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老通遼回眸之十——小城叫賣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老通遼回眸之十——小城叫賣

轉載 mingyu2016/05/20 15:40:27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2863 閱讀 0 評論 1 點贊
“燒雞——熏貓肉——!”
      每到夜臨近子夜,一聲聲悠長的叫賣聲就穿過沉寂的夜空,在小巷里回蕩。已經睡著了的,會在夢里品味那繞梁余音,正在燈底下看書、干活的,也會抬起頭,側耳細聽那極富穿透力的聲音。也有好信兒的,借著出去解手的功夫,看一眼發出如此好聽的聲音的人。
      買燒雞熏貓肉的,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他一只胳膊挎著食盒——食盒是長圓型,四五層摞在一起,因為年深日久,表面已經是紫紅色——另一只手拎著馬燈,人一走動,馬燈就隨著胳膊來回晃動,橘黃色的燈光一晃一晃,賣燒雞的人身影就變得忽長忽短,。
      賣燒雞的多是回民,回民的嗓子好,亮、脆、干凈,像是金屬發出的聲音。一聲吆喝,聲音傳出去老遠。已經不知道他家的燒雞傳了幾代,反正有通遼鎮不久,就有了這走街串巷的叫賣。
半夜三更,有誰會出來買燒雞熏貓?大抵是那些半夜耍錢的,看夜戲回來的,還有,就是在妓院“打茶圍”的。
      食盒分好幾層,每一層放著不同的東西。燒雞、熏貓——其實是熏野兔肉,這是東北人對兔子的獨特叫法,真正的貓肉是沒有人吃的。還有“雞雜”、“貓雜”,也就是雞、兔的下貨。賣的最多、最快的正是這些下貨,經過精心熏制的下貨,不僅是下酒的美味,而且價錢比燒雞熏貓要便宜得多。
      賣燒雞熏貓肉的叫賣聲仿佛是小城報時的鐘鼓,那綿綿不絕的叫賣聲漸漸遠去,熬夜的人們也該熄燈睡覺了。
      可還有人此時剛剛起床,那就是做豆腐的。豆子已經泡得鼓脹,趁早起來磨豆漿,做豆腐,趕在人們做早飯時,把熱乎乎的豆腐送到人家門口。
      “豆——腐——”是小城每天清晨第一聲叫賣。迎著初升的旭日,伴著家家屋頂上緩緩升起的裊裊炊煙,胡同里不時傳來賣豆腐的聲音。賣豆腐的叫賣,簡單、實在,只是不同的人叫賣的聲音不同,這聲音就是品牌,人們吃慣了誰家的豆腐,憑聲音就知道。早年間,老北門一帶有好幾家豆腐坊,要說聲音,要數“哭咧咧”的聲音最難聽,叫賣聲里略帶嘶啞,聽起來總像是要哭似的,人們就送了他這個雅號。不過,他的豆腐做得好,白、嫩、細,外加怎么燉也不會碎。正在拉風匣做飯的婦女聽到他的聲音,趕緊端起盆,說“哭咧咧來了!”“哭咧咧”的豆腐,是老北門的名牌。
賣青菜和賣豆腐的吆喝聲腳前腳后出現在胡同里。通遼城小,早些年來通遼種菜的大多集中在城北劉屯一帶,因為這一帶地勢低洼,地價便宜,租地也便宜,許多山東人、河北人就在此給人種地。此后不斷向東、向北蔓延。
       賣菜的分兩種:一種是自產自銷,一種是小販。裝菜用的是大筐,筐梁很高,約有一米多;也有的筐上沒有梁,每個筐上栓四根繩子,俗稱“八股繩”。賣青菜的吆喝起來也好聽,多是用山東話,一喊一大串,都是應時的菜,羊角蔥小蔥水蘿卜、韭菜香菜生菜、豆角黃瓜洋柿子,大蘿卜土豆地瓜,買什么,都和時令有關。菜,是從地里新摘下來的,帶著露水,帶著新鮮的泥土,水靈,精神。
     賣青菜、賣豆腐的叫賣聲是一天叫賣的序曲。吃罷早飯,該上班的、上學的都走了,沿著胡同的叫賣聲卻此起彼伏。
     相比饅頭、花卷等,賣大餅子的頗受歡迎,大餅子,最講究的是秫米面的。高粱用水磨磨好,發好了再上鍋貼,喧騰,肉頭,吃一口別有風味。貼秫米面大餅子有一點小竅門,秘不外傳,是別人家做不出來的味道。賣大餅子吆喝起來也好聽:“秫米面咧——水磨的!”。因為香甜可口,買賣不錯。居家過日子講究儉省,一般人家不會花錢去買大餅子。大餅子主要賣給外來人和干苦力不能回家的人。
     緊接著,買大塊糖的,買爆米花的,賣“餅干猴”的,還有挑著擔子賣青菜的,紛紛登場亮相。“餅干猴”算得上是老通遼的品牌,只是幾十年沒有做大,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還在挎著筐沿街叫賣。老頭姓倪,老實厚道,用動物模具做出各種形狀的餅干,頗受小孩子歡迎。
賣切糕的通常不進胡同,他們都有相對固定的位置。坐在某個路口一棵大樹底下,有一聲沒一聲的叫著“切糕熱!”
      切糕的做法有些特殊,先把很大的鍋里的水燒開,在屜布上先撒上事先泡好的爬豆,然后撒一層干黃米面撒一層水。蒸好后的切糕叫切糕坨子,圓圓的,像一個特大的饅頭狀。賣切糕的車子也很特殊,是平板的獨輪車,木頭轱轆,一推起來吱扭吱扭響;刀是黃銅的,一尺多長,三寸來寬,略有弧度。為了保溫,切糕坨子上無冬歷夏蓋著一個白色的棉被,前面掀開,焦黃的切糕坨子下面露出紅色的爬豆。拉下一塊切糕,用秤稱好,再給你抓一把白砂糖。農村人上街買東西,交公糧,大多要買上點切糕嘗嘗。通遼城里當時有六七家切糕房,什么杜切糕、門切糕,都很有名。賣切糕屬于小本經營,自產自銷,不用雇工。解放后,賣切糕的也公私合營,地點就在東北門里原來通遼縣監獄的院子里。如今,老一代賣切糕的手藝人都先后做了古,切糕在通遼城里也幾乎絕跡。
除了賣吃的,還有貨郎挑子。不過,貨郎不吆喝,而是使用一種響器。響器類似兒童玩的撥浪鼓,但比撥浪鼓長一節,最上面是小鼓,下面是小鑼,四五樣連成一串。貨郎的主顧是家庭主婦、閨閣少女。花樣子、絲線、繡花針、頂針、眼袋嘴、煙袋鍋,總之都是小物件。貨郎一般來說年紀都不大,因為走街串巷,常和年輕婦女打交道,十分注重儀表。一身青布衣褂,黑布鞋,白襪子,打著綁腿,頭上常戴著一頂黑段子瓜皮帽。清爽干凈,舉止合度。

      叫賣,賣的不都是食品或物件,還有賣手藝的。焊“洋鐵壺”的、鋦鍋鋦碗的、磨剪子戧菜刀的,等等。焊洋鐵壺,現在叫鈑金工,挑著挑子,挑子里裝著一面尖頭一面平頭的鐵砧子,兩把錘子,還有用玻璃瓶裝著的“鏹水”,一路走,一路吆喝著“焊拔梢子水桶洋鐵壺嘞——”俗話說:木匠鑿一天,不如鐵匠冒股煙;鐵匠冒股煙,不如洋鐵匠粘一沾。只要在哪棵樹根底下開了張,東家一個修水桶,西家焊一只鐵盆,一干就是小半天。“鋦鍋鋦碗鋸大缸”這門手藝已經絕跡了,鋦鍋匠又叫小爐匠,隨身帶著小爐子,用來燒鐵捻鋸子,就是鉚釘。鋦缸的鋦子大,一寸多長;焗碗的鋦子小,只有幾毫米,先把事先準備好的鐵絲燒紅,中間砸扁,呈柳葉形,兩頭捻成尖,最后把兩頭煨成彎,鋦子就做成了。但關鍵的功夫還在后頭。俗話說,沒有金鋼鉆,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鋦鍋匠。不論大缸還是小碗,硬度都很高,要在上面鉆孔相當不容易。鋦鍋匠手持一把手弓,弓的前端有一個小小的“金剛鉆”,也就是金剛石,拉動一直木棍,用木棍上的皮條拉動鉆頭。有時,一只不大的碗上面要鉆十幾二十幾個孔。好的手藝人不僅焗出來的東西結實,還要好看,幾行按照裂紋走向焗出來的焗釘排列有序,梅蘭竹菊,任你想象。那時,一般老百姓家用的大都是粗磁碗,本不值幾個錢,有時,焗碗的價錢甚至和買一個新碗差不多。但人們還是寧可花錢焗碗而不買新的。大概是用慣了的老物件舍不得丟掉吧。

     剃頭匠分兩種,一種有門面,一間房子,一張剃頭椅子,一面鏡子,再加上一套剃頭工具,等客上門。還有一種是走街串巷。剃頭匠不吆喝,使用一種響器,叫“喚頭”,鑄鐵制成,長約一尺,很像物理實驗用的音叉,用一根鐵棍從中間往外一劃,換頭就發出很獨特的聲音。在各種行業中,      剃頭匠出現的較晚,清軍入關,實行“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強制人們剃頭,這才有了剃頭匠這門手藝。剃頭的挑著一個挑子,叫“剃頭挑子”。有一句老話:“剃頭挑子一頭熱”說的就是它。剃頭挑子一面是一只矮凳,是剃頭時客人坐的,下面有抽屜,用來裝工具。另一頭是一個小爐子,上面坐一只銅臉盆,用來燒熱水。爐子上面還有一根桿子,用來掛鏡子和磨刀布。其實,這根桿子最早可不是用來掛鏡子的,而是掛圣旨的,就是大清朝“留發不留頭”的圣旨。后來不用再掛圣旨,世上也出現了輕便的玻璃鏡子。
剃頭匠不僅僅會剃頭,還有一身絕活:掏耳朵、剪鼻孔毛、端下巴、治錯環。更絕的是“放睡”。掏耳朵、剪鼻孔毛屬于剃頭后附加服務;端下吧、治錯環是盡義務。都不收費
放睡,是推拿的一種,是在剃頭之后進行。就在那只小凳上,剃頭匠施展手段,從頭到腳周身按摩,直到捏得人周身舒坦得像散了架一樣,嘴里一個勁哼哼。放睡也不收費,主要為上了一點年紀的人服務。解放后,絕大部分剃頭匠改頭換面,搖身變成國營理發店的理發師,講究的是“為人民服務”,理發師也是人民的一份子,不再是伺候人的下九流,此等絕跡漸漸消失。
      還有一種季節性很強的生意也要吆喝,那就是絞大醬的。說是絞大醬,其實是絞下醬的豆子。每到清明之前,家家戶戶開始煳黃豆,準備做醬塊子,胡同里就會準時出現“絞大醬“的吆喝聲。絞大醬工具較簡單,扛著一條長板凳,板凳上有一臺鉸刀,和肉鋪絞肉的鉸刀一樣。目的是把煳好的豆子鉸碎。估計這種行當的出現也不會太早,甚至要晚于剃頭匠。因為鉸刀雖簡單,但畢竟屬于機械產品。在沒有鉸刀之前,人們下醬的豆子恐怕只能用手搗碎。有了鉸刀,解放了千千萬萬個家庭婦女,也成全了一種季節性工作。
      世事變遷,如今,好多行業已經消失,也有的行業改變了經營方式,舊時叫賣,已經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現在偶爾也能聽到小商販的叫賣聲,但叫賣聲已經毫無韻味,缺乏美感,況且換成電喇叭,終而復始,成為噪音。每當這時,就更加思念過去時光里一聲聲悠長的叫賣,它仿佛穿越時光隧道,時時在耳畔響起。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