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人老了,愛做夢,夢見故土,夢見祖輩父輩,夢見兒時的自己,鮮活而清晰。早晨醒來,產生了把這些鍵入電腦的沖動。付諸行動,就有了這篇習作——《夢中的瑪拉沁》。
一
瑪拉沁是蒙語,直譯過來就是牧民。但我要說的瑪拉沁,是村名,是廟名,也與人名有關。說是地名,因為這里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叫瑪拉沁;說是廟名,因為這里曾有過瑪拉沁廟;說與人名有關,因為瑪拉沁是我的別名的前三個字。我的別名是隨村名而取的,寓意“瑪拉沁村的男孩”,今天這個男孩老了,經常夢見瑪拉沁。
從瑪拉沁這個名稱不難看出,這里的先民是放牧為生的。按行政隸屬關系,瑪拉沁屬科左中旗。清朝后期,蒙地放墾,從清末到民初,科左中旗大規模放荒共七次,在出放的土地上先后設置了梨樹縣、懷德縣、遼源縣、通遼縣。現在的科左中旗比從前小多了,變小了的科左中旗,農耕文化開始占主導地位。
瑪拉沁村就位于現在的科左中旗的東南部,希拉沐倫河北岸。從自然景觀上看,這里是坨甸相間、由甸向坨的過渡地帶,向南、向西、向東南,是平展展的甸子地,向北則緩緩隆起,起起伏伏,除了一些零零碎碎的明沙外,都有植被覆蓋,但土壤層很薄,當地稱這種土地為“坨子地”。坨者,堆起也。坨子地就是植被覆蓋下的沙丘,被今天的生態學家稱之為“生態脆弱區”,適當擾動尚可自動修復,過度墾殖就會沙化。從居民分布來看,這里是蒙漢雜居、以漢為主向以蒙為主的過渡帶,瑪拉沁以南、以西的屯子,一般都叫這個“窯”、那個“窩鋪”的,居民以漢族居多,講漢語,有少數幾戶蒙古族,也跟著講漢語;瑪拉沁以北,則以蒙古族居多,屯子的名字也就叫什么什么“艾里”、什么什么“營子”了,講蒙語,有三兩戶漢人,也都跟著學會了說蒙語。
科左中旗,全稱科爾沁左翼中旗,始建于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科左中旗又稱達爾罕王旗。從第一代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到末代達爾罕親王那木濟勒色楞,一共世襲罔替十一代。1931年“九·一八”以后,日本人侵占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把遜帝溥儀扶上臺當傀儡,成立了偽“滿洲國”,科左中旗成立旗公署,旗札薩克改為旗長,日本人讓那木濟勒色楞當旗長,他不愿意為日本人效勞,到北平,住在安定門紅羅廠的老達爾罕王府,賦閑去了;讓他當盟長,他也不干,托人從北平地安門大街法國人開的清原醫院,買來一張X光片,推說自己患了肺結核,拒絕赴任。
這樣,末代溫都爾王陽森扎布成為日偽時期科左中旗的第一任旗長,旗公署設在巴彥塔拉鎮,于是在溫都爾王府西邊,新蓋了一處旗公署大院。從此,科左中旗的政治中心便從達爾罕王府轉移到溫都爾王府,即從烏力吉圖鎮轉移到巴彥塔拉鎮。當地人稱巴彥塔拉鎮為王府,有時也稱街(gāi)集,是因為鎮上有幾個小商號。瑪拉沁村就在王府以東八華里處。
二
瑪拉沁分西瑪拉沁和東瑪拉沁。兩個瑪拉沁相距三里地,中間有兩個寺廟,靠近西瑪拉沁的叫西瑪拉沁廟,簡稱西廟,靠近東瑪拉沁的叫東瑪拉沁廟,簡稱東廟。前幾年我讀了特木爾巴根、張弓長等先生的有關文章,知道了兩個瑪拉沁廟的歷史淵源。
西廟,最早的名字叫極樂集福寺,后來改稱慧豐寺,是固倫端貞長公主達哲,在順治四年(1647年)下嫁給科爾沁第一代多羅郡王奇塔特以后修建的,多羅郡王俗稱溫都爾王。郡王比親王低一級,所以溫都爾王比達爾罕王也低一級。 (待續)
謝仲元
連 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