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坊。
民國初期直到解放前,雖然有"洋布"大量涌入,但通遼老百姓還是喜歡結實、便宜的土布。一直到解放后,很多人家仍然用土布染成的麻花布做被面、褥面。所謂土布,就是家庭手工織造的白坯布。為了美觀起見,土布織好后需要染色,染坊,就是染布的作坊。
從事染坊業的都是唐山昌黎、灤縣、樂亭一帶人,俗稱"老奤兒"。染布采用的是蠟染法。蠟染法需要事先刻制好帶有各種圖案的模板,把白坯布鋪在上面,在不需染色的地方涂上一層蠟后,再放到染缸里染色。染好后,把布放到熱水里,把蠟去掉,布坯就變成了藍底白花的圖案。在染色的過程中,作為防染劑的蠟會自然龜裂,使得布面上呈現一種特殊的"冰紋",每一塊布上的花紋都是獨一無二的,絕無重復。
染布用的染料只有一種顏色,是使用天然植物提取的藍靛,天然植物染料色澤艷麗,越洗越鮮亮,絕不腿色。染坊需要很大的院子,除了的大缸,還要支起高高的架子,用于晾曬染好的布。染布前需要事先看好天氣,否則,布沒染完,或正在晾曬時下起雨來,就會造成損失。
染好的布叫"麻花布"深得群眾喜愛,那時幾乎家家都有幾床麻花被面、褥面。只可惜,自解放初通遼的染坊就已絕跡,如今,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已經把蠟染、
扎染等當成工藝品。
糖坊
糖坊主要生產“糖稀”,是從麥芽里提取糖的一種工藝,糖稀主要用于糕點制作。解放后,工廠鑄造較大鑄件用的砂芯也需要糖稀。把糖稀拌在沙子里,砂芯經過高溫烤制后就會十分堅硬。
糖稀最為人熟知的作用是“吹糖人”。吹糖人的挑著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里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有著一把大勺,大勺里裝著糖稀。木架分為兩層,每層都有很多小插孔,為的是插放糖人。這玩藝兒好看、好玩,玩完后還能吃,。可以買現成的,也可以按要求做出各種小動物。什么小鹿、金魚、耗子、燈籠等,最惹孩子喜愛的是孫猴。孫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讓糖漿慢慢地流出來,下面用一個小江米碗接著,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卻凝固,則連孫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塊吃掉。這套玩藝兒稱為猴兒拉稀,最受孩子們歡迎,不過價格要比其他糖人貴一些。
膠坊。是生產水膠的作坊。水膠是一種粘結劑,主料為驢皮、牛骨等。通遼建鎮后,很快成為物資集散中心,周邊牧區牛、羊、馬、驢等都要通過通遼鎮轉銷外地,牛骨、驢皮等制膠原料就地轉化,成就了多家膠坊。制膠過程很是辛苦,最主要的是氣味難聞,腐爛的骨頭、皮張在熬制時,發出腥臭味,老百姓都不愿意與其為鄰。現在的木匠因為有了各種現成的101、粘得牢等成桶的膠,用時打開就行了,而過去的木匠打造家具時都要用水膠,水膠使用時比較麻煩,得先要將膠化開。化膠時為了防止把膠熬糊,要有一個雙層桶,外層加水,里層為清水和膠塊,經加熱后膠就成了糊狀。舊時打造的家具多年不開裂,有時即便是木板裂開,也不會從膠縫處開裂,就是這種水膠的妙處。
草料窨子
草料,就是牲畜飼料,窨,貯藏,草料窨子就是把草曬干,鍘碎,貯存起來賺錢的生意。草料窨子只經營草。
通遼城里養牲畜的人家很多,一些商號也自己栓大車、毛驢車,加上進城辦事的農牧民也要趕車、騎馬,每天大街上車轔轔,馬蕭蕭,還有高大的駱駝混雜其中,這些,都是草料窨子的主顧。
草料窨子屬于小本經營,兩三間臨街房,幾把鍘刀,雇傭幾個人足矣。但是要有一個寬敞的后院,用來堆放草料和干活。用鍘刀鍘草需要兩個人,一個人按刀,一個人續草,往里續一點,鍘一刀。俗話說,要想牲口快長膘,寸草也要鍘三刀。鍘出來的草要短而且要勻。這也是一件危險的活計,續草的人要精力集中,如有不慎,就會鍘掉手指,甚至連手腕一起鍘掉。
草料窨子的草是收購來的,當時,有人專門以打草為生。一把鐮刀,一根扁擔,兩根繩子,到城外“打羊草”,有買青草的,就直接賣掉,否則就賣給草料窨子。草料窨子收草有要求,羊草、馬皮子草、堿草,谷莠子都可以,但不能夾雜水稗子和蒿子。
繩鋪
繩子,大家都不陌生,但現在用的少了。
繩鋪加工的繩子有粗細之分,細的,細如筷子頭。粗的直徑七八分,叫煞繩。較細的繩子日常用得較多。當時城里也燒柴火,一到秋后,農村人趕著大車小輛,拉著高粱秸、玉米秸、引火的茅草進城賣。很多人家都自己打柴。兩條繩子,一把鐮刀。打完柴,用繩子捆好,或背或挑。粗繩子趕大車時用得較多。如果東西,裝的又高又多,就得用繩子困牢。人的力氣畢竟有限,有彈性的繩子很難困結實,這時就得用“絞錐”。絞錐是木頭做的,半米多長四五寸粗,一頭帶尖。用絞錐別住繩子轉動絞錐,直到把繩子別緊。現在的大貨車攏貨物多用手動葫蘆,拉動鏈子緊固繩子,比過去輕松多了。
繩鋪需要寬綽一點的地方,相距很遠固定兩個木架子,其中一頭有搖把子,搖動搖把子給繩子“上勁兒”,一邊續麻,一邊搖,幾股細繩,再擰成粗繩。
柳編匠
北方不產竹子,也沒有藤條,只能因地制宜。西遼河邊上有許多柳樹,既有長得高大喬木,也有被人稱為“柳樹毛子”的灌木。適合柳編的是灌木。割柳條都在秋天,柳條長成以后。把柳條割回來,去掉表皮,就可以編制各種筐。別小瞧普普通通的柳條,經柳編匠巧手一編,就成了經濟實用的筐、藍。柳條筐分兩種,一種叫做土籃子,顧名思義,以裝土為主,修堤打堰,挑土抹房,尤其是建筑工地、水利工程,在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土籃子就是絕對的主力。還有一種筐,比土籃子大得多,筐梁與人胸齊,也有沒有筐梁,栓繩子的。因為每個筐四根繩,又叫八股繩。早些時候農民上街賣菜都用這種筐。山東人闖關東,多用這種筐挑簡單的家具和小孩子。
最受婦女喜歡的是一種較小的籃子,樣子就像畫上的花籃,鼓肚,收口,散檐上編著花邊。編的精美的籃子甚至舍不得拿出來用,只拿它裝糕點和好吃的東西。那時,耗子多,為了防備耗子偷吃(其實也防備小孩子偷吃),要把籃子吊在房梁上,用的時候用桿子跳下來。
那些較粗的柳條也有用處,就是編柳條笆,可以當圍墻,更多的是做“房笆”,就是蓋房的時候頂替秫秸。
解放后,柳編匠入了集體性質的柳條社,為了解決他們的生計,把西遼河邊上一塊柳樹林撥給他們。這片柳樹林西起西大壕,東至交通路西側老飛機場,南起霍林河大街,北至遼河大堤,是一片典型的柳樹毛子。
推腳車
推腳車是指這個行當,車叫手推車。腳行,古已有之,“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腳行是其中之一。但所說的腳行,與推腳車不可同日而語。把手推車叫做推腳車,大概是源于這種車既不用騾馬毛驢,更沒有其他動力,主要靠雙腳。手推車很簡單,一個二吋鐵管焊的架子,兩只輪子,一米多長的車把;車架子上鋪著兩米來長的木鋪板。別看樣子不起眼,卻是很多年里城里物資運輸的主力,最多時,以推腳車謀生的有百十來人。通過鐵路運到通遼的各種物資,大到鋼鐵、木材,小到日用百貨,都是用手推車運送。有的鋼材較長,達三米,木材有的直徑八九十公分,長五六米,一輛手推車無法完成,就把兩輛車拼起來,一輛小小的手推車,能裝載一噸多貨物。
推腳車的也有“便民項目”,解放后,為了緩解家庭經濟困難,不上班的婦女都要養豬。酒廠的酒糟是喂豬的上好飼料,也就成了搶手貨。當時按月給每戶發“酒糟票”,到酒廠買酒糟的人滿為患,許多上班的人沒時間,就有推腳車的專門按戶收酒糟票代買代送。因為“客戶”穩定,收入也就有了保證。老北門有一個叫趙信的,夫婦倆就一度專以送酒糟為生。
做煙袋桿、磨煙袋嘴

抽旱煙,是東北人的習俗。“十七八的姑娘叼著大煙袋”,被稱作“東北三大怪”之一。東北冬天寒冷,冬季漫長,農村人秋收一完,就進入漫長的“貓冬”。在沒有多少娛樂活動的年代,抽煙,也是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
早些年,蒙古人習慣吸鼻煙。鼻煙,也是煙草,只不過是研成粉狀后,用鼻孔吸。這一習俗成為貴族專屬,也越來越講究,不僅有一整套敬煙禮儀,還研制出各種材料的鼻煙壺,翡翠的、瑪瑙的、玻璃的、料器的,不一而足。而且出現了極其珍貴的“內畫”技藝,以致后來不再吸鼻煙,用來盛裝鼻煙的鼻煙壺卻成了珍貴的文物。
抽煙的人多,就火了黃煙鋪,臨街開店,堂而皇之,黃煙鋪里不僅有本地種植的黃煙,也有從外地運來的“關東煙”。解放后,各行各業都“公私合營”,進了集體企業,一直到文革期間,在和平路與中心大街路口西北角,還保留一家個體黃煙鋪。
煙袋,是早些年抽煙必不可少的工具。著名歌唱家郭頌在《新貨郎》里唱道:“老大娘見了我也能滿意。我給她帶來,漢白玉的煙袋嘴,烏米桿,還有那锃明瓦亮的煙袋鍋。”這是東北農村風情的生動寫照。
煙袋,因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經濟條件不同有大小之分,質量之別。
煙袋由煙袋鍋、煙袋嘴、煙袋桿三部分組成。煙袋鍋,多為銅鑄,簡單的沒有花紋,復雜的鏤刻有蓮花、等圖案。煙袋鍋不大,鑄造工藝相對復雜,所以都是外進。煙袋嘴是煙袋上三大件中最值錢的,材質有玉石、瑪瑙,也有銅的或一般石頭的。老北市場里曾有一家磨煙袋嘴的鋪子,用一種叫“砣子”的東西,一邊用腳踏,使其旋轉,一邊磨或鉆孔。好的煙袋嘴價錢很高,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一個瑪瑙煙袋嘴可以換一頭大牛。蒙古人對好煙袋嘴情有獨鐘。好煙袋嘴,鏤花煙袋鍋,一尺多長的煙袋,拴上五色飄帶,別在腰帶上,格外精神。
煙袋桿價值不高,但不可或缺。通遼城里做煙袋桿的鋪子不止一家。郭頌在歌里唱的“烏米桿”是說煙袋桿的顏色。烏米,是農作物的一種病,由真菌引起,學名“黑穗病”,其中高粱、谷子烏米可以吃,有一種特殊的清香。臭名昭著的日寇七三一部隊里,就有一伙人專門從事黑穗病研究,不過,不是為了防治,而是利用黑穗病攻擊敵國。至于有人把它解釋成“烏木桿”則大錯特錯。
煙袋桿的材料是一種生長在東北叫“老鴰眼”的樹木,學名鼠李,有高大的喬木,也可長成兩米多高的灌木,褐色的表面帶有花紋。更難得的是,樹枝中間有芯,像軟木一樣。把木桿曬干后,用鐵絲就可以輕松地把芯去掉,粗細正好做煙袋桿。煙袋桿鋪子就是把老鴰眼經刷漆后,按要求截成不同尺寸。有帶著煙袋鍋、煙袋嘴來的,負責給裝配好。試想,這樣一種簡單的工作,如何會成為一個行當,并借此養家糊口?關鍵是老通遼及周邊農村抽煙的人多,煙袋桿銷量大
不同身份的人選擇不同長度的煙袋桿。長的,與矮個老太太身高差不多;短的,只有一拃長。最常見的,是七八寸或一尺左右的。干力氣活的人使短煙袋,工作比較清閑的使長煙袋。至于超長的眼袋,肯定是家里有兒媳婦、孫子媳婦的老太太,玩的是“譜兒”。煙袋長了,不僅裝煙費勁,點火時自己也夠不著,要需要別人幫忙,身邊沒有人,煙就抽不成。老太太盤腿坐在炕頭上,說話,抽煙、喝茶水,兒媳婦站在一邊伺候著,顯示的是一種權威感,一種“多年媳婦熬成婆”的榮耀。抽煙,吐沫就多。抽煙的老太太多練就一手絕活,坐在炕上一扭頭,“吱”的一聲,吐沫就射出去老遠。過去有人開玩笑,把這叫“鴨子竄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