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通遼回眸之十三——“監繩”魏德富傳奇
轉載
mingyu于 2016/05/20 15:47:19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3814 閱讀
0 評論
2 點贊
這里所說的傳奇,并非憑臆想杜撰編寫的故事,而是說,魏德富其人其事具有一定的傳奇性。在巴林愛新荒行繩丈放之后,軍閥,政客、滿清舊臣,各地商人紛紛前來買地,在這些人里,都是腰包里揣著嘩楞嘩楞響的大洋錢來的。而本打算賺錢糊口,根本沒有打算在此安家落戶的魏德富,卻意外地得到一塊地,又將老家的家產變賣,全家搬到科爾沁草原,從此,在通遼城東就有了一個叫“魏家窩堡”的村子。一百年過去了,當初在通遼街頭赫然挺立的吳俊生的大瓦房,氣派講究的馬道尹府,洋氣十足的萬育和藥堂二層小樓,還有那些令人側目的日本建筑,都紛紛化為歷史塵煙,只有魏家當初那塊土地,至今還叫“魏家窩堡”。一個普普通通的“打工者”造就的這段故事,足夠成稱為“傳奇”了吧!
巴林愛新荒“行繩丈放”,就是說開始丈量土地,編號待售。當時沒有皮尺之類的工具,丈量土地一靠大繩,二靠地弓。因此,荒務總辦一干人馬里,就有了繩工、監繩一類人員。繩工,沒有什么技術性,靠的是兩條腿,手拉著大繩,用腳步丈量土地。每丈量一段,都要記載清楚。為確保不出差錯,避免丈量時徇私舞弊,專設有“監繩”。就是專門司職查看丈量、記錄是否準確。監繩,即需要責任心,又要心細如發,不徇私情。
魏德富就是一位監繩。不過,他不是巴林愛新荒務總辦的雇員。當時,除了巴林愛新荒務局以外,卓里克圖親王也成立了自己的荒務局。在丈量土地時,兩個荒務局一起上陣,以示公允。魏德富就是受雇于卓王的荒務局。
魏德富為人精明能干,干活認真,一個偶然的機會被卓里克圖王爺看在眼里。卓王看此人與同是拉繩丈放的人有些不同。只見他談吐不俗,舉手投足間頗具氣質。一次閑談得知魏德富的家世,卓王不由得大吃一驚。原來此人非等閑之輩,他是奉天(沈陽)大河灣屯白塔村人,滿族正藍旗,并且是前清皇親國戚,嘉慶皇帝的生母魏佳氏就是出在他們家。清末允許滿族人取漢姓,魏佳氏就姓了魏。
在大清朝,不但是皇親國戚,就是普通旗民也是衣食無憂。凡是有爵祿的的人家,男孩子生下來就有俸祿,普通旗人也按月有“錢糧”,即按月發給“貢米”,被稱作“鐵桿莊稼”。因此,當時朝廷規定,凡是旗人,只準干兩種職業,一是做官,二是當兵,其他一律不準。但是,到了清朝末葉大廈將傾之時,朝廷府庫空空,已經難以顧及,許多滿族人也都自謀生路。當時,魏家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顯赫,顧不得朝廷的禁令,為一個姓于的地主家種水稻。家族中另有一支就到了黑龍江買地耕種,立屯子叫魏家窩堡。魏德富為了生計,這才來到巴林愛新荒蒙荒局做起監繩。
或許是惺惺相惜,卓王色旺端魯布見堂堂國戚竟然沒落到如此地步,來到自己設立的荒務局以“打工”為生,心存不忍,于是,將巴林愛新荒荒段東面的一塊地賞給了魏德富。
這塊地位于西遼河岸上,是西遼河沖擊而成的一塊平整肥沃的土地,蒙古語叫做“夏布金利”。憑空得到一塊土地,這是魏德富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他傳書給穆克頓(即奉天)家人。1914年,魏德富的四弟魏德貴帶領自己的三個兒子:魏景會、魏景元、魏景芳等來到夏布金利,在一塊高阜之地搭起窩棚,取名南城魏家。
魏家是一個大家族,老大魏德寬、老二魏德明、老三魏德富,老四魏德貴,兄弟四人并未分家。在南城魏家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后,有了落腳的地方,魏德富再一次通知家人,賣掉穆克頓財產,舉家搬到科爾沁草原,西遼河邊上的南城魏家,并用變賣家產的錢在周圍再添置土地。全家人開始了再次創業。他們先后招來徐世友、孫富昌、孫富貴及石姓人家等。魏家一家人與雇工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干活不比雇工少,吃的不比雇工好,魏家日子過得日漸殷實。
南城魏家的當家人是老三魏德富,人稱魏三老板。蒙古人則稱他為諾顏。魏德富為人豪爽,急公好義,在這一帶名聲很好。他不僅治家有方,外界交際也很廣泛,連達王府管家等都與他是好朋友,據說,他與嘎達梅林交往很深。嘎達梅林起義后,王府專門派人找到魏德富,要他從中勸說。
1931年,日寇占領通遼,為了便于統治,開始集村并屯,把南城魏家附近幾個村合并在一起。在給村子起名字時,參考魏家本族在黑龍江一支,把新合并的村子改稱魏家窩堡。魏家窩堡成立時,只有10幾戶人家,100來人,兩趟半街,6眼土井。附近的其他村的共同行政村長由景字輩魏景芳擔任。這時,魏家考慮到因創業之時子女多未讀書,請來一位叫孫大光的先生。同時,家里開始有包衣李明玉等,雇傭長工若干。景字輩子女都已長大成人,按“清孝德景,國忠廉明”排序,國字輩男孩子就有14人。
魏家雖然家大業大,人丁興旺,魏景春還擔任了村長,但始終恪守仁義傳家祖訓。魏景春經常騎著高頭大馬,見到鄉民從沒有氣指頤使,仗勢欺人。相反,卻頗有豪俠之風,相鄰遇難,經常出手相幫。據說,因老百姓受日本人欺負,魏景春敢于腳踢日本鬼子。“跑大鼻子”時,因蘇軍里有人凌辱婦女,魏景春也敢于上前干預,因此,鄉鄰對他敬重有加。后來,還有人以他的事跡寫了一篇小說《金鴿子》。
1947年,在土地改革時,魏家的土地分給佃戶、長短工一部分。1950年,貫徹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魏家6000土地全部被分。
如今,魏家窩堡已經是近500戶人家,近兩千人口的村子。文革時,曾改名叫東方紅大隊,1984年恢復原名。至于魏家后人,在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作為地主子女,入黨、參軍、升學毫無例外地都受到影響。于魏德富、魏景春那些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也長時間無人提起,只能貯藏于魏家后代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