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老通遼回眸之三十五_老通遼的老旱煙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老通遼回眸之三十五_老通遼的老旱煙

轉載 烏蘭其其格2016/06/11 10:12:54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5907 閱讀 0 評論 3 點贊

老通遼的老旱煙

飯后一袋煙,賽似活神仙

 

舊時,人稱東北有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養活孩子吊起來,十七八的姑娘叼著大煙袋。通遼毗鄰東北,早期移民也有很多是來自遼寧、吉林,生活習俗與東北無異。抽煙,是東北人普遍的嗜好,人人手中都有一桿煙袋,就連七八歲的小孩子也會鼓搗幾口。

旱煙,據說原產于美洲,明代萬歷年間由菲律賓傳入我國。因其獨特的刺激性而受人青睞,得以廣泛傳播。地不分南北,一度以吸煙為時髦。吸食旱煙成了國人茶余飯后的一種消遣方式。手持一桿旱煙槍噴云吐霧,其樂淘淘,當時,流傳一句順口溜,叫做:飯后一袋煙,賽似活神仙。

抽煙的人總有各種借口,累了,抽一口煙解解乏;困了,抽一袋煙精神精神;冷了,抽一袋煙暖和暖和;一個人閑暇無事,抽一袋煙解悶兒;在一起,互相讓一袋煙顯得混合。

其實,東北人大多數人抽煙,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冬季漫長寒冷,數九寒天,外面冷得伸不出手,除了迫不得已,大多數人選擇躲在屋里貓冬。坐在熱炕頭上,婦女們成幫結伙做針線,男人們擲骰子,推牌九,都手里不離一桿煙袋。小孩子、大姑娘在這種環境下,受好奇心驅使,也要嘗試一下,大人們對此絕不反對呵斥,反而慫恿,支持。用不了多久,就有一個癮君子出現。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抽煙成本不高。在農村,房前屋后選一塊空地,隨便種上幾壟,足夠一家子抽一年。種的多了,還可以拿到集市上去賣,換回幾包洋火,二斤洋油或者打幾斤酒。即便在城里,早些年空閑地方也不缺,勤快人圍起大院子,種點黃瓜茄子大蔥,還不忘種幾壟旱煙。

當然,城里種旱煙的畢竟不多,大多數人只得花錢買。旱煙有很多品種,不同的土質種出來的旱煙也不一樣。最便宜的屬“蛤蟆癩”,勁頭有的“薄”有的“沖”,但都有一種臭味,十分難聞,但因為便宜,還是有人買。最有勁的屬“小葉紅”,有人夸張地說,抽一口能把腦瓜蓋子頂開。不是煙癮特別大的不敢操弄。最好的煙當屬“關東煙”,關東煙里最好的要數“蛟河煙”,當年的很多店鋪都經銷旱煙,也有專門賣旱煙的黃煙鋪。不同的是,黃煙,眾約俗成,一律寫成黃菸。由于抽煙的人多,旱煙銷量相當可觀,據1919年資料顯示,這一年外進“葉煙草一萬斤。”1919年通遼通火車以前,黃煙都是從吉林、遼寧等地經鄭家屯轉運過來。

鼻煙壺 煙袋  煙荷包

清代,滿族、蒙古族講究吸鼻咽,把煙碾成粉末,加香料,。吸鼻咽的時候,先把一小撮鼻咽倒在手指上,放在鼻孔下用力一吸,在鼻煙的刺激下,立即會打噴嚏。

由于吸鼻咽最早為貴族推崇,就產生了專門裝鼻煙煙料的鼻煙壺,材料繁多而講究,竹子、瓷器、料器,玉石、瑪瑙。后來,又發展為“內畫”鼻煙壺,即在煙壺內壁繪畫山水人物,由于繪畫精細,以至于鼻煙消失后,鼻煙壺卻以藝術品的形式久為流傳。鼻煙流入民間后,逐漸形成一種特有的風俗。蒙古人見面,要相互交換鼻煙壺,挖取一撮鼻煙吸食后,再仔細欣賞對方的鼻煙壺,連連夸獎,以示對對方的尊重。

旱煙由俄羅斯傳入我國北部邊疆,并很快流傳。中國人干什么都要講究形式,何況抽煙這種上至皇帝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全民愛好”。

抽煙,要有煙袋。《大宅門》里的白老七就有一根長桿大煙袋,無疑是身份的象征。《鐵嘴銅牙紀曉嵐》更是手不離煙袋,而且是金桿煙袋,更是顯示出他的與眾不同。

煙袋桿,南北方各有不同。南方產竹,煙袋桿以竹子為主。有代斑點的斑竹,有精致的湘妃竹。也有紅木、酸枝木煙袋桿,比竹子的講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遼周圍有一種灌木,叫“老鴰眼”,也叫“臭李子”,別看名字挺丑,卻渾身都是寶,作為藥用,有清熱解毒、瀉下殺蟲、止咳祛痰的功效。更絕的是它的細枝干,仿佛是專門為制作煙袋桿而生,它的里面有很軟的芯,很容易弄掉,兩端稍作加工即可安上煙袋鍋、煙袋嘴。一般老百姓不講究排場,只求實用,不用涂漆即可使用。

因為有需求,城里就有了煙袋桿制作匠人和專門出售煙袋的鋪子。鋪子門前高掛一個造型夸張的大煙袋,下面拴一根紅布條招徠顧客。鋪子里出售的煙袋桿要美觀的多,外面涂上黑漆,還有暗紅色花紋,像蟲子爬過的痕跡,隨意而自然。

煙袋鍋以黃銅居多,也有白銅的。根據煙袋大小煙袋鍋也不同。區分煙袋鍋品質高低,要看上面的花紋,高檔的煙袋鍋,周身刻滿花紋,十分美觀,仿佛是一件精致的工藝品。普通的煙袋鍋無任何紋飾。

煙袋最講究的還是煙袋嘴,一般的煙袋嘴為普通石頭,高檔的煙袋嘴有玉石、瑪瑙、翡翠。有錢人常常為擁有一個好煙袋嘴驕傲。玉石、翡翠、瑪瑙煙袋不僅好看,實用性也強,含在嘴里溫潤,有綿軟感,即便在寒冷的冬季,叼在嘴上也是如此。

最講究好煙袋嘴的莫過蒙古人,很多人不惜高價購買。按照當時的物價,一個好煙袋嘴可以換一頭大牛。過去,蒙古人進城,身穿蒙古袍,腰帶上掛著好幾樣東西:蒙古刀、茶葉口袋、槍沙、火藥、煙荷包、火鐮,當然還有旱煙袋,斜著別在腰袋上。蒙古人的見面禮也與煙袋有關,行禮過后,年輕的要向年長的敬煙,從煙荷包里挖出一袋煙,撩起袍子大襟,把煙袋嘴擦干凈,雙手遞給對方,再打著火鐮給對方點著。朋友相見或彼此不熟悉,先把煙鍋裝滿按實,相互交換煙袋。抽上一袋煙,夸獎幾句“好煙”,以示友好。

煙荷包,又叫煙口袋。漢人的煙口袋很隨意,不講究,大多數人是用布隨便縫一個。高級一點的是皮的,三伏天返潮,旱煙變得黏黏糊糊,裝在皮口袋里煙就干爽多了。蒙古人的煙荷包十分精美。蒙古煙口袋長約七八寸,三寸多寬,上口抽褶。最美觀的是煙荷包上口一側綴有兩個綢條,大紅大綠,配上黑色煙荷包,十分醒目。掛在腰帶后部,走起路來隨風擺動,成為一道風景。煙荷包兩側繡著各種圖案,荷花、牡丹、纏枝花紋等等。煙荷包大多為婚前情人所贈,屬信物,因此十分珍惜。

 


老通遼回眸之三十五_老通遼的老旱煙


喇叭筒 煙斗

1945年之后,出現了用紙卷煙,不用隨身帶著煙袋,方便實用。不過,這種方法是舶來品,和“大鼻子”有關。

1945年9月,蘇聯對日宣戰,大批部隊浩浩蕩蕩開進中國東北。至今,有兩件事人們記憶猶新,一是“跑大鼻子”,二就是卷旱煙。

“跑大鼻子”,是指一部分蘇聯紅軍所到之處,隨意騷擾婦女。他們肆無忌憚,奸淫成性,甚至不分老幼,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下至十幾歲的孩子,一律不予放過。當時,一聽到“大鼻子”來了,婦女們聞風喪膽,紛紛逃之夭夭。當時,很多年輕的姑娘剃了頭發,臉上抹著鍋底黑,終日不敢出門。據老年人回憶,大鼻子每到一戶人家,把槍放在門口,進屋搜尋婦女,不幸被他們見到,難逃一劫。

據說,這部分蘇聯紅軍是在戰爭中被俘不久的“白俄”,軍紀很差。后來因影響惡劣,進行過整頓。但給東北婦女造成的傷害,已無法彌補。

用紙卷旱煙,也是那個時候由“大鼻子”帶來的。“大鼻子”卷旱煙喜歡卷“喇叭筒”,即先把一條白紙卷成喇叭狀,再往里面塞旱煙。隨后,再把底部折一個彎,俗稱“撅嘴損”。

后來,人們普遍學會了這種方法,并有了新的發明:先把煙末撒在紙條上,然后再卷起來,捏住一頭用手指捻,抽煙紙呈螺旋狀,所以叫做“步步緊”。還有一些人手比較笨,不會卷,把煙末撒在紙條上,卷成兩頭一邊粗,然后用吐沫粘好,被斥之為“吐沫抿”。

現在看起來白紙很普通,在過去的年月,并不是隨處可見。一些癮君子為了抽一口煙,可謂費盡心機,包裝紙、報紙、“洋黃歷”(日歷本)、學生寫過字的作業本,幾乎所有的紙都用來卷煙。其實,有些紙是不便于卷煙抽的,有的紙卷煙,抽起來會有一股難聞的氣味,有的紙卷煙“要火”。但無法抵御煙癮的誘惑,只能在所不惜。

煙斗,也是由國外傳進來,在知識分子當中似乎更受青睞。錢鐘書在《圍城》里曾經說過:“英國導師一邊抽煙斗,一邊跟學生談話的。”此外,斯大林也是手不離煙斗,文章記述他和高爾基,他們“一個叼著煙斗、一個吸著煙卷,單獨聚在一起,喝著葡萄酒,一談就是幾個小時。”相形之下,中國人好像更鐘愛煙袋,根據身份不同,拿著不同材質、不同尺寸的煙袋,成為舊時人們身份的證明。

五花八門的“火”

抽煙離不開火。百年來,火的使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火鐮,是早些時候人們最普遍的點火工具。火鐮是把一塊鐵條鑲嵌在一小塊木頭上,要打火的時候,先用一塊火絨放在火石(燧石)上,通過火鐮的用力磨擦打出火花,點燃火絨,然后把正在冒煙的火絨按在旱煙鍋子上,就可以用力的抽起來。這是一種比鉆木取火稍微先進一點的取火工具,它消失的時間距現在只有七八十年。

火繩,是在家里常用的點火工具。秋天,采來艾蒿,曬干后搓成繩子,盤成一盤,使用的時候吊在房梁上,抻下一頭點燃,艾蒿就長久不熄滅。

艾蒿多在夏天使用,因為它還有一個特殊功能——熏蚊子,點燃后會散發出淡淡的香味。當時,無論城鄉,幾乎家家必備幾捆艾蒿繩。到了冬天,點煙換成火盆。火盆是一種取暖用具。火盆有自己燒制和買來的兩種。燒制火盆很簡單,用黃泥做成一個泥盆,大小和二盆差不多,比二盆厚,將其埋在柴堆里點著,慢慢燒。這是一種簡單的制陶方法。因為在此后的使用中離不開火,也是一個慢慢的燒制過程,只要精心使用,會越來越結實。買來的火盆是用生鐵鑄造的,結實、耐用。當時,家家戶戶都燒柴草、苞米秸稈,燒火做飯之后,把未燃盡的草木灰掏出來,裝在火盆里,想讓屋子暖和點,就把表面的灰撥開,不用了,就用烙鐵把表面拍實。冬天,圍在火盆邊上,邊聊天邊吸煙,或是在火盆里燒土豆,燒黃豆,燒苞米粒,是常見的生活場景。

后來,城里逐漸使用火柴。最初,因為火柴都是日本貨,人們叫它“洋火”也叫“取燈”。最早的火柴并非“安全型”,灰白色的火柴頭隨便往哪里一劃,刺啦一聲就著了。較粗糙的石頭,“洋灰”地面、窗臺,輕輕一劃就著。在野外,抽煙的人經常在自己的鞋底上劃火柴。

火柴不算貴,但使用量很大。通遼建鎮第十個年頭,每年需從鄭家屯轉運火柴一千五百箱。

打火機的出現要晚一些,最初,只是少數當官的,拿薪水的人使用。因為打火機要用汽油、火石,購買,貯存都有點麻煩,最初只是城里的少數人使用,也算得是一件奢侈品。這種使用打火石、汽油的打火機一直用了幾十年,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逐漸被氣體打火機取代。

如今,卷煙逐漸代替了旱煙,即便到農村,煙民拿在手里的也大多是“過濾嘴”,煙袋、煙嘴都成了收藏市場里的商品。至于煙斗,由于制作精良,材質講究,更是人們收藏的對象,大街上還有專門出售煙斗的商店。隨著戒煙令越催越緊,全面禁煙之日恐怕是遲早的事,那時候,以往作為隨手使用的吸煙工具,也只能到博物館里去找了。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