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回眸老通遼之十八——解放前老通遼商業的興衰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回眸老通遼之十八——解放前老通遼商業的興衰

轉載 mingyu2016/05/20 15:53:25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5811 閱讀 0 評論 8 點贊

 從通遼建鎮一直到解放前,通遼總體上來說應屬于消費型城市,這一點從城市產業結構就可以看得出來。

第一、多是傳統手工業為主導的作坊
     解放前,通遼城沒有規模較大的制造業。幾家具備較先進機械設備的工廠,也就是電燈泡廠、修械所、火磨廠(用機械進行糧食加工)、印刷廠等,其余都是一些,即:槍爐(制造砂槍)、硝鍋、皮毛加工、醬菜、釀酒、制胰(生產肥皂)等傳統工藝的小型生產企業。再有就是一些從事手工業的作坊,如染坊、粉坊之類。這些手工作坊雖然雇工很少,可戶數較多,還多為家庭式經營,但卻是老通遼經濟的重要部分。據記載,解放前的通遼僅染坊就有五六家,周邊人民的穿衣和生活所需布匹都由這幾家染坊供給。染坊以手工織造土布和染色,即蠟染為主要工序,織造的布匹俗稱麻花布。盡管工藝落后,織出來的布匹粗糙,但麻花布吸汗、保暖,穿起來也很舒適。另外,就是粉坊居多。粉條易儲存,吃起來滑潤綿軟,是北方人都喜愛的食品。并且通遼地區盛產制粉的原料綠豆、土豆、地瓜,制粉原料的就地取材,進一步促進了家庭式粉坊的發展。到1934年日偽占領時期,通遼已有粉坊20余家(含農村),雖然這些作坊普遍工藝簡單,生產手段落后,但年加工粉條、淀粉(粉面子)已達20萬斤。

第二、以服務、典當行業為主流。
     無論什么時代,什么社會,服務行業都是一個城市的經濟主體,老通遼城也不例外。解放前通遼城內到處是飯館、茶館、旅店、大車店或妓院,另外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典當行、估衣行與銷售雜貨土產的日用品商店,這些服務為主的行業,是全城主要的經濟產業。

第三、人員多從事個體手工業者
      因為沒有大型的制造和生產企業,城內居民沒有就業門路,除了少數釀酒、醬菜等小企業能接納一些人就業,其余大部分人為了生存都成為了個體手工業者。如:鐵匠、木瓦匠、皮匠、剃頭匠、鋦鍋匠、掌鞋匠、掛馬掌等等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

 迅速崛起的商家

    
      商業方面,建鎮之初的1913年,通遼城內只有小商鋪20余家,但到1914年僅一年間就猛加到了50多家。當時較大的商鋪有榮升福、鼎合興、聯盛長,這三家商鋪都是經營土產雜貨兼農副產品收購。主要商品為棉紗、棉布、綢緞、洋油、火柴或鐮刀、鋤頭等農牧民生產生活必須用品。1918年,通遼行縣制時商鋪已達到150多家。根據1919年資料統計,整個通遼縣內從事商業的已達到225家,其中比較重要的行業有典當行、燒鍋、右方等,如隆興當,慶元永燒鍋,茂盛油房,元聚堂雜貨店等等。到1922年城內有了400多家商鋪,1926年竟達到1500家。這一時期也是民國時期商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到1926年,通遼已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肉牛、騾馬交易中心,且交易量相當可觀。同時,大宗的糧食(玉米、高梁、黃豆、雜糧)、皮毛、皮張、獸骨、中草藥等開始銷往外地。

 十年間形成的商業“八大家”

解放前的通遼比較有名的商家有8家:東泰龍、隆興玉、同鄉居、貴長興、天慶東、慶玉久、袁記、隆興當。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多種經營,即經營糧食、土產,百貨。
       東泰龍是雜貨店,兼營一些油、鹽、醬、醋等人們生活必需品,后開的醬園、燒鍋,門市名叫東順利,位置在明仁大街與交通路交匯處東北角。解放后,原址成為國營蔬菜商店,但人們還是習慣叫東順利。隆興玉是典當鋪,但也兼營農產品收購和雜貨,一度還生產糖果。同鄉居是醬園,主要生產醬菜,位置在明仁大街繁華地段。貴長興是一個貿易貨棧,也是一個雜貨店,是通遼最早經營保險的一家企業。天慶東是劉振廷的產業,原是一家燒鍋也是通遼第一家白酒制酒廠。慶玉久是一個雜貨店,主要經營農副產品、日雜。袁記經營雜貨、日用百貨、服裝等。八大商家中絕大多數在農村還擁有土地。有的還把城里的商鋪用名冠與了自己擁有土地的地區。如通遼城西豐田鄉的原名隆興當,就是其中之一。
         以上8戶比較有影響的商家崛起于1914年至1924年十年間。這段時間工商業發展,不光體現在燒鍋、雜貨店、當鋪,其他產業也有較大的發展。比如1915年,通遼只有一家藥店,叫通會藥店,到了1920年,藥店就發展到15家。主要有廣生堂、和泰豐、萬金和、和發源、泰和興、德太興、仁和長等。

一花獨秀的東泰隆燒鍋 

      
       東泰隆原本是一家雜貨店,經營副食品,后來資本逐步雄厚后擴大了經營范疇,又開起了燒鍋。燒鍋位置就是解放后的通遼制酒廠,現在的蒙古王酒廠。
        在東泰隆燒鍋成立之前,通遼的白酒都被小街基的天慶東一家所壟斷,天慶東是由劉振亭出資建成。由于小街基是一片洼地,周圍每年都有大量積水,加上當時水井很淺,這就使天慶東的白酒質量大打折扣。東泰隆成立以后,因地處西遼河東岸,地勢高,水質好,所釀制的酒就優于小街基。除了在質量上勝過天慶東以外,東泰隆還采取了靈活的銷售策略,他們在門市里準備小菜,凡是前來買酒的,可以“先嘗后買”。這一辦法果然奏效,很快銷路大開。
        另外,東泰隆勝過天慶東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一個“誠”字。當時,通遼城周邊有一些蒙古人種莊稼,但他們世代習慣于以物易物的簡單交換方式,加上為人厚道,不知商場詭譎之術。天慶東每到收糧食時,后院都要備有酒席,只等拉著糧食的勒勒車隊一進城,早已迎候在城外的人就把車隊拉進天慶東大院,一頓好酒好菜之后,趁賣糧的蒙古人酩酊大醉,天慶東的人就把白酒、鹽等隨便裝上勒勒車,其實根本沒按等價交換。而東泰隆作為商人,缺斤少兩、壓等壓價之事雖然也偶有發生,但比起天慶東來畢竟要誠實得多,好的名聲加上好的質量,很快使天慶東燒鍋門庭冷落,關門歇業,最后只剩東泰隆酒廠一花獨秀,獨占了通遼白酒市場。

日偽壟斷下的通遼經濟

        
        1931年底,日寇占領通遼,通遼地區經濟全部掌控在日本人手里。日偽政權通過各種“組合”壟斷經濟命脈,通過配給制控制主要經濟作物及工業原料。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控制、剝削,使通遼地區經濟萎靡,市場蕭條,民族工商業受到空前的打擊。
       1932年5月,日本人設立通遼縣監務緝私分局,任命王作羲為局長,實際上,像縣公署、警察署等機構一樣,所謂的縣長、局長、署長不過是傀儡。實權都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所謂緝私分局,主要是對日本人壟斷的糧食、油料、皮張、鋼鐵等戰略物資嚴加控制。
       1933年9月,偽滿洲國公布《商標法》和《商標規定原則》,對工商業開始干涉,又加百斯篤流行,造成商業蕭條,其中皮毛業受影響最大,通遼城里當年倒閉20余家。10月,開始對水泥、酒、棉花等產品實行統治,不準私營業者經營。11月,設通遼商務會所糧食集市。
        1934年2月,偽滿洲國公布“石油股份公司法”,取消了通遼地區私營商對石油的經營。7月,偽滿洲國成立大定工業公司,通遼地區的工業原材料收購和銷售全由這個公司所屬在通機構獨攬。
       在日軍占領時期還對經濟實行壟斷,掐斷了民族工商業資金鏈條。在日本侵略之前,通遼分別于1918年設立天華富銀行通遼辦事處、 1931年2月9日 成立中國銀行通遼分行。同時,有當鋪70余家,也可為企業進行小額貸款。
        1933年1月 偽滿中央銀行通遼支行接收民國官銀號,民族資本被日本人徹底取代。
       通遼為糧食主產區,以糧食為原料的加工業曾一度十分興隆。至1929年,全縣就有農產品加工業95家,其中燒鍋5家,豆油房16家,麻籽油坊6家,碾磨房25家,粉坊13家,麻繩鋪16家,醬油坊8家。
        到日軍占領后的1934年,全縣仍有油坊12家,年生產豆油34萬斤,麻油5萬斤;燒鍋僅剩1戶,年出酒72萬斤;有磨坊12戶,年磨面粉42.8萬斤;有粉坊20戶,年產粉條、粉面子20萬斤。
       但由于此時的日軍戰線越拉越長,戰爭規模不斷擴大,為了滿足軍需供應,對糧食加大了控制力度,并很快實行配給制,糧食收購、加工都實行統一管理。還禁止老百姓吃細糧,發現誰家有大米白面,則以“經濟犯”罪名投入監獄。當時,老百姓領到的糧食越來越粗糲。
        1936年4月,滿鐵參與并設立了滿洲鹽業公司,為的是加強通遼地區鹽業專賣的統治。
        1938年,城內先后成立了專賣品會社、生活必需品會社、滿洲會社、興農會社等組織。
        1939年10月,偽滿洲國公布了《特產品專管法》,對大豆三品(大豆、豆油、豆餅)實行收購、配給及輸出一元化統治,還在通遼設立了滿洲特產專管會社。同時,興農合作社在通遼城內下設糧棧組合,糧谷之類統由糧棧組合經營。日本東洋棉花株式會社,獨攬了棉花、棉布、棉線的經營;煙酒經營權也由日本人尚田在縣城內成立的“東亞公司”專統。
       1940,日本人伊藤萬又在通遼成立伊藤萬株式會社,獨霸了絲綢經營;還成立生活必需品配給所,對魚醬、海菜、罐頭、粉條、陶器、肥皂、手套、襪子等實行配給制。由于各種專賣品會社相繼成立,通遼地區民族工商業受到排擠,市場日趨蕭條。
       1942年,通遼縣“出荷糧”占年總產量的50%老百姓在豐收之年仍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
        綜上所述,隨著日本人戰線吃緊,供應不足,更加殘酷地勒索百姓。到日本投降前夕,老百姓沒有棉花、布做衣服,穿的是“更生布”和“更生棉”,就是把破舊衣服打碎后的棉屑再織成布,一穿就破。所謂的“更生棉”是把纖維被打碎,根本不保暖。
        在日本人的高壓控制下,中國人開的企業、商鋪沒有原材料,沒有貨物,只得紛紛歇業。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明仁大街、中心大街繁華地段十室九空,大街上一片蕭條。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