表:
世代 姓名 年代 備注
第一代 棟格爾 1636—1643
第二代 彰吉倫 1648—1664 棟格爾子
第三代 布達禮 1664—1684 彰吉倫子
第四代 札噶爾 1684—1685 布達禮子
第五代 岱 布 1685—1710 札噶爾子
第六代 阿喇布坦 1710—1716 岱 布子
第七代 羅卜藏喇什 1716—1738 阿喇布坦弟
第八代 齊默特多爾濟 1738—1782 羅卜藏喇什子
第九代 巴勒珠爾 1782—1783 齊默特多爾濟弟
第十代 索特納木多布齋 1783—1825 巴勒珠爾子
第十一代 僧格林沁 1825—1865 索特納木多布齋嗣子
第十二代 伯顏訥謨祜 1865—1891 僧格林沁子
第十三代 阿穆爾靈圭 1891—1930 伯顏訥謨祜孫子,那爾蘇的兒子
由第十一代僧格林沁的博多勒噶臺親王開始至第十三代他的曾孫先后承襲了他的博多勒噶臺親王封爵,然而這三代親王都與他們的屬地昌圖縣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科左后旗的第一代親王僧格林沁,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第二十六代孫。他出生在嘉慶辛未年(1811年)科爾沁左翼后旗哈日額格蘇木百興圖嘎查普通臺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爾,史書稱壁啟,是吉爾嘎朗鎮巴彥哈嘎屯人,家境貧寒。僧格林沁幼年時,父子二人給富人家放牧,生活過得十分清苦。道光五年(1825年)七月,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后旗第九代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突然病逝,因索王無嗣,奉帝諭科左后旗從索王近親家族的青少年中選嗣。當時參加選嗣的十六人中,僧格林沁雖然只有十五歲,但科爾沁蒙古的優秀血統成全了這個優秀少年。選嗣開始,參加選嗣的青少年被一個一個領到道光帝面前過目,大多數不會說漢話,最后一個是僧格林沁,他人才出眾,談吐不凡,而且還會說漢話,他被道光皇帝選中,使他成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的嗣子。而索王的妻子和碩莊敬公主是嘉慶帝的三女兒,是道光帝的三姐,論輩分僧格林沁為道光皇帝的外甥。僧格林沁之所以有很好的漢語水平,在選嗣時獨樹一幟,是他十二歲時在昌圖老城文昌宮讀過三年書。他天資聰明,富有進取心,且學業有成,為他選嗣爭光添彩,昌圖這塊土地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僧格林沁是我國近代史上是非功過頗多的一員武將,他和中國歷史上諸多的顯赫人物一樣有他的雙重性。他有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維護國家獨立和尊嚴的歷史功績。如咸豐九年(1859年)六月,英法新任駐華公使普魯斯、布爾布隆率領由一艘巡洋艦和十三艘炮艇組成的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由英國海軍司令河伯少將指揮。他們行至天津大沽口,藐視中國軍隊的設防,不聽中國軍隊的勸阻和警告,強行闖入中國軍隊大沽口設防區,激起中國官兵的憤怒。僧格林沁當即下達反擊入侵者的命令,在僧格林沁的親自指揮下,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英軍六艘炮艇被打得不能作戰,其中四艘被擊沉。二十五名水手和64名海軍陸戰隊被打死,93名水手和250名海軍陸戰隊員受傷,傷亡總數達434人。這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武裝入侵中國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僧格林沁也成了我國抗擊外敵的民族英雄。馬克思對此發表文章說:“中國當局反對的不是英國外交使節前往北京,而是英國軍艦沿白河上駛。中國當局曾請普魯斯先生由陸路入京,無須用軍艦護送”,“那么中國人抵抗英國人武裝遠征隊,毫無意義的也是有理的。中國人這種行動,并沒有破壞條約,而只是挫敗了英國人的入侵”。(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二卷‘對華戰爭’一節)這次戰斗的勝利受到馬克思的贊揚。僧格林沁也有縱橫五省殺害太平天國和捻軍十余萬人的鷹犬本性,咸豐五年,他活捉了太平天國北伐將領林鳳祥、李開芳,使北伐戰爭最終歸于失敗。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僧格林沁率萬余清兵追擊捻軍首領張宗禹、賴文光部,在山東曹州菏澤縣高樓寨被捻軍包圍,全軍覆沒。4月24日,僧格林沁殉國,終年五十五歲,一代蒙族將星隕落。噩耗傳到昌圖,在僧王少年讀書的地方昌圖老城文昌帝君喇嘛廟,虔誠的喇嘛們諷經七晝夜,圍觀居民人山人海。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清王朝在昌圖老城北街郊外修建了僧王廟,謂“忠王祠”。1946年國民黨第五十二軍修建戰壕時忠王祠被毀。
僧王死后,他的兒子伯顏訥謨祜承襲了博多勒噶臺親王爵,伯顏訥謨祜承襲王位后,受到清廷的重用,領侍衛內大臣和北京城的九門提督等共十幾個職銜,可謂權高位重。僧王父子對他們的屬地態度截然不同,僧王除少年時期在昌圖老城讀書三年外,以后一次也沒來過昌圖。其子伯顏訥謨祜十分關心桑梓之地,對昌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在昌圖修建文廟、孔廟、建開文書院,使昌圖學子人才輩出,竟出現了“一榜兩進士,鄉試一舉人”的局面,其秀才不下幾百人。在科爾沁左翼后旗統治昌圖這塊土地的時候,歷有十三代王爺,其他王爺只知道要租,要貢物,對昌圖這塊土地的漢族生活文化方面的情況不聞不問,只有伯顏訥謨祜和碩親王稱得上關心鄉里的人。伯顏訥謨祜親王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去世,他的兒子那爾蘇因鑄成大錯,為避禍遵父命于1890年吞金自殺。伯王死后由他的孫子,也就是那爾蘇的兒子阿穆爾靈圭承襲了博多勒噶臺親王位。
科左后旗三代親王與昌圖
阿穆爾靈圭
阿穆爾靈圭是清代名將僧格林沁的曾孫,他與光緒十七年(1891年)承襲札薩克王位,成第三代博多勒噶臺親王。繼承王位時他年僅六歲,成年后同樣受到清政府的重用。他常年駐京,歷任八旗都統,總司(宮廷)稽察守衛事宜王大臣。新政時期,他上奏清廷在蒙旗勘修鐵路,在包括昌圖在內的本旗興辦新式學堂,并在北京主持創辦了“振興蒙古”、“增殖蒙人生計”為宗旨的蒙古實業公司。
阿穆爾靈圭處在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大動蕩的年代,在這一時期阿王(阿穆爾靈圭親王)為了蒙古王公貴族的利益也活動頻繁。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后,東北地區的革命黨人也開始到處活動。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在采取種種防范措施的同時,深恐革命活動蔓延到蒙旗,并電請阿王回到東北,協商鎮壓革命。阿王以“欽命辦理各盟蒙旗事宜”的頭銜抵達奉天,又返回本旗。他首先征調本旗兵丁,配合趙爾巽防堵革命黨人在蒙旗附近進行活動。并要求趙爾巽撥發武器,以武裝大批蒙古騎兵,同清軍協調鎮壓革命黨人,但由于得不到槍械、軍餉,此計劃未能實現。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于清廷“議和”期間,袁世凱利用南北對峙局面,一方面威逼革命黨人向他妥協,另一方面迫使清朝皇帝退位,清朝的滅亡指日可待。這時在北京的一些蒙古王公極力反對共和,反對清帝退位。阿王從東北返回北京,稱為“蒙古王公聯合會”中內蒙古的重要代表,說明他同其他蒙古王公一樣極力反對共和。
這時據鼓吹“滿蒙獨立”的日本浪人川島浪速(漢奸叛國者,日本間諜川島芳子的義父)1912年2月5日致日本參謀本部電:“昌圖的博王(指阿穆爾靈圭)于數日前來京,其對于蒙古將來的意見完全與愚下一致”。川島的意圖是策劃“滿蒙獨立”運動,說明阿王回北京后與川島有過接觸,對“滿蒙獨立”至少表示過贊成的意見。1912年3月6日,曹錕兵變,駐京的蒙古王公為另謀出路紛紛返回蒙旗,而阿王仍留在北京。對此,跟隨阿王多年的科爾沁左翼后旗官員金殿彩向日本人透露:“阿王為了觀察時局,暫時留在北京,旗下官員奉阿王命令,目前正在進行整頓武裝等各方面準備工作”。同時他還說:“這次計劃中訓練新兵1000名,其中500名由昌圖的王尚忠監督,另500名由金殿彩管理”。4月末,將昌圖的一個喇嘛廟改建為兵營,5月,旗下兵丁被招募到昌圖進行了訓練。當時奉天《盛京時報》也報道了該旗壯丁“以喇嘛廟為營寨朝夕操練,以求精熟”。說明阿王本人雖在北京,但對旗里的事情已經做出了比較具體的計劃和布置,并以科左后旗的昌圖為他的基地來操練兵馬,以便東山再起。對此日本人松本菊熊也特來昌圖探尋科左后旗的動向。
隨著形勢的的不斷發展變化,“滿蒙獨立”只是一場空想,沒有成功。以阿穆爾靈圭親王為首的蒙古王公聯合會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涉及蒙古王公貴族利益的十一條要求,袁世凱政府通過對十一條要求個別修改,基本滿足了蒙古王公們的要求,由此換取了哲里木盟各旗王公們對中華民國的承認及對共和的贊成。至此阿穆爾靈圭親王成為蒙古王公貴族階級在北洋軍閥政府中的主要政治代表。
科爾沁博多勒噶臺三代親王,從第一代親王僧格林沁在昌圖老城文昌宮讀書三年,到他的兒子第二代親王伯顏訥謨祜重視桑梓之地的教育事業,在昌圖修文廟、孔廟、建開文書院,再到第三代親王伯顏訥謨祜的孫子阿穆爾靈圭,在昌圖招募兵丁,建立兵營,訓練新兵,企圖在必要時建立滿蒙政權,三代親王都與昌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博王府眼中,昌圖可謂科爾沁左翼后旗的一塊寶地。
博王爵位清帝封, 王公大員駐北京。
旗內昌圖桑梓地, 迢迢千里總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