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過了朝克沁殿,在另一個巨大的臺基上,是一座二層藏式建筑,這是主佛堂綱桑殿,殿內供奉著固倫端貞長公主帶來的金佛。在主佛堂內,還有很多銅制、木雕或泥塑的佛像、菩薩像和羅漢像,佛燈長明,香煙繚繞,金碧輝煌,莊嚴肅穆。綱桑殿頂部有銅質鎏金的法輪和神鹿,稱金頂。聽說綱桑殿還有個地下室,內藏金字《甘珠爾經》和《丹珠爾經》,以及歷代活佛收集的密宗經卷,我沒進去過。綱桑殿和朝克沁殿是西瑪拉沁廟的中心。
綱桑殿的西邊是拉僧殿(也稱八十一間都根),這是修密宗的地方,四壁繪有形象各異的佛、神、仙、鬼像,有十八層地獄圖和人生轉世輪回圖,畫盡了人間罪惡之后果,善道之喜緣,陰森恐怖,聽說還有雙身佛,對這些,我不敢看,也看不懂,而對拉僧殿的那尊兩丈多高的銅質鎏金邁達爾佛像,倒是印象很深。
圍墻外沿著圍墻西、北、東三面,排列著二十一尊度母(達爾哈克)浮雕石像,立在基座上,足有一人多高。
拉僧殿往西到西墻的狹長地帶,是幾十棵百年樹齡的文冠果樹,這是寺廟的特有樹種,有身份的喇嘛喝的“僧登茶”,就是由文冠果樹的嫩葉精制而成的,據說吃文冠果榨的油能延年益壽,喝文冠果樹枝熬的湯能治腰腿疼病,老百姓簡直把文冠果樹當神樹來敬仰。在掛果季節,我久久地站在樹下,仰望那一顆顆雞蛋大小的綠色圣果出神,卻不敢有絲毫摘取文冠果的邪念。
后院是活佛的寢宮(葛根奧日道)。葛根就是活佛,據說民國十六年(1927年)九世班禪卻吉尼瑪來瑪拉沁廟宣化放經,就住在這里。西瑪拉沁廟的活佛共轉世六次,其中有三位活佛的遺體,處理成干尸,供奉在東瑪拉沁廟的舍利殿內。最后一位轉世靈童,是在東瑪拉沁李姓蒙古族人家發現的,這位末代活佛,解放后還俗學習藏醫,成為李大夫,為農牧民治病,還娶妻生子,他的妻子曾是我的小學同班同學。
西瑪拉沁廟整個建筑群周長五華里,掩眏在榆樹林中,鳥鳴聲此起彼伏,佛殿的金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上邊祥云繚繞,從南往北看,鱗次櫛比,氣勢雄偉。西瑪拉沁廟和西瑪拉沁之間有一片明沙。奇怪的是,這片明沙從不移動,從不侵襲寺廟和村莊。沙丘往南有一條隆起地帶,像一條土龍,龍頭在希拉沐倫河北岸,西瑪拉沁廟的喇嘛,有的會看風水,說這里有講究,于是在“土龍”身上選個位置,建了一座敖包。這座敖包和一般的敖包不同,一般的敖包是用石塊堆積而成,或者是就地取土堆積而成,而這座敖包是用青磚砌的,外邊刷白灰,直徑丈五,兩層樓高,碉堡狀,藏式風格,是瑪拉沁廟建筑群的組成部分,敖包的兩個功能它兼而有之,既是作為神位以供祭祀,也是個地理標志,從遠處看,它先于瑪拉沁廟的金頂,進入人的視線。從敖包往西南百步開外,是一個圓形的泡子(淖爾),直徑百米。敖包往東是一片青草甸子,每年的那達慕盛會便在這里舉行。
西瑪拉沁廟鼎盛時期曾有喇嘛七百多名,成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科左中旗的中心。到土改前,這里還剩三百多名喇嘛,在西墻外有上百間僧舍,分成五趟街。
四
我家祖籍遼寧阜新,具體是哪個區哪個村哪個屯,我不清楚,我也從未去過阜新。據史書記載,阜新地區的蒙古族,是清朝初期從西土默特遷徙過來的,稱“蒙古勒津”部。我爺爺道隆嘎,奶奶金氏,育有二子四女。長子諾門赫,漢名謝良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生人,屬牛,是我的父親;次子納慕吉勒,宣統元年(1909年)生人,屬雞,是我的叔叔。 (待續)
謝仲元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