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老通遼回眸之三十八——老通遼歷史上的“第一”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老通遼回眸之三十八——老通遼歷史上的“第一”

轉載 烏蘭其其格2016/06/11 14:51:36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12344 閱讀 0 評論 12 點贊

日偽時期通遼街道

 


第一次出現“通遼”這一地名

 

 民國二年(1913)1月25日的《黃仕福為開放鎮基掣簽招領請備案給奉天都督的呈文》中,記載,“去年十二月,……擬即設立鎮基,定名通遼。”

 這一名稱被奉天省民政廳下文正式批準,則是在1903年7月。就如一個孩子,從這一天起,上了戶口,有了具有法律意義的域名。

 

第一次進駐部隊

1914年7月,奉天后巡防后路第七營營部駐防通遼鎮,營管帶張凱文。

 這時的通遼鎮建成的房屋不多,大多集中在城東南角,即現和平路與向陽大街交角一帶。臨街房屋就成了部隊的營房。

 此前,在黃世福帶領荒務總辦人員到巴林塔拉(白音太來)時,奉天后路巡防吳俊生就派人跟隨保護。當時,由于科爾沁草原放墾此起彼伏,很多蒙古人失去生計,被迫鋌而走險,成為打家劫舍的“蒙匪”令政府不堪其擾。

 

第一次稱“通遼鎮”

 

 通遼稱剛剛建立,雖然也叫“鎮”,但并未正式設治,原因之一,是草創初成,人煙稀少,不足以成為規模。一直到1914年12月才正式稱鎮并設治,成立設治局,局長富明哲。設治局下設“承審員、農商會、警察所、文牘等機構。

 

第一個西遼河渡口

 

 1914年三月,一個叫郭錫三的船戶為“有利交通,方便行人”,從遼源(鄭家屯)購來一只大木船,在西門外設義渡船口。“經巴林愛新農林會轉呈遼源縣公署,已尊請軍警各界保護”。

 

第一個教育主管機構

 

1919年2月,通遼縣成立勸學所,委任馬希駉為所長,勸學員郭文陣、王文厚。

1923年,將勸學所改為教育公所,所長馬希駉。

1929年春,通遼縣教育公所改為教育局,馬希駉任局長

 

第一所小學

 

 1916年11月,孫憲祖、孫秀山等呈鎮教育公所批準,在通遼鎮設立一班初等小學校,召集學生30人。翌年3月,遼源縣正式批準為鎮立國民學校,租房10間,招收學生二級。

這是通遼歷史上第一座正規學校。但自此后幾年里,學堂與私塾并存了多年。

 1918年,鎮學務委員李慶函請設立鎮高等小學校,於當年下半年將鎮立初等小學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學制7年,校長李慶。

 

第一次叫“通遼縣”

 

 通遼最初建城,名曰“通遼鎮”,是奉天省遼源縣(現吉林省雙遼縣)屬下。1916年,通遼鎮設四個區,共63個村(屯),鎮內蒙漢居民4,506戶,人口已達到26836人。其規模與當初主管縣城鄭家屯不相上下。這一年,成立試辦通遼縣設治委員公署,設治委員富明哲。

 1918年,“為防匪患,本街商民自行捐款,在四周修筑土城,分列八門。城內商鋪三百余家,房屋逐漸增修,街市繁榮,大有繁榮氣象。鎮管轄有村屯63個,又新搭窩鋪(堡)百余處,蒙漢居民約有萬余戶,男女六萬余人。先后放荒已墾熟地22,000余方。境內劃四區,設警察分所一處,馬步警長71名。

3月,“省長任命富明哲為試辦通遼縣設治委員,27日攜帶官方到任。”

1918年6月26日,通遼實行縣治,設立通遼縣公署,行政直屬奉天省。

 

第一次航運

 

 1919年,“通遼縣會同達旗王公議決試辦遼清河運。航線由遼源縣(鄭家屯)碼頭到通遼縣南海猞猁、通遼北門外鄂包(敖包)兩碼頭。

 

第一條鐵路

 

 1921年12月,鄭家屯至通遼鐵路竣工全長114.5公里,翌年1月正式營業。這條鐵路是北洋政府擬建的“滿蒙五路”之一,四洮鐵路支線。全部工程向日方貸款,日方提供技術、設備。建成后控制權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成為其掠奪東北及蒙古東部資源的運輸線。

 第一條通往山海關、奉天的鐵路打通線——后改稱大通線于1927年11月15日正式通車。全長251.7公里。

 

第一家“中外合資”與“外資公司”

 

 1916年3月,日本人早間正志和中國人張明府創辦公濟號農場。這是通遼鎮第一家“中外合資”農場。

 1921年,日本人早間正志、松崗信夫在通遼開辦 “華興公司”經營墾務。用拖拉機耕地。這也是通遼地區最早見到的拖拉機。

 日本人覬覦內蒙古東部已非一日。“公濟號 ”“華興公司”就是他們為實現“獨占滿洲”罪惡計劃邁出試驗性的一步。

 此事是經縣知事(縣長)富明哲批準,他應對此事應負有責任。日本人侵入通遼開辦公司一事,終于被張作霖發現,1923年5月,省政府一紙文書,結束了自通遼建鎮、設縣治一直在通遼任職的富明哲的仕途。文件稱:“富明哲操守難信,政務廢弛,撤任聽候查辦。自民國七年二月一日到任,到十二年五月十二日交卸。遺缺由富維驥署理。”

 在處罰富明哲的同時,通遼縣招墾局聘請兩名蘇聯人做技術顧問,開辦火犁公司。火犁,即拖拉機,是當時人們的稱呼。后來,“火犁公司”成為當地村名保留。

 

第一家工業企業

 

 1923年,由軍閥吳俊生投資65萬元修建“通遼電燈廠(長記)”,“長記”是主管該電燈廠的是吳俊生的侄子吳長麟。

 

第一位在通遼創業的“海歸”

 

 1925年1月,留美農業科學碩士張鴻鈞在通遼距通遼縣城西60公里的排山達建“忠義農場”。農場所有農具均購自美國,有12馬力、20馬力拖拉機、墾荒馬犁、耕地馬犁、16片圓盤耙等。奉天省長公署發訓令,予以推薦。

 

第一個植樹節

 

 植樹節,始于中華民國。1915年,孫中山向袁世凱大總統提議設立植樹節,以鼓勵民眾植樹造林,得到袁世凱認可,定于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舉行植樹節大典并從事種樹。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民國政府農礦部公布了《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區植樹暫行條例》,規定每年3月2日為全國植樹節,各省必須舉行儀式和造林活動。

 從通遼鎮建立第三個年頭的1915年開始,通遼每年都有了植樹節慶典,屆時,縣知事訓話,公布當年植樹任務。機關、街道及周邊各村普遍種樹。如1928年清明節,“縣知事齊鄉率僚屬及各學校職教員、學生并各鄉紳,在城北苗圃舉行植樹典禮。”

 1923年3月6日,縣公署決定在縣修道種樹,并制定“修道種樹辦法”。全年修縣道3條,250里。鄉道兩條,36.5里。無論縣、鄉、里道兩旁均載植柳樹墩。

 “柳樹墩”,是當時特定情況下植樹的權益辦法。因為沒有苗圃,栽種樹木只能砍柳樹枝條。為保證成活率,每一個樹坑內栽種十幾根柳樹枝,所以稱“柳樹墩”。好在當時地下水位高,柳樹易成活。后來,在通遼城北建苗圃,城里種樹不再載種柳枝,改為以株作為計算單位。如:1925年3月16日,縣公署訓令:清明在即,各區補種栽樹亟應進行,每區本年應種樹5,0000株。

 

第一次體育運動大會

 

 1926年5月5日,通遼縣召開體育運動大會,縣師中學生徐洪勤獲1,500米和5,000米冠軍。

 

第一次大規模“合法”種植大煙

 

 1923年3月,通遼縣“遵循東三省臨時籌集總局訓令”,各區攤派任務種植“煙苗”(鴉片)。一區8,000畝,二區15,000畝,三區15,000畝,四區15,000畝,五區13,000畝,六區13,000畝,七區8,000畝,八區15,000畝。而就在前一年三月,通遼縣上行下效成立禁煙局,并在各區設立檢驗所。在發布種植大煙“訓令之后的7月份,又成立通遼縣禁煙善后局。

 

第一家汽車運輸公司

 

 1924年2月,陳銘三募集資本三萬元,購進新式汽車,成立汽車公司,運行在通遼——開魯之間。但因當時路況太差,特別是春季翻漿,難以行走。日軍占領通遼后,該公司停運。1934年5月5日,日本人池田吉郎購進6輛汽車,開辦通開長途運輸公司,運行區間為通遼至開魯。

 

第一個飛機場

 

 1934年,日軍在通遼縣城北門外修建飛機場,瀝青鋪設飛機跑道,可起落小型飛機。1945年日本投降,欲將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劫持到日本,被蘇聯紅軍在沈陽機場截獲,乘小型飛機押往蘇聯,途徑通遼是就是在該機場降落。在城內住一夜,第二天再乘飛機去往蘇聯。隨著日本投降,該機場廢棄。

 1958年,人民政府在通遼南10公里處修建飛機場,很多在校學生為支援機場建設,出工出力。為解決運力不足,中學生從東郊建華磚瓦廠搬磚,步行送到機場,每次往返三十多公里

 現在的通遼飛機場幾經改造擴建,已經成為可以起降大型飛機,有至沈陽、北京、呼和浩特多條航線。

 

 

西遼河上第一座大橋

 

第一座西遼河大橋位于通遼城西,與明仁大街西端相連。俗稱“老洋橋”。

 這座大橋建于1935,1936年竣工。橋基為直徑20厘米、長8米的木樁,每排三根,入土深約10米。橋墩臺為40×40厘米鋼筋混凝土排架,主梁為四根工字鋼。橋面為20厘米厚鋼筋混凝土板。跨徑12.2米的10孔,11.8米的2孔,計21 孔。橋長256.2米,橋面凈寬45米,載重量約為6噸。

這座大橋是日本帝國主義占領通遼后,為戰爭需要和掠奪通遼及赤峰等地資源所修建。

 1945年,蘇聯紅軍進攻通遼,過坦克車時將東側橋面壓壞,1948年,為支援解放戰爭,將被壓壞的東側搶修成三孔木橋,1949年再度被沖毀。

 

第一個漢奸縣長

 

 1931年12月,遼寧省政府任命董云卿為通遼縣代理縣長。隨后,日本侵略者占領通遼,翌年3月,董云卿“繼續擔任縣長”,日本人富田直次任代理參事官。

 

    第一個民主政府


       1945年10月,在中共遼北省遼源工委領導下成立中共通遼工委,楊明德任書記,徐永清任縣長。


第一批國營企業


       1947年,二師修械所、印刷廠移交地方,同時,人民政府將東泰隆燒鍋收歸國有,成為通遼第一批國有企業。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