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
文/金巴拉
有清一代,科爾沁左翼中旗(簡稱科左中旗,俗稱達爾罕旗)蒙古王公貴族與滿清皇室聯姻相互嫁娶人數達到61人次,占整個滿蒙聯姻人數595人次的十分之一強。清早期從科左中旗共走出孝莊文皇后、孝端文皇后、孝惠章皇后、額爾德尼布木巴(后被廢為靜妃)四位皇后。迄今為止,筆者從清朝眾多正史中查明,在上述四位皇后中只有孝惠章皇后來到科爾沁草原,省親家鄉科爾沁左翼中旗。
孝惠章皇后生平大事年譜
孝惠章皇后(名諱不清)(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或稱孝惠,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科左中旗始祖莽古斯之子宰桑曾孫多羅貝勒綽爾濟之女。后金崇德六年(1641)出生于科左中旗境域所屬七家子努圖克,蒙古語稱“道蘭格勒努圖克”(偽滿洲國期間,于1932年4月成立偽東科中旗時在此設努古斯臺努圖克。1948年10月5日,劃歸今通遼市科左后旗,稱為烏蘭敖道蘇木烏力吉塔拉嘎查。烏力吉塔拉嘎查為解放后命名)。孝惠章皇后之父綽爾濟是科爾沁貝勒宰桑次子察罕之長子,孝惠章皇后是孝莊文皇后侄孫女。后金天聰七年(1633)九月,阿巴泰第七女下嫁綽爾濟,于順治九年(1652)八月以軍功封多羅額附綽爾濟為鎮國公。順治十八年(1661)封科爾沁鎮國公額附綽爾濟為多羅貝勒。順治十年(1653)八月二十五日,順治帝將原配皇后額爾德尼布木巴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為靜妃。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初三日原配皇后侄女孝惠嫁于順治皇帝為妃,同年六月十六日孝惠被順治帝冊封為皇后。同年,孝惠章皇后之妹也嫁給順治帝并冊立為妃,于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被康熙帝加封號為淑惠妃。由此繼崇德朝中宮皇后哲哲與兩位侄女布木不泰莊妃、海蘭珠宸妃同嫁一夫后,又一次出現了姑侄三人同嫁一夫的現象。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順治皇帝福臨駕崩。正月初九日順治皇帝第三子玄燁升太和殿,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康熙元年(1662)。孝惠章皇后被康熙帝尊為皇太后。康熙元年(1662)十月初三日,恰逢孝惠章皇后生日,子康熙皇帝玄燁為孝惠章皇太后上徽號為仁憲皇太后。其后康熙皇帝共四次為孝惠章皇太后上徽號進冊寶,每次均在上一次徽號或冊寶上加上兩個字。康熙四年(1665)九月二十五日,康熙帝為孝惠章皇太后進冊寶,寶文曰“仁憲恪順皇太后”;康熙六年(1667)十一月十七日,康熙帝為皇太后上徽號進冊寶,上徽號曰“仁憲恪順誠惠皇太后”;康熙十五年(1676)正月十一日,康熙帝為皇太后上徽號曰“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皇太后”;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二十四日,康熙帝為皇太后進冊寶,寶文曰“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皇太后之寶。”康熙三十七年(1698)八月至十一月間,奉皇太后懿旨,孝惠章皇太后隨康熙皇帝赴盛京(沈陽)福陵、昭陵和孝陵(清東陵)謁陵祭拜,期間孝惠章皇后取道省親家鄉科左中旗。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二月初六日,孝惠章皇太后逝世,享年77歲。十二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為孝惠章皇太后上謚號“孝惠仁憲莊定端純順天翊圣章皇后。”今天我們所稱呼的孝惠章皇后,就是以此謚號而來。
拜謁祖陵、省親科爾沁緣由
康熙二十七年(1688)漠南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為實現統治蒙古各部,在俄國沙皇的慫恿支持下欲占領割據大清國西北,即今內蒙古西部及漠北地區。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六月初,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率三萬鐵騎,越杭愛山,分路向喀爾喀土謝圖汗、宗教領袖哲卜尊丹巴發起進攻。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噶爾丹率軍進入內蒙烏珠穆沁,大肆掠奪人畜。六月二十二日康熙帝親征噶爾丹。自此為保證大清西北安寧,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曾先后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境內)、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南之宗莫德)征剿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1697)大清軍征剿噶爾丹取得決定性勝利,康熙三十六年(1697)閏三月十三日,噶爾丹兵敗后逃至阿察阿穆塔臺地方,飲藥自盡身亡。因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并取得大勝,皇室諸位大臣要為康熙帝和孝惠章皇太后上尊號徽號,康熙帝及孝惠章皇太后均反對。對此康熙帝說:“噶爾丹之滅,由于上天之篤祜,祖宗之福佑,眾將士之勤勞也。”康熙三十七年(1698)秋七月甲戌日,康熙帝說:“朕三次親征剿滅噶爾丹,皆祖宗庇佑所致,朕奉皇太后,躬詣盛京謁陵告祭,但此時秋禾盛長,若由山海關而行,恐致踐踏田畝,可取道口外前往。”以上康熙帝所述道出了此次東巡拜謁祖陵是因為康熙三次征剿噶爾丹并且取得勝利,勝利的原因是因為祖宗庇佑的結果。為此康熙帝奉圣母孝惠章皇太后的詣旨,與圣母皇太后一同赴盛京福陵、昭陵及孝陵謁陵祭拜。
孝惠章皇后自順治十一年(1654)來到京師嫁給順治帝以來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的44年間,未曾回到家鄉科爾沁,她非常思念家鄉科左中旗。因走出科爾沁草原遠嫁到滿清皇室為皇后的孝莊文皇后、孝端文皇后和姑母額爾德尼布木巴皇后均未曾省親過科爾沁。自己在有生之年,借此慶祝征剿噶爾丹勝利拜謁祖陵之際可取道省親家鄉科爾沁,于是省親科爾沁的愿望得以實現。
(待續)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