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一通,百業俱興。通遼鎮開埠,經過幾年建設,起色并不大。雖然街上已由百十家商鋪買賣,但資本都不算大,大多數是經營布匹百貨,土產日雜,或是收購皮張、糧食的貨棧。此外還有幾處飯棚,大車店之類。
當時制約通遼城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交通不便。西、北有西遼河阻隔,南有沙坨子當道,通往外邊的只有一條古驛道。交通工具更是簡陋,主力是“花轱轆車”即木輪大車,輪子上包上鐵瓦還是后來的事,再有,就是蒙古人的勒勒車。但通遼畢竟已經是較大的物資集散地,大宗的糧食、農副產品、皮張、中草藥都要外運。據《通遼縣志》記載:1919年2月,“為開通河運,通遼縣會同達旗王公決議試辦遼清河運。航線由遼源縣河碼頭到通遼縣南海猞猁、通遼北門外鄂包兩碼頭”。所謂“鄂包”就是敖包,當時在北門外有一座蒙古敖包,位于現西拉木倫大街科爾沁賓館一帶。過了敖包,往北不遠就是西遼河。
木船裝載上貨物,往東可達鄭家屯,再由鄭家屯運往奉天、營口等地。但航運畢竟受季節、洪水等限制,且運輸能力有限。
真正讓通遼打起精神,一躍成為東盟重鎮的,是四洮鐵路通遼支線即將修建的消息。
關于鄭家屯至通遼鐵路,老通遼人有一個說法,說這條鐵路和通遼電燈廠都是吳大舌頭,即吳俊生投資修建。甚至甚至連老《通遼縣志》也是這樣記載。縣志說:本年(920年)吳俊生修筑鄭通鐵路(鄭家屯至通遼),全長114.5公里。民國四十一年正式通車。
這是天大的錯誤。通遼電燈廠是吳俊生投資修建有案可查,四洮鐵路鄭通支線是國有鐵路,更是有根有據。
四洮鐵路是1913年袁世凱為取得日本對中華民國的承認,而向日本出賣的“滿蒙五路”之一。建設資金則是向日本借款、日本人監工修建。1921年建成鄭家屯至通遼長114公里的支線。日本人《小池部領事致幡公使電》中,寫有這條鐵路開工時間:“四月一日(1921年)于鄭家屯車站由四洮鐵路局長等日中主要職員列席,舉行了鄭家屯至白音太來間延長工程的開工典禮,當日開始土木工程”。當年10月,支線修到通遼,1922年1月1日投入運營。當時的站舍非常簡陋,只有5間青磚尖頂瓦房的站舍,1個150米長的土站臺。通遼的另一條鐵路——北寧鐵路打虎山(大虎山)至通遼支線的修建,則是從1921年開始,幾經周折,一直到1927年10月才修到通遼。因兩條鐵路歸屬不同,并未合攏,而是另建一座火車站。這樣,通遼鎮有了南北兩個車站。兩條鐵路接通,是在日本人占領東三省及東部蒙古之后。這是后話。
在四洮鐵路通遼支線準備修建的消息傳出以后,很多商人、軍閥、政客們認識到這是一個投資發財的好機會,唯恐落在人后,便紛紛到通遼買地建房,開商號,開煙館、開妓院,建燒鍋,建學校。一時間,通遼城高大的磚瓦房,乃至樓房充塞街道兩旁,也有不少商人在城里擇地建住宅,馬道尹府、黃家大院、付明哲等豪宅先后建成。據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十二月一日通遼縣政府農業科撰寫的《城市建設總結》記載:“以吳長麟堂(大軍閥吳俊生房地產管理機構名稱)為首之軍閥、官僚房產為最多,幾乎占全城面積五分之一以上,占現在調查完了公有房產之半數。其它也大部集中在通遼八大家手中……”。城市如此,農村土地也不例外。根據1939年調查數字,全縣共有耕地十萬坰,其中地主(按:含軍閥。政客)占有九萬坰。
說起在通遼購買土地,修建房屋,投資經商的人,不僅有當時炙手可熱的軍政界要人,也有滿清遺老、和腰纏萬貫的大賈:
在所有在通遼投資的人里,吳俊生算得上是頭一位。他在巴林愛新荒開始丈放之時,任東三省后路巡防隊統領,曾派軍隊前來保護。后來成為奉系軍閥主要將領,黑龍江省督軍兼省長。他在科爾沁草原攫取大片土地,在通遼擁有大量土地房屋,修建電燈廠、火磨廠,以他兒子的名義設“吳長麟堂”管理產業。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張作霖作為達爾罕親王的兒女親家,在達爾罕草原鼓動放荒,趁機套購土地無數。在通遼建有“三畬堂”,在城里建有修械所等。
馬龍潭,奉系將領,授中將銜。既有報國之心,又有豪俠之舉,常駐四平,在通遼設“馬溪水堂”管理產業,并建有馬道尹府,資助清真寺全部磚瓦木料,并題寫“亙古清真”匾額傳世。
富明哲,通遼設置局局長,第一任通遼縣縣長,后因私自將土地賣給日本人被撤職。
黃仕福,曾任蒙務局局長、呼倫兵備道。巴林愛新荒荒務總辦,蒙古宣撫使。
日偽退役少將劉居正,專搞“三產”,在城內建澡堂子、建戲樓、建妓院。
小街基一帶則是劉振亭的產業,在賺了錢之后,將原來的土房推倒,建起青磚房,解放后最后扒掉的一棟磚房就是他興建的天慶東燒鍋原址。
……
但不論怎樣說,正是這些財閥、軍政要人的大量投資,才使通遼城面貌一新。用于經商和居住的房產遍布城內。其中,“吳長麟堂”名下房屋1.449間,現和平路西側的大瓦房就是吳俊生修建;“馬溪水堂”在南市場一帶修建房屋457間;“陳兆林堂”在中心大街北市場北側建房59間;通遼設治局設置委員、通遼縣第一任縣長富明哲在交通路建起南起南大街(明仁大街),北到北大街(永清大街)兩側房屋;國會議員戰滌臣修建南大街路南和平路至民主路一帶房屋。包連喜修建中大街(中心大街)北市場東側一帶483間房屋;劉居正在新開胡同、北市場路西、老火車站路東等地共362間房屋;敖聚豐修建了南市場、新開胡同中心大街以北、永清大街以南241間房屋;南市場東至和平路一帶196間房屋是柴佐清所建;現明仁小學以北至明仁大街一帶,有118間房屋為梁獻州所建。遼陽籍政客孫其昌在南大街中段(民主路西側)建立了匯昌信商行,巴林愛新荒務局總辦黃仕福在北大街西段路北(現新興大街)興建了民居及店鋪,稱為黃家大院,
在這些房屋中,唯一一座二層建筑,是陳兆麟所建的一棟二層樓房,名為“萬育和藥堂”。這座樓房坐落在中大街(中心大街),北市場北口西側路北。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門面十間,全部用水泥抹面,樓上有女兒墻。內部裝有木樓梯,木地板。
與此同時,小街基與“官鎮”之間已逐漸由后來的回民蓋起民宅,但由于沒有規劃限制,除臨街房屋較整齊,其他民房毫無章法可循。劉振亭的小街基也“鳥槍換炮”,建起店鋪、糧米加工廠、燒鍋,不少土房也換成青磚房。至今,小街基房舍早已蕩然無存,所幸有心人拍下一張即將倒塌的青磚房,算是民國時期房屋的圖證。
1918年通遼鎮由設置局升為設治委員會,1920年又設立了通遼縣。使通遼成為蒙東重鎮,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農業的發展,刺激了城市的繁榮。這一時期另一件大事,就是一直使用“洋油燈”、“洋蠟”照明的通遼城,第一次有了電燈。1923年5月,軍閥吳俊生投資六十五萬元(銀元),買了一臺200千瓦的發電機組和兩臺鏈式鍋爐,成立了“通遼電燈廠長記”。豪門大戶、商鋪買賣等先后開始使用電燈照明。同時,還在城內第一次安裝了路燈。1927年,吳俊生再次投資七十五萬元(銀元)進口一臺美國產西門子500千瓦發電機組,擴建廠房。
自通遼設鎮至1931年日軍占領通遼,用了將近二十年時間,通遼城已經是街道井然,房屋林立,百業俱興的塞外重鎮。在日偽統治的十四年里,民不聊生,商業凋敝,城市不但沒有發展,反而萎縮。街道兩旁只寥寥幾座新建二層小樓,作為日為統治機關和稅務、郵政、專賣等場所。到1945年光復時,臨街原有的商鋪房屋十室九空,很多房屋搖搖欲墜,成了危房。