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庫倫發現三百年前戲曲故事彩繪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庫倫發現三百年前戲曲故事彩繪

轉載 烏蘭其其格2016/06/17 15:11:03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2971 閱讀 0 評論 0 點贊

庫倫象教寺發現

三百年前戲曲故事彩繪

 

 打金枝,傳統劇目,現在舞臺仍在上演。

    今年七月,受庫倫旗旅游局邀請,前去參加東蒙喇嘛教圣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庫倫三大寺開光典禮暨風水山敖包祭祀活動,因當日人潮如涌、摩肩接踵,未及細看。嗣后,再一次接受旅游局張局長邀請,與亦秋、雅君等前往庫倫三大寺,對象教寺扎薩克達喇嘛辦公、住宿合用二層小樓進行觀摩。并對小樓迎面門楣之上的彩繪進行鑒定。因受客觀條件限制、時間倉促,加之彩繪內容豐富,年代久遠,遂提出將彩繪拍照后仔細辨識。此后,張局長先行將29福彩繪發過來,看過之后,心里既有激動,又有興奮。這是一批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繪畫,但畫面大部分完整清晰,人物栩栩如生,極其生動,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是極其難得的歷史遺存,這批彩繪的挖掘整理,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不僅為庫倫三大寺增添了新的旅游亮點,對戲劇史的研究也提供了鮮活的證據。


   琵琶詞,《秦香蓮》一折

 

     庫倫旗是清代漠南蒙古唯一實行政教合一的蒙古旗。達喇嘛在旗里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而象教寺就是達喇嘛辦公、會客、住宿所在。象教寺始建于1670年(康熙九年),距今已有340年歷史。在庫倫旗,舊時曾有寺廟70余座,含象教寺在內的清源寺、福緣寺合稱庫倫三大寺,是庫倫乃至東部蒙古的宗教中心。興源寺建于1649年(順治六年),竣工于1650年(順治七年)。清廷賜名“興源寺”,并賜蒙、漢、藏三體文字匾額。康熙五十八年擴建。福緣寺建于1742年(乾隆七年)。因象教寺為庫倫行使政教權利的中心,在建筑格調、布局上和其他寺廟迥然不同。佛殿只占全寺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面積為扎薩克達喇嘛居住會客、印務處辦公場所。二層小樓即坐落在象教寺佛殿后面。

庫倫發現三百年前戲曲故事彩繪

                               


  照州橋,即趙州橋。民間故事。

 

這批戲曲彩繪鑲嵌在象教寺二層小樓迎面門楣上方,小樓共五間,每間8幅。所涉戲曲故事有戰國、三國、隋唐及明代。既有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又有神怪傳說,內容十分豐富。因為畫面上方就是二層樓的陽臺,寬近三米,對彩繪起到遮陽避雨的作用,加上畫面是用礦物顏料繪制,歷經三百余年后,仍保持色彩艷麗,線條清晰。

    彩繪雖然出自民間畫師之手,但卻表現了不凡的功力,構圖精巧嚴謹,一筆一劃力求精準傳神。尤其是對人物的刻畫,神態表情無不到位,與畫面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心里都十分準確,是難得的繪畫精品。


演火棍,楊家將故事。即《雛鳳凌空》、《打焦贊》。



 

    象教寺建成比著名的徽班進京還要早120年。但那時北京已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戲曲活動十分活躍。當時在京城演出的多是梆子、弋陽腔、昆山腔等。但以梆子為最盛,影響最廣泛。這四十幅彩繪就應該是以梆子戲為藍本繪制而成。

    彩繪中所涉及的劇目,大多數在現在的戲曲舞臺上還能見到,如《紅鬃烈馬》(及即《武家坡》)、《王三公子審律》(即《玉堂春》)、《戰太平》《定軍山》《失街亭》《斬馬謖》等等。也有一些劇目多年不演或僅在地方戲曲,如秦腔中仍保留。在彩繪中《紅鬃烈馬》故事較為完整,從《彩樓婚配》至《登殿》,幾乎囊括了大部分劇情。但在《趕三關》與《登殿》之間,夾有一幅《收高士稷》,是現今京劇等演出本里所沒有的。查秦腔、京劇傳統戲劇目也不見這個劇目。經考證,早期秦腔演出本里確實有這一折戲,名稱為《收高士紀》。其中只有稷、紀一字之差。


 彩樓婚配,紅鬃烈馬中一折。相府千金王寶釧搭彩樓拋繡球招婿。

   彩繪中畫面上都標有題目,有的標在畫面一旁,有的寫在旗幟上或城樓上,均白色做底,黑字。不知是繪畫者筆誤還是有意為之,題目上的字有多處別字。如斬馬謖的“謖”寫成“樞”、把失街亭的“亭”寫成“庭”、把鴻雁(鸞)捎書的“雁”寫成“鳶”。這些是屬于錯別字,抑或有意為之,尚待進一步考證。

   從畫面上戲曲人物的服裝、道具、化妝上看,當時已經相當規范,其中生角、凈角的盔甲、褶子、盔帽與現在舞臺裝扮差別已經不大,只是武將的靠旗要比現在的短小。差別最大的當屬旦角的頭飾(頭面),彩繪上的人物,如王寶釧、蘇三、楊排風等均很簡單,比起現今舞臺上旦角頭飾的復雜艷麗相去甚遠。這也反映出戲曲舞臺的變化進展。

    劇中人物的鞋、靴,也以人物角色而定,如老生、武生,凈角的厚底,吏皂、武丑的薄底快靴。在《登殿》中,代贊公主腳穿“花盆底”,只是形狀上與當今舞臺上的“花盆底”略有出入。

    彩繪雖然是表現的戲曲故事,但并不完全局限于舞臺。在服飾等方面向戲曲舞臺靠攏,在房舍、花木、馬匹等方面則盡量生活化,側重寫實。這就使畫面更加豐滿、生動,顯得更真實。如《馬鞍山》,一葉小舟停泊在江邊,船下有流水,岸邊有蘆葦。俞伯牙靜靜地撫琴,對面小童正在烹茶;遠景有山石樹木,鐘子期頭戴斗笠,手持斧頭側耳聽琴。整個畫面采用中國繪畫散點透視的方法,三個人物有主有次,景物各得其所,使人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


 

馬鞍山,故事取材自三言二拍《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即高山流水故事。


   從彩繪破損情況來看,色彩剝落多是上下成條狀,很有規律,可以清晰地看出木質紋理,說明畫面的底板為木質。從紋理走向看,應是質地細密、變形較小的紅松板。
   這批彩繪涉及戲劇、歷史、民俗、繪畫等多個方面,內涵極為豐富。全部弄清楚尚需時日。目前,只是將畫面對應的戲曲劇目搞清楚,其它還要進一步研究分析。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