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風雨六年,我們相伴而行
6歲,對于一個孩子,還是稚嫩可愛的童年;6年,對于一張報紙,卻足以成長成如一棵茁壯的大樹。
歲月匆匆,6年來,《科爾沁都市報》肩負起“責任媒體”的重任,腳踏實地,關注民生,以其樸實的心態,面對廣大民眾、服務于廣大民眾,成為人們心目中上連政策,下接地氣的平民媒體。
《科爾沁都市報》關注民眾疾苦,為百姓排憂解難,成為群眾的代言人。凡是涉及百姓的事,事無巨細,都要奔走呼號;關注弱勢群體,扶危解困,一個個貧困少年獲得來自社會的溫暖,一個個優秀學子擺脫困境,走進大學、完成學業。
每當看到這樣的報道,都會感受到一股股暖流。這些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援手,因為有了《科爾沁都市報》這樣的媒介,才會匯聚成熊熊燃燒的大愛之火,它來自社會,也必將溫暖社會。也許,這些行動對于更多的需要關愛的人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畢竟點燃了愛的火炬,這種源自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必將會在愛的火光照耀之下,代代傳承。
這6年,也是我和《科爾沁都市報》相伴而行的6年。自從退休以來,專心從事科爾沁歷史文化的學習研究;同時,在游走草原,領略科爾沁山水魅力之際,寫下心中所感。《科爾沁都市報》,成為我發表作品的陣地之一。
6年來,我的幾十篇作品發表在《科爾沁都市報上》,因此,經常接到讀者打來的電話,或贊揚,或肯定,還有的和我一起共同回憶那些逝去的歲月。“文化周刊”、“科爾沁風”、“科爾沁往事”這些與科爾沁歷史、文化密切相關的欄目,成為《科爾沁都市報》的一張靚麗名片,它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關注家鄉,熱愛家鄉的科爾沁人矚目的焦點,成為寄居他鄉的游子的心靈驛站。我的記錄科爾沁歷史的系列文章“老通遼回眸”刊出后,更是引起很多人的關注,紛紛打來電話,有讀者,也有企業。這表明的確有很多人十分注重科爾沁的過去。回顧歷史,是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科爾沁的一種表達方式。
6年風雨兼程,6年兢兢業業,吸引了一大批讀者,打造出一個響亮的品牌,這一切,凝聚了媒體人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凝聚了眾多記者、編輯們的滿腔熱忱和辛勤的汗水。同時,也凝聚了廣大讀者殷切的熱望和熱情的支持。把《科爾沁都市報》從一株幼苗培植成枝葉婆娑的大樹,更得益于辦報人的智慧,得益于關注民生,體貼民意的辦報宗旨。正是這種“綠葉對根的情懷”,這株幼苗才獲得了一片廣闊而肥沃的扎根土壤。
6年,還只是一出大戲的序曲。今后的路還很長,但是我相信,有了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隊伍,有了一大批忠實的讀者。《科爾沁都市報》明天會更加美好。
讓我們繼續牽手同行,共同打造出具有科爾沁地區特色的,老百姓自己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