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通遼回眸之二十二老通遼人的“奉天情結”
轉載
烏蘭其其格于 2016/06/06 17:26:29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6870 閱讀
0 評論
9 點贊
老通遼有南市場、北市場、露天市場。解放后,北市場一度興旺,南市場愈見式微,露天市場幾經改造,雖然依然叫露天市場,但人們卻習慣叫它 “圈樓”。表面上看,南市場在南,北市場在北,露天市場原本是一塊空地,或是按方位命名,或是以特征命名。其實不然,追根溯源,南、北市場和露天市場的叫法都有來歷。
南市場、北市場、圈樓,幾種叫法最早出現在奉天(沈陽)。通遼建鎮之初,屬奉天省管轄,不僅官員都是省里委派,到通遼買地、做生意的,大部分來自奉天。在《哲里木盟地名志·通遼市》一章中,所記載的村名除了未說明來歷者之外,大都與遼寧有關,如:長青村,光緒初年,滿族人張洛山由義縣遷此燒堿、開荒種地;陳雨軒村,遼寧人陳玉軒到此買地雇人耕種;王富村,民國元年,遼寧人張云庭到此買地,后轉賣藍云庭;鳳陽堡,相傳此地是軍閥吳佩孚(注:應為吳俊升)的五姨太為其女吳鳳陽的陪嫁地;魏家窩堡,1914年,遼陽人魏景春四兄弟到此落戶;香平堡,1937年成屯,居民多系遼寧襄平鋪人……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此外,還有很多奉軍軍閥、軍官也大量購買土地,在街里買地建房、做生意。如著名商號“同鄉居”,幾個股東就都是遼寧鐵嶺的同鄉。另外,隨同黃仕福來到巴林愛新荒的隨員中,幾乎全部來自奉天城。
通遼城最初形成的以休閑娛樂為主的兩個場所——南市場、北市場,從淵源來看,也與奉天有關。
1920年,當上了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為促進奉天繁榮,在十間房圈定3.6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墳辟地,先是開設戲園子、賭場,接著辦起商行、絲房、飯鋪、茶莊、客棧、藥房、理發館、照像館等,并正式命名為北市場。為了使北市場迅速繁榮起來,張作霖還下令將散落在城內的妓院全部遷到北市場。自此,各種烏七八糟的行業匯集于奉天北市場,成為沈陽最著名的雜八地。
通遼的南、北市場雖然規模上遠不及沈陽,但卻是大同小異。在通遼一建鎮,最早興旺的地段不是城市中心地帶,而是當時的城東南角,就是現在的和平路以西,向陽大街兩側,當時稱為南市場。建鎮第二年,城內其他地方房屋還寥寥無幾,這一帶已經初見規模,商戶、旅店、駐軍等都在街道兩側。不久,聞風而動的妓院老板也來到通遼搶占商機,落腳點也恰恰在這一帶,使城東南角很快成為飯館、茶館、澡堂、落子園(劇場)等集中所在。
隨著通遼城人口漸多,南市場已是人滿為患,才又在當時城里的中心地帶、商鋪林立的中心大街南側建起了北市場。北市場是一條正南正北的胡同,北側為中大街,南側為南小街,胡同里遍布賭場、飯館、茶館、說書館以及加工出售玉器、煙袋桿、眼煙袋嘴、估衣行、鮮貨行等。妓院也在北市場后身落戶,一家挨著一家。此外,這里還建起一座土木結構的二層戲樓,北口東側建起一座澡堂子,可謂吃喝玩樂一條龍。特別是有了電燈以后,每到夜晚,北市場內便燈火輝煌,人來人往。飯館里酒菜飄香,戲樓里鑼鼓鏗鏘,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妓女招搖,人老珠黃的“站街女”涂脂抹粉,鬼鬼祟祟地招攬嫖客。
與南、北市場相比,露天市場形成的比較晚,大約在1948—1949年前后。當初,這里還是一片空地,那時城里都燒柴火,不燒煤,市場有農村人大車小輛拉著秫秸進城,這里自然形成一個柴火市。解放后,政府規劃在這里建起民居,當中留出一塊地方,仍然可以做生意,一些賣舊貨的就在空場內擺攤。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露天市場建筑格局并非像其他地方一樣,選擇正南正北建筑,而是正房廂房混建錯落,且留有多個出口。進了露天市場,仿佛進了八卦陣,不諳熟路徑,很容易迷路。因此,人們又管這里叫“八卦街”,這一點,恰巧又與老奉天的八卦街不謀而合。所不同的是,奉天的八卦街就是南市場,當初奉天建南市場時,據說是采用了吳俊生等人的建議,按照八卦所說的一元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形式布局。一說是為了辟邪,取否極泰來之意;另一說是取古人擺八卦陣的戰術,讓敵人有進難出,起到御敵作用;還有一說是希望客人到此后,能沉浸其中,為商家招攬生意。八卦街建國后一度十分興隆,東西南北四個出口沿街兩側都是小商鋪,賣舊貨的、洋鐵鋪一家挨著一家,沿陽溝邊上擺滿貨物,車馬難行。正中間空地四周,是固定攤床,賣貨的大都是各國營、集體商店的,賣青菜的、賣高溫肉的、賣牛下水的、賣舊軍用大頭鞋的,每逢過年賣年畫、賣爆竹的,隨季節變化而變化。
露天市場里不僅做生意,解放前后,這里還是殺人的地方。按理說,東北地區殺人一般不選擇在城里,而是在“西門外”。過去,有一句罵人話,叫做“你這個出西門的!”意思就是要被殺頭或槍斃。這與八卦說不無關系。西方對應為兌,西門為死門。
在露天市場殺人,最有影響的有兩件事,一是1945年,通遼縣縣長徐永清等十八位烈士在這里遇害,另一件是罪惡昭彰的大土匪頭子金龍在這里被處決。
1945年12月6日,城里反革命分子發動叛亂,包圍了縣政府辦公樓。縣長徐永清帶領部下英勇抵抗,最后,因寡不敵眾,與26名戰友被俘。12月17日,已近年關的通遼城陰風颯颯,烏云翻滾,通遼城內一大早就凈了街,崗哨林立,露天市場四周重兵把守,戒備森嚴,徐永清等26位同志被三輛大車押解到露天市場,在叛匪的機槍面前,徐永清和戰友們泰然自若,英勇犧牲。
金龍,流竄科爾沁草原多年的慣匪。他手下眾多,而且組織完備,武器精良,且槍法極準,并慣于馬上奔襲, 1947年,解放之初的通遼,土匪多如牛毛,著名的綹子就有幾十股。通遼地區土匪多,這從一些村名中就可見一斑。我們知道通遼周圍的村子多以“窩堡”或“圍子”命名的居多。所謂圍子,就是村子周圍有高大圍墻,用以防范土匪襲擾。還有一些財大氣粗的地主,在自己家周圍修起高大的院墻,四角有炮樓,家里雇有炮手。土匪攻打這樣的地方,叫“打響窯”。每攻打下一個村子,土匪們都要“人娶媳婦馬過年”,奸淫、喝酒、耍錢,鬧得烏煙瘴氣。由于當時正處在解放戰爭緊要關頭,無法調動大批作戰部隊剿匪。所以采取了剿撫并重的原則。用政策攻心,收撫一些土匪。為做通金龍的工作,組織上派人深入虎穴,使其率部投誠,后被改編為二師騎兵部隊。但金龍隨隊開拔到鄭家屯后,領著舊部叛逃。解放軍設計在開魯、道德營子將其部幾乎全部擊潰,只有金龍帶領幾個人僥幸逃脫。最后,利用金龍匪幫內部矛盾,將其誘捕。
槍斃土匪金龍那天,通遼城內萬人空巷,都到露天市場參加公審金龍大會。在宣布完金龍罪行后,一聲槍響,罪惡昭彰的大土匪金龍魂歸地府。
1988年,通遼市(現科區)政府提出“改造兩街兩路一市場”,兩街為明仁大街、科爾沁大街;兩路為和平路、建國路;一市場,指的就是露天市場。露天市場周圍破舊不堪的土房被一并拆掉,在東南、東北、西北角各建起一座綜合樓,只留西南角國營浴池未拆,中間地帶建起當時號稱東北最大的室內小商品市場。市場整體建筑呈十字形,東南西北四個門上方,都有書法家單文海書寫的“露天市場”四個大字。奇怪的是,人們習慣上并不叫它“露天市場”,卻是叫它“圈樓”。那么,這“圈樓”的叫法從何而來的呢?
其實,這又是“老奉天”情結在作怪。過去,在奉天城里就有一處最繁華熱鬧所在,地點就在北市場,那里有幾座小樓,經營日用百貨、土產日雜,加上四周妓院、飯館、茶館、說書場、戲園子一家挨著一家,成為奉天人熱衷游玩的地方。通遼修建的露天市場雖然比奉天晚了八九十年,而且當時奉天的露天市場早已不復昔日的繁華,一些有著家鄉情結的遼寧人還是把這里叫做露天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