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老通遼回眸之二十一·老通遼居家必備的物件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老通遼回眸之二十一·老通遼居家必備的物件

轉載 烏蘭其其格2016/06/06 17:23:52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2482 閱讀 0 評論 1 點贊
      先說說熱炕頭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過去掛在人們最邊上的口頭禪,也是眾多老百姓追求的目標。條件不算高,算得上是那個年代的“小康”水平。
在這個追求里,三十畝地是硬件,沒有白花花的銀子,土地就是奢求。好在通遼地面養人,地廣人稀,農忙季節,有時候雇耪青的勞力都困難,那些好莊家把式就成了搶手貨,一些地主不惜代價把他們挖到手。一些靠牙縫里省出錢來成了小財主的,殺了豬,老婆孩子沒有份兒,要可著耪青的吃,農忙季節,老婆孩子吃稀的,耪青的吃干的。工錢自然也不會低。在早些年的通遼一帶,吃幾年苦,受幾年累,攢上幾十畝地,不是神話。有了土地,再加上一身力氣,娶媳婦、生孩子,是水到渠成的事。
叫現在的年輕人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把“熱炕頭”當成追求。對于那些睡慣了席夢思,甚至沒見過火炕的年輕人來說,當然難以理解熱炕頭的妙處。
火炕家家都有,樣式有所不同。人口少、房子小的,只有一鋪南炕,倘若是三間房,有蓋成兩頭住人,中間是灶間的;也有灶間靠一頭,大屋修“連二炕”的。還有的人家修南北炕,南炕自家住,北炕租出去。
通遼地區冬季寒冷,不是現在的人們所能想象的。在沒有供暖設施的年代,火炕,就是土暖氣。當時,看一戶人家是不是“過日子人家”,只要看一看院子里的柴火垛就一目了然。如果男人能干,女人勤快,秸稈垛、柴草垛不僅高大,而且堆放得整整齊齊。
說到這里,有人會說,寫老通遼城,怎么寫到農村去了?其實,無論是最初的通遼鎮,還是建國后的一段時間內,除了不種地,居住條件、生活習慣等與農村大同小異,燒柴燒秸稈、蒿草,家里不僅養雞、鴨、豬、狗,還有的人家養牛、馬、驢、羊。家里有連二炕、南北炕的人家不在少數。
火炕的好處就是做飯用的火不浪費。如果屋子大,天冷時做飯的火不夠用,還有“門灶”,就是在炕沿墻下直接往炕洞里燒火。搭炕面很少用磚,用手工做的土坯,土坯厚,一旦燒熱,一時半會不涼。躺在熱炕上睡覺,暖和、舒坦,是一種難得的享受。燒火就會有灰,這些草木灰經燃燒后,不會再冒煙,但并沒有燃盡。于是就有了火盆。

廢物利用話火盆

火盆比臉盆稍大,生鐵鑄成,上面有散檐。把灶里未燃盡的灰用掏灰耙扒出來,裝進火盆里。放在炕上,熱氣一點點散發出來,不急不燥。從滴水成冰的外面回來,摘掉“手悶子”,在火盆上烤一烤,頓時血脈通暢,暖遍全身;把一把鐵壺座在火盆上,就著火盆喝熱茶,更是其他東西不能替代的。
火盆還可以派別的用場:把土豆、地瓜埋在火盆里,等散發出香味時扒出來,不糊不焦,火候正好,頓時滿屋子清香。還可以燒苞米粒,把苞米粒淺淺地埋在灰里,一會功夫,就聽“啪”的一聲,苞米粒從灰里自己跳出來,已經變成“爆米花”。
火盆還有一個妙用,就是點煙。那時人們都抽煙袋,裝好煙,用小鉗子撥開火盆頂層的灰燼,夾起一點火放在煙袋鍋上,煙就點著了。可別小看這點功能,在當時可算得十大用場。早些年,點火用火鐮,就是通過擊打燧石引燃艾絨,再用嘴吹出火苗。后來燧石被“洋火”取代。“洋火”,老百姓又叫“取燈”,使用起來方便,取出一根,隨便往磚頭、鞋底上一蹭,“刺”地一聲就著了。雖然是方便了,但要花錢買,一向提倡節儉的人們,能不用洋火時盡量不用。
想點煙,當然還有別的方法,晚上,用油燈。后來換成“洋油燈”。每家的墻上都有一個“燈窩”。就是在墻上預留一個放油燈的地方。油燈樣式多種多樣,有買現成的,也有在用碟子里放一點油,把棉花捻浸在油里。燈,要掛起來,所謂“高燈下亮”,但燈底下不能干活看書,這叫“燈下黑”;至于后來出現的“馬燈”,則是大戶人家才能用得起。到了晚上,婦女做鞋、補衣裳,孩子寫看書、作業,都圍著油燈。裊裊黑煙無聲無息地飄散,到第二天早上再看,個個臉上掛著一層黑油漬,鼻孔里都是黑的。有人說,不是有蠟燭嗎?蠟燭,那時也算得上是“高檔消費”,叫“洋蠟”,除了逢年過節敬神佛祖宗,平常日子不會輕易買蠟燭照明。
夏天沒有火盆,點煙怎么辦?
夏天,家家戶戶都要點起“火繩”。到郊外割回艾蒿,曬到半干時搓成手指粗細的繩子盤成一盤,用的時候,把火繩掛在房梁上,抻出一頭點著。艾蒿的好處,一是不“要火”,只要點著了,就不會自己熄滅。二是可以當蚊香。隨著一縷青煙裊裊飄散,屋子里到處彌漫著淡淡的艾草香。真可謂經濟實惠,衛生環保。絕度純綠色,無污染。

絕對綠色節能的“拍笸籮”

   居家過日子,免不了漿漿洗洗,縫縫補補。尤其是孩子多的人家,婦女幾乎天天要補衣服,縫襪子。因為隨時都要用,做活的家伙就放在身邊,剪子、各色棉線、縫衣針、錐子、襪底托。有的人家還有花撐子。這些物件都要放在一個笸籮里,叫針線笸籮。針線笸籮大小不拘,以輕便為主。式樣則是五花八門,有用柳條編的,有用木頭釘的。但最具特色的,是自己“拍”出來的笸籮。
   拍笸籮首先要準備好廢紙,把舊書本,舊報紙泡在水里,慢慢變成紙漿。找一只大小適中的盆,把泡好的紙漿均勻的敷在盆的外壁上邊敷邊拍實。在紙漿厚度合適時將其曬干,取出里面做模的盆,一個紙盆就成型了。接下來就是美化,把邊緣弄整齊,在表面糊上一層白紙。最后,用彩色紙剪出蝴蝶、鴛鴦、荷花、牡丹、盤腸等圖案貼在盆上。一只輕便耐用又不失美觀的紙盆就“拍”好了。同樣,家家必備的煙笸籮也可以如法炮制。
 
沒有風鏡不出門
 
說起太陽鏡、蛤蟆鏡以及各種各樣的眼鏡,現在的年輕人不會陌生,但很少有人見過一種叫“風鏡”的東西。雖然例如“摩托鏡”之類也有防風沙、保護眼睛的作用,但與老式風鏡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風鏡,從眼鏡家族中被淘汰已經近半個世紀,過去,卻是老通遼家家必備的物件。
現在,經常會聽到“沙塵暴”一類詞,一聽到沙塵暴來臨,畏之如虎。在上了一點年紀的老通遼看來,現在的沙塵暴比起四五十年前的大風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那是的大風一刮起來,什么“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飛沙走石”,任你怎么形容不不過分。北門小學門前有兩顆大柳樹,需五六個人才能環抱,其中東側那棵大樹就是在一場大風中被攔腰刮斷;學校院內的老爺廟大殿前有兩通石碑,通體青石刻成,高近三米,完好無損,一場大風竟然把西側那通石碑也生生刮倒。
老通遼的風不僅大,而且多,春天一到,隔三差五就刮上一場。刮大風,成了人們心中的一塊心病,以致養成了在有月亮的夜晚出門時,首先抬頭看天的習慣。如果月亮的周邊有一個大大的黃圈——通遼人管它叫風圈,第二天肯定要刮大風,要事先做好準備。“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就是這個道理。
風鏡樣子很奇特,四塊玻璃,正面兩塊,側面兩塊,其余部分用用很薄的布聯綴起來,邊緣鑲上條絨,用一根松緊帶勒在腦袋后面。遠遠看去,好像帶著潛水鏡。如果知道當天有風,上班、上學時就把風鏡帶上。風鏡體積相對較大,口袋里不好放,就只能戴在頭上。到時候,滿大街大人小孩人人頭頂上帶一個風鏡,女人則蒙著一塊“頭紗”,樣子奇特怪異,是當年的一道獨特風景。
因為風多,長此以往大家就有了經驗,通過起風時間判斷刮風的時間長短。倘若是傍晚時分起風,不用說,風一刮準是三天,俗話叫“風三風三,一刮三天兒”,十分靈驗,屢試不爽。
風,通常與火連在一起,所謂“風借火勢,火助風威”。早些年,通遼城里做飯取暖都燒柴禾,家家都有一個柴禾垛,為了防止“走火”,一有大風警報,各居民閭——后來叫居民組組長就要到房頂上敲鑼,警告人們大風期間不得燒火做飯,提提前預備好干糧。大風多在春季發生,因此,老通遼差不多每年都要過幾次“寒食節”。
 
不登大雅之堂的尿盆子

最后,再說一樣不登大雅之堂,卻家家戶戶都必不可少的物件,——尿盆。
   相比之下,南方人顯得講究一些,在沒有“抽水馬桶”的情況下,家家都有木頭馬桶。女孩子出嫁,娘家也要陪送一只紅漆馬桶,被人抱著,堂而皇之地走在送親的隊伍里。每天早晨,藹藹晨霧籠罩之下,小河邊上都會聽到一陣陣咣當咣當的刷馬桶的聲音。
   老通遼家家戶戶的尿盆都是“泥盆”,就是小土窯燒制的瓦盆。瓦盆有大有小,賣瓦盆時大的套小的,有七八種之多,當時形容有的人說話有條理,動輒長篇大論,頭頭是道,就說他:“賣瓦盆的出身——一套一套的”,說的就是這種瓦盆。往上數幾十年,人們沒見過搪瓷盆,飯盆,臉盆,除了少數人家用銅的、鐵的,大都是瓦盆。只是搪瓷盆普及以后,其它盆都先后退出歷史舞臺,只有尿盆依然堅持使用瓦盆多年。
   北方冬天寒冷的夜晚,躺在熱乎乎的被窩里,是一種難得的享受。這時候,誰愿意為了撒一泡尿跑到冰天雪地的外面呢。所以家家都預備一只尿盆,睡覺之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尿盆拿進來,放在地當中,誰想撒尿,摸著黑爬起來,閉目合眼地沖著尿盆一陣掃射。每天早上,婦女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倒尿盆子。尿盆里的尿也有倒不出去的時候。在天氣最冷的時候,放在屋地下的尿盆凍得“絕底”,就只能把尿盆放在朝陽的墻根下,一點一點任其融化。瓦盆不結實,輕輕磕碰就碎。再說,反正再用它要到晚上,有的是時間等待。
   勤快的家庭婦女每天早上要刷尿盆。做晚飯以后,把刷鍋水加上一把火燒開,倒進尿盆里泡上一陣。用得久了,還會放進一點堿,讓它起一點化學反應——免得它晚上在地當間兒散發騷味。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